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凝聚民族精神的公民教育(2)(2 / 3)

那天,記者剛一出門,就見一個小姑娘在哭。原來她看到別人家都掛上了國旗,惟獨自己家沒有掛,急得直哭。她對公寓警衛說:“我爸媽出去購物,忘了掛國旗,我個小,沒法把旗插上,請叔叔幫幫忙。”當警衛把旗插好後,小姑娘破涕為笑說:“幼兒園老師說了,愛國旗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韓國人愛國,還表現在對本土的熱愛。“身土不二”是韓國隨處可見的廣告詞,意思是說,我生在自己的國家,擁有養育我成長的國土,而生我養我的土地上生產的東西才是最適合我的。在幼兒園,這也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

記者在漢城西大門區城北幼兒園看到,那裏的牆壁上畫著許多韓國的特產,如 “唐津大米”等。此外,學校還會經常組織孩子們參加一些製作本國傳統食品,如大醬之類的活動,以培養他們的鄉土感情。

對於本土產品,韓國人更是情有獨鍾,家長和孩子都以吃本國的糧食、蔬菜、水果等食品為榮,雖然超市裏國產的某些食品比進口的要貴,但買的人卻很多;掛著“本土正宗”招牌的餐館更是顧客盈門。在孩子們的印象中,熱愛本土就自覺地選擇國貨,他們從小接受的也是這種教育。愛國情結在韓國確已成為民族共識。

二、社會大課堂是愛國主義教育的“活教材”

除了讓學生在學校接受正規的民族傳統教育外,學校和家長更注重利用社會大課堂,對孩子們進行活生生的現場教育。

韓國人把遍布全國各地的事跡地和文化遺址視為“活知識”的向導。韓國共有165處事跡地和文化遺址,每逢節假日,韓國人就會全家驅車前往那些社會大課堂接受愛國教育。韓國麗水的“李舜臣將軍事跡地”便是中小學生最喜歡去的地方之一。李舜臣是韓國著名的抗日英雄,他利用自己發明製造的“龜船”,在麗水一帶與日寇作戰,給日軍以重創,為保衛祖國江山立下大功。關於李舜臣的事跡,韓國孩子們在課堂上也學過,但課本的內容比較枯燥,留給孩子們的印象也是抽象的。而在李舜臣事跡地,孩子們不僅可看到當年令日軍喪膽的“龜船”實物,還可以看到實實在在的遺物和史料,學到很多課堂上學不到的活知識。

除教育基地外,韓國還有170多個少年修煉院(夏令營),有體驗農民生活的,有到工廠企業參觀學習的,有參觀曆史古跡的,還有領略大自然風光的。通過夏令營活動,既加深了學生們對社會的了解,又增強了他們團結互助的精神,同時還修煉了身心。另外,韓國還有7處世界遺產,它們都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活教材,每年有成千上萬的學生來到這裏,了解其文化淵源,增強對祖國的熱愛。

三、學會做人才懂得如何愛國

韓國是受中國儒家倫理思想影響頗深的一個國家,韓國人認為一個不懂得尊敬長輩、孝順父母的人,根本就不能愛國。

韓國人認為,愛國主義教育不能隻靠枯燥的說教,隻有學會做人,才懂得如何愛國。尊老愛幼、尊師敬長、對客人彬彬有禮,是我們東方人的傳統美德,這在韓國教育中體現的尤其充分。韓國幼兒園的教育形式多樣,但最初的教育是從禮儀開始的。韓國幼兒園都有專門的禮儀室,裏麵有韓式家具、傳統的民族服裝等。禮儀課則包括如何向長輩問候、小朋友之間如何打交道、吃飯時的禮儀、過年過節走親戚時的禮儀、向老人敬茶時的禮儀等。有的幼兒園還開辟了家政活動室,幼兒自己動手學做小點心,在教師指導下蒸熟後,請客人品嚐。

目前韓國仍保留著230所“鄉校”,作為向青少年進行“人性教育”的“現場教室”,每年寒暑假時向學生開放。“鄉校”主要對學生進行5個階段的“四字小學”教育(指中國孔子為培養孩子所著的“忠、孝、禮”啟蒙教材)。“鄉校”老師則是當地農村的儒教學子,深受尊敬。他們對學生進行“父母有命,俯首敬聽”、“愛民如子,為國盡忠”、“一杯之水,必分而飲”、“行必正直,言則信實”等教育,培養他們講究孝道,正直做人,團結合作,為國奉獻。在教育孩子時,儒生們還親自把上述內容編成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使孩子們願聽,且不忘。韓國在廣大農村對孩子進行基礎人性教育的做法,為他們將來做人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