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英才教育和精英教育同舉並重(2)(2 / 3)

韓國學生初中升高中的入學考試競爭非常激烈。這種分流的形式主要有兩種: 預選製和競爭製。在韓國,初中升高中通常是預選製,進入普通高中就意味著有機會上大學,而進入職業高中就意味著要去工作。一個學生如果想接受高等教育的話,那麼他就必須進普通高中,而是否能進普通高中主要取決於他在九年級的學分積點總數是否在半數以上,如果過半就有機會進普通高中,否則就很有可能被引流到職業高中。

除了預選製以外,另一種辦法就是競爭製,這種模式鼓勵所有競爭者都去爭奪最後的勝利,讓所有學生都有機會參加最後的競爭性考試。對於那些想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學校會鼓勵他們,而不是打擊他們的積極性。因此,這種模式形成了一種開放式的競爭體係和一種公平的競爭意識。在競爭模式下,沒有“現實測驗”,所有學生不管以前成績如何,都可以參加最後的考試。

韓國對學生有計劃的分流培養有利於保證每個學生至少接受十年的普通教育, 因為教育製度也為那些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提供了適合他們能力的教育。這種教育分流製度也有助於形成人才培養的梯型結構,與社會所需人才的結構大體吻合,基本上做到了供求平衡。

當前, 許多國家實施了英才教育計劃,例如新加坡、以色列、美國等,2000 年這些國家學生參加英才教育的比率分別為1%、3%以及5%,而在韓國隻有0.3%的學生參加了英才教育計劃。由於比例低,導致許多優秀學生不能參加選擇挑戰性的課程。而且,韓國英才教育僅限於數學和科學學科。因而,一些在其他學科方麵具有特殊才能的學生則沒有機會參加英才教育計劃。

2004 年12 月,韓國政府表示要促進該國教育體製更大的公平,政府有必要為不同學習能力、學習態度和學習興趣的學生提供適合他們的教育途徑,以便挖掘潛力,使人人都能成才。借鑒美國、英國和中國的教育經驗,韓國推出了一項精英教育綜合對策。根據精英教育綜合對策,韓國將從2005 年至2010 年逐步提高接受精英教育的中小學生比例。到2010 年,韓國將使40 多萬名在校中小學生接受精英教育,占全國中小學在校學生總數的5%。其中,占全國中小學在校人數1%的8 萬多名學生將接受英才教育。各地教育廳和大學辦的英才學院將從目前的192 所增加到2010 年的250 所,把設在各級學校的英才班級從目前的253 個增加到350 個。

作為這個新計劃的一部分,韓國將新建兩所學校和58 個特優學生教育機構。最優秀的1%中小學生 ( 約8 萬人) 將在外語學校、科學學校、特優兒童學校以及特殊教育機構接受特殊教育。4%的學生( 約32 萬人) 將在普通公立或私立學校接受特殊教育,通過跳級課程和特色課程讓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生接受不同的教育。特優教育的課程內容也將擴展, 包括藝術、音樂、語言學、創造性課程等,而不像目前這樣隻有數學和科學兩門。特優教育的專門教師將增加一倍多,從目前的5000 人增加到2010 年的1.1 萬人。

韓國計劃為學生創辦的精英學校很大程度上由政府出資,每年每所學校的預算約為50 億韓元,這比現有任何一所學校獲得的撥款要多一倍多。課程將集中在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的實驗室教學上,由最好的教師任教。與普通學校裏隻有一兩個設備不全的實驗室不同,每所精英學校都將擁有幾個配備最新儀器的實驗室。學校將根據學生的創造性而不是記公式的能力來進行學生選拔。

精英高中殘忍的“時間戰教育”

韓國最著名的兩所私立高中——大元外國語高中和民族史觀高中被稱為 “留學美國預備班”,每年都輸送大量的學生進入美國常春藤名校學習。然而,在這樣耀眼的光芒背後卻是近乎“殘忍”的“時間戰教育”。下麵就通過這兩所高中來看看精英高中的教育情況。

金秀英是大元外國語高中的19歲的畢業生,這個月她被著名學府普林斯頓大學錄取了。據她自己介紹說,她從小便養成了刻苦學習的習慣。小時候,她看到姐姐沒有拿到滿分,即便是98分、99分,都會遭到媽媽的嚴厲斥責。“韓國的父母希望孩子在所有的科目上都拿到100分”,金秀英的母親說。

金秀英原來的願望是進入韓國最好的大學,但是當她看了一本在美國讀大學的韓國學生寫的書後,她立即改變了想法,“我要進入美國的常春藤名校”。於是,她進入了大元外國語高中學習。

在大元外國語高中,金秀英也像其他的韓國高中生一樣,周末去私塾補習英語、物理等科目,希望能在SAT考試(美國的高等教育招生考試)中取得高分。金秀英說:“我喜歡考高分。”像金秀英這樣優秀的學生,大元外國語高中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