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凝聚民族精神的公民教育(1)(2 / 3)

教育部在1997年3月公布的“第七次教育課程”的編製,其中規定現行初中道德科屬於“國民共通基本教育過程”裏安排的公民教育形態,而每周要安排1~2小時的課時。改定的重點是解決公民教育科目當前存在的問題,就是為實際行動和強化人性教育,來滿足公民教育科目的要求和提高授課的實效性,並且按照國內外的情況變化通過公民教育提高授課適切性,還有確立授課和它的體係性作為重點。現在開始實行的“第七次教育課程”中的初中公民教育改定方案重視以實踐為主的人性教育和民主市民教育的強化,並且考慮到初中和高中的公民教育連續性而設定的。

評估方法是同初中過去的理論評估標準相脫離,通過實踐使之逐步地完善。事實上經過多次修改教育課程,使韓國公民教育科目評估的標準更向多樣化方麵發展,接下來逐漸地從片麵的以學習成績的測定脫離出來。現在初中公民教育評估方法中最重要的是對於道德的判斷力、道德的價值和態度的評估、實踐意誌、一定程度的社會奉獻。之外重要的是按照每個人的參與程度和實踐成果來評估,這可說是運用客觀式的評估方法。

四、高中公民教育課程的主要內容和體係

高中公民教育(一年級:道德,二年級:市民倫理,三年級:倫理和思想、傳統倫理)是從規範科學的基礎上對個人和社會關係的倫理觀之培養,從社會科學上通過對民主、民族主義理念和共通體理論基本的探究,從而形成正確的國家觀和民族觀。同時對於個人倫理、社會倫理、國家倫理等基本思想的探究,從而認識到作為同一個民族共同體中一員的使命感,並且為世界和平和人類共同繁榮作出貢獻。因此高中公民教育並不是單純地教倫理學的科目,而是廣泛的規範科學和社會科學領域基礎上開設的強調實踐的課程。

現行高中公民教育的特點和意義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人本價值觀教育、共同體教育和統一教育。因此在高中公民教育前提出在規範科學的基礎上培養關於個人和社會的健全的倫理觀。從社會科學方麵上探究民主、民族主義的理念和基本的共同體倫理,從而形成正確的民主市民意識與民族觀為教育目標,為了幫助韓國青少年形成自我約束力,應以人本價值觀教育等為教育內容。

“第六次教育課程”中,小學、初中的公民教育科目被稱為“道德”,高中被稱為“倫理”。但是在“第七次教育課程”中,就像前麵提示的那樣,高中“倫理”科目被細分為“市民倫理”、“倫理和思想”、“傳統倫理”等科目,逐各分析如下:

“市民倫理”科目的特點和教育目標:“市民倫理”是以高中2~3年級的學生為教育對象,使學生具有對市民生活有必要的正確的倫理觀和實踐的教科目。因此,“市民倫理”是為了讓高中生具備追求在社會中的共同倫理,掌握作為民主市民的資質和能力,合理的解決現代社會諸多問題的能力和態度。

“倫理和思想”科目的特點和教育目標:“倫理和思想”是以高中三年級的學生作為教育對象,是為了幫助學生認識在人類生活中的倫理和思想的重要性,掌握東西方倫理及現代社會思想的潮流和特征,確立韓國倫理和思想基本框架的教科目。

“傳統倫理”科目的特點和教育目標:“傳統倫理”是以高中三年級的學生作為教育對象,其目的是讓學生用現代人的視覺去重新審視古人生活中實行的倫理生活,從而能使堅定的建立作為韓國人應該具備的正確的倫理認識和態度。

隨著“第七次教育課程”的改編,公民教育又一次迎來了轉機。以後,具體研究教材的開發和探究如何提高家庭與社會對於教科運營的參與度,公民教育實行的目的將更加明確。

在“第七次教育課程”中,我們提出了公民教育的目標和特性,仔細分析來看,小學和初中1~2年級的學生須接受必要的道德、規範及行為禮節,在使之身心成熟的同時,應注重培養其初步的道德判斷能力,這樣才能成為對社會有價值的人。而初中2年級到高中1年級之間的學生,由於他們對道德的概念已經有了較多的了解,所以應把重點放在培養學生對道德問題的獨立判斷力上,使其具有謀求合理、自律的道德生活的資質及品性。總之,我們應從培養低年級學生對道德價值規範的實踐化和習慣化著手,隨著其年級的不斷增高,通過他們對道德問題的不斷理解,使之能夠謀求人類內心化和基礎道德生活,直到把他們培養成具有道德生活的理想和原理的係統化為止,並能付助於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