說到這裏,我們可能還要看到,隻有當損害是超我關涉的並以可認定的個人或人們作為對象時,才有存在於驚恐之中的全部次生類損害。如果損害所影響的個人不確定且完全看不見,那就不會引起任何驚恐。由於你看不到任何人在遭受痛苦,你就不會為任何人的痛苦所驚嚇。例如,不納稅的行為就不會引起任何驚恐。假若在遙遠的不確定的某個時期,這種罪錯碰巧會產生某種驚恐,那麼,它看起來似乎出自於(實際上它可能直接出自於)極為不同的原因。例如,它也許同立法者的行為直接相關,該立法者可能認為有必要加征新稅,以彌補舊稅征收結果所造成的虧空。或者,它也許同敵軍的行動有關,這些敵軍會因不納稅而造成的防務資金不足而乘機入侵該國,並強索特別稅,這比此前拒絕向本國統治者繳納的稅額還要大得多。
至於此種罪錯在碰巧以政治家的眼光看待此事的少數人中間所激起的驚恐,其性質太輕微而不確定,因而不值得予以考慮。
第二節 意圖等如何影響行為的損害
19.行為者的心理狀態影響到次生損害
在作為原生損害之對象的個人可以認定的情況下,這種原生損害似乎很容易帶來次生損害。我們已經明白了這種次生損害的性質,現在該來考察產生此種損害所依賴的狀況了。這些狀況正是構成前麵四章之主題的四項內容,即(1)意圖,(2)知覺,(3)動機,(4)性格。必須始終注意的是,隻有危險是由涉及這些方麵的心理的真實狀態所直接決定的,而驚恐則是由心理的顯見狀態所決定的。隻有在正如人們大多數情況下可能期待的那樣,顯見狀態恰巧同真實狀態一致時,驚恐才由真實狀態所決定。意圖和知覺的不同影響可以從下麵的幾個實例中體現出來。
20.實例1:無意識
實例1:此例之行為完全是非故意的,甚至完全是無意識的。這種情況下的行為不帶有任何次生危害。
某瓦匠在房子上幹活,有一過路人正好在下麵的街道上行走。這位瓦匠的一位同事過來猛推他一把,結果他跌落在過路人身上,砸傷了過路人。顯然,無論推人者情況怎樣,這一事件都沒有一丁點理由使得其他可能路過這條街道的人,對跌落傷人的瓦匠的任何未來行為感到害怕。
21.實例2:粗心大意的非故意
實例2:此例之行為雖然不是非故意的,卻是輕率魯莽的,以致行為結果的有害要素是非故意的,但輕率魯莽伴隨著粗心大意。這種情況下的行為,伴隨著某種輕微的、同粗心大意程度相對應的次生損害。
一位馬夫騎馬穿越一條熟悉的街道,並以全速轉彎,從恰巧路過拐彎處的行人身上騎了過去。馬夫的這一行為,顯然會產生某種程度的驚恐。驚恐的或大或小,依據他所表現的粗心大意的程度而定,依其快速程度、街道的擁擠程度等等而定。可以認為,由於粗心大意,他造成了傷害。誰能說其他場合的類似原因不會招致類似結果呢?
22.實例3:對完全無過失的誤判,但無輕率魯莽
實例3:此例之行為係因在狀況信息方麵被誤導而產生,這種狀況若果真存在,就能完全排除或者(用具有相同意義的說法)壓倒原生損害;這裏不存在任何輕率魯莽。這種情況下的行為完全不帶有次生損害。
無需進一步舉例說明。
23.實例4:對部分無過失的誤判,但無輕率魯莽
實例4:此例之行為係因在狀況信息方麵被誤導而產生,這種狀況能部分地但非完全地排除或者平衡原生損害,也不存在任何輕率魯莽。這種情況下的行為,帶有某種程度的同排除不了、平衡不了的那部分原生損害相對應的次生損害。
24.實例5:伴有輕率魯莽的誤判
實例5:此例之行為係因在狀況信息方麵被誤導而產生,這種狀況若果真存在,就能完全地或部分地排除或平衡原生損害;在這一判斷中帶有一定的輕率魯莽。這種情況下的行為,也伴有同輕率魯莽程度相對應的更大程度的次生損害。
25.實例6:完全有意、且無誤判的結果
實例6:此例之結果完全是有意的,並且沒有任何誤判。在這種情況下,次生損害是最嚴重的。
26.動機之性質抵消不了次生結果的損害
關於意圖和知覺就談這麼多。我們現在開始考察次生損害受動機之性質影響的方式。
在行為的原生結果有害的情況下,動機之善消除不了次生損害,哪怕是性質最好的動機呢。這是因為,盡管動機是善的,但在這種情況下,據假定,其原生結果有害的行為正是這一動機所引起的。因此,在其他情況下的行為也可能如此,雖然它發生於好動機的可能性不及發生於壞動機的可能性。
27.也抵消不了次生結果的好處
雖然行為的原生結果是有害的,但因其次生結果而成為在其他方麵從總體看是有益的,這樣的行為也不能再變回來,不能因動機之惡而成為總體上有害的行為,哪怕是性質最壞的動機呢。
28.但當次生結果有害時,動機可能加劇其危害性
但是,如果不僅行為之原生結果有害,而且,在其他方麵,其次生結果同樣有害,那麼,動機之性質則可能加劇次生損害,即有關同一行為者之未來行為的那些損害。
29.但並非最壞動機使得次生損害最大化
然而,行為之次生損害的最大化,並非源於性質最壞的動機。
30.動機愈是加劇次生損害,其引起此類行為的傾向性便愈強
某行為對於同一人之未來行為的次生損害,從具體實例的動機性質中所得到的加劇作用,同該動機激起同一人的同類行為(即具有所說行為的那種壞傾向的行為)的傾向性相對應。
31.這種傾向性同動機的強度和持久度相對應
就任何特定的個人而言,引起同類行為的動機的傾向性,同它對此人影響力的強度和持久度相對應,這種影響力的應用產生了這樣的效果。
32.一種動機的一般功效之度量
一種動機在一般人中引起任何類型行為的傾向性,同其影響力的強度、持久度和廣泛性相對應,這種影響力的應用產生了這樣的效果。
33.源於自我關涉類動機比源於反社會性動機的有害行為更加如此
其影響最有力、最持久同時又最廣泛的動機,是肉體欲望、愛財富、喜安逸、愛生命和怕痛苦的動機,所有這些都是自我關涉動機。至於不滿動機(純粹的反感動機除外),不論其強度和廣泛性如何,其影響都幾乎不如其他三類動機那麼持久。因此,由報複或者由不滿所激起的有害行為之危害性,幾乎不及由任何其他動機所激起的同一個有害行為。
34.甚至源於宗教動機的有害行為也是如此
至於宗教動機,不論在強度和持久度方麵有時會達到什麼程度,就範圍而言,特別是當它應用於有害行為時,其廣泛性不及在等級序列中位於其前的三種動機中的任何一種。然而,在某個特定的國家,或某個特定國家的某個特定地區,它可能具有同樣的廣泛性。實際上,它在發揮作用時往往很不規律。不過,它常常很容易同報複動機、實際上同任何其他動機一樣,具有強大的效力。有時候,它甚至會比任何其他動機更為有力。無論如何,它具有大得多的持久度。因此,由宗教動機所引起有害行為,比起由其他的惡意動機所引起的同一個行為來,具有更大的危害性。
35.性格是如何影響次生損害的
最後,次生損害,也就是與同一行為者的未來行為有關的所有損害,由於行為者的明顯的墮落性格或仁慈性格而得到加重或減輕,其加重或減輕的程度同這種明顯的墮落或仁慈相對應。
36.本章同下一章的聯係
我們到此為止所討論的結果是自然結果,而行為和我們一直在考慮的其他因素是這種結果的原因。自然結果是由作為犯罪者的個人之行為所引起的,沒有政治權力的幹預。現在我們要開始討論懲罰,在這裏所考慮的意義上,它是在某種情況下的人為結果,即由政治權力施加於罪錯行為的結果,其目的是防止在其他情況下再度發生類似於該行為之可惡要素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