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凝聚民族精神的公民教育(2)(1 / 3)

二、學校今後的“仁性教育”

正在實施中的“民主的市民教育”以作為民主市民的兒童應具有的權利和義務為起點,使兒童獲得自由民主社會的中心價值觀和規範,排除自我中心的價值觀和暴力文化,並通過學校生活,掌握民主的生活態度。為此,提出不僅限於學生,教師也要不斷研修,努力創造學習的機會,改革“學校文化”。為推進“民主的市民教育”而製定的新的教育計劃的主要內容如下:

(1)尊重學生的權利和義務, 創設合適的學校環境:擴大學生的自主活動的領域,幫助學生形成作為民主的市民的資質。在校內建立學生裁判所、學生谘詢結構、模擬國會等,以期在校內能合理解決發生的各種各樣的問題,建立彼此相互了解和民主化的協作體製。

(2)尊重人的尊嚴, 確定學生指導方法:體罰可能誘發兒童精神上的創傷,嚴重的還可能產生暴力。為此,不能體罰學生,要尊重學生的人權,確定生活指導的方針。基於這種想法,要求教師盡快形成尊重學生人格的良好環境,將禮貌語言的使用日常化。為防止發生學生暴力,還應采取加強對加害者進行教育指導的方法。教育部還從學校的實際情況出發提出實施“暴力被害認識計劃”。所謂的“暴力被害認識計劃”,就是通過對欺侮、暴力等加害者和被害者的雙方帶來身體的痛苦和精神的傷害等的認識,提高對暴力的危險性和惡劣影響的重視。

另外,教育部為了預防校內暴力的發生,製定了“青少年暴力預防及防止法”,設立了校內暴力防止組織,與領導者合作保護學生,並對實施暴力的學生進行個人指導和教育或實施複歸計劃。具體的措施是根據校內暴力為被害兒童按照父母的要求,采取換年級、轉校,或短期間在家教育等措施。另外,要求學校對加害兒童的指導和對被害兒童的個人指導的必要性有充分的認識,將采取聘用專家指導的做法,導入“專家委托教育製度”。

在教育部為青少年實施的“民主的市民教育計劃”過程中加強地區社會之間的協作是不可少的。社會團體中的誌願者應積極提供各種現場體驗的機會,家庭、地區社會共同配合,並通過公共媒介發揮民主的市民教育的機能。社會團體、大學、企業等積極協助,支持和鼓勵教師開辦“民主的市民教育”的有關講座。

凝聚民族精神的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教育是一項基礎教育,一項公民教育。古今中外曆來把愛國主義視為凝聚民族精神、動員和鼓舞人民團結奮鬥的一麵最鮮豔的旗幟。熱愛祖國是國家對國民的起碼要求,從小就應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因此,世界各國無不重視其對國民、尤其是對中小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韓國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十分重視對中小學生加強道德教育和國民精神教育,並以國歌和國旗為主要內容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在小學的晨會課和中學的班會課上大力加強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讓所有學生成人後不忘自己祖國的發展史,從而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提高在國際上的競爭意識、經濟發展思想和民族生存能力。因此,韓國的中學生幾乎都懂得有沒有愛國思想是關係到國家的興衰榮辱的大事。

下麵我們來看一個案例,看看韓國孩子所受的愛國主義教育:

一、愛國教育從小開始,愛國旗才是好孩子

在韓國,培養孩子熱愛自己的國家,是每個幼兒園及中小學校的自覺行為。國旗是一個國家尊嚴和榮譽的象征,韓國任何一個機關、團體、學校、企業都有懸掛國旗的旗杆,甚至居民小區的公寓,無論樓層多高,每家陽台上也都有一個懸掛國旗的插口。3月1日是韓國紀念“抗日三一運動”的日子,家家戶戶都掛國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