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凝聚民族精神的公民教育(1)(3 / 3)

21世紀的今天,學校教育特別是公民教育能給成長中的中小學生提供重要的生活指標,這更加強調了其重要性。公民教育可以說是確立青少年正確倫理認識體係、培養健全的判斷能力和實踐意誌的教科,要想在新世紀營造出一個健全的社會的話,那麼達到決定性作用的還應是公民教育。引導青少年走上正確的人生道路,這就是實現公民教育的最終目的,因而現行公民教育正是未來韓國社會高速發展的原動力。但重要的是,依靠學校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家庭、學校和社會應共同負擔起對學生教育的工作與責任。

學校教育中強化“仁性教育”

韓國在教育改革方案中十分重視公民教育、“國民道德教育”,特別是對青少年推行儒家哲學,宣揚宗教精神,以規範學生的行為舉止。可以說儒家學說作為教育改革的思想基礎,對韓國教育產生極為深刻的人文影響。但是,儒家思想中由“唯有讀書高”觀念而產生的“考試競爭”、“學曆病”等弊端也給韓國教育帶來負麵影響,特別是隨著產業化、核家族化的飛速發展,使傳統的倫理觀衰退,青少年學生不良行為、濫用藥物激增、欺侮、校內暴力等嚴重的社會問題不斷出現。

韓國教育部意識到青少年社會問題的嚴重性,積極尋找對策。提出解決的策略之一,就是在教育中強化基於儒家傳統思想的“仁性教育”(尊重人的精神的道德教育),並從1998年實施“民主的市民教育計劃”。這個計劃的基本方針是為使青少年形成正確的、民主的價值觀,消除暴力,需要建立起尊重人的尊嚴的學校文化。主要通過學校教育中“仁性教育”來實施。即除了通過教養、人格形成、思想、政治方麵教育在內的“道德”、“倫理”學科教育之外,還通過教師的訓話、生活指導、社會服務活動等特別活動來廣泛開展“仁性教育”,培養“民主的市民”。下麵簡要介紹韓國中小學校實施“仁性教育”的現狀及今後的計劃:

一、現行初、中等教育中的“仁性教育”

《初、中等教育法》中“仁性教育”的目標為:(1)培養能為他人服務的人;(2)培育能正確理解自我、自我尊重和自我容納的自主的人;(3)培育形成感情深厚的人際關係、有廣泛的人間愛的人。為實現以上的教育目標,根據現行的教育課程的編製方針,提出了教育課程所追求人間偶像是“健康的人、自由的人、創意的人、道德的人”,並為此還製定了相應的教育方針。其中,最重要的教育目標是“培養基於道德性和共同體意識之上的優秀的民主市民”。

關於如何實施“仁性教育”問題。在《仁性教育指導資料》中提出,“仁性教育”的基本目標就是通過基本禮節的實踐訓練,努力培養學生在道德上形成自覺的、共存共榮的生活方式,建立公平、民主、正義的社會。主要內容有:(1)基本的生活習慣:基本禮節、正確生活規律、愛勞動、講究衛生、勤儉節約;(2)自我的確立:正直、勤勉、誠實、自主、信義、責任;(3)親孝行、敬愛:親孝行、敬愛、傳統倫理禮節;(4)共同體意識:秩序、協作、遵守法律、 尊重他人、服務、正義感、民主的市民倫理。總之,“仁性教育”的重點是:基本禮節、自我的確立、親孝行、共同體意識等。由此可見,主要是提倡儒家的傳統思想。

另外,根據同書,要求“仁性教育”不僅通過學科教育(道德、倫理、國語),還有訓話、生活指導(遵守社會生活規範、基於對生命尊重的精神指導對人的尊重等)、特別活動(一日做一項善事運動、家訓實踐及展示會、製作家庭報紙、社會服務活動)等多項教育和實踐活動來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