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凝聚民族精神的公民教育(3)(3 / 3)

例如:孩子找朋友玩,要先敲門,得到允許後再進入;叮囑孩子不在家中蹦跳、跑步、拍球、敲打地板,不要影響樓下鄰居的休息;教孩子文明用餐,飯桌上不要大聲喧嘩,不要邊吃邊玩,不浪費。父母先行示範,在家中恰當地使用,給孩子做出榜樣。為使大人們以身作則、言傳身教,韓國在全社會範圍內開展了“秩序教育、親切教育、清潔教育”。大人守秩序,孩子們就會跟著學,從禮貌精神、禮儀形式到實踐行動,潛移默化,將文明禮貌向製度、習慣、文化方向推進。在韓國,經常在電視上看到一些公益廣告,如介紹辦公室禮儀、介紹現代商務禮儀知識等。成人遵守禮儀,為孩子樹立模範的榜樣,耳濡目染,青少年在每天的生活中、在不同的環境中不斷強化和鞏固禮儀之道。

韓國的家長還非常重視家長與孩子之間的及時交流和溝通,並且鼓勵孩子自己協調和解決與同伴的衝突和矛盾。但是,無論錯誤在誰,大人和小孩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行為是否給別人增加了麻煩和不便,任何時候都應該懂得謙讓,給孩子做出榜樣。

4.關注“孝道”教育

“孝道”作為儒家文化的基石,在韓國社會精神文化生活中占主導地位,浸透在社會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個角落,韓國人從小就重視對兒童進行“孝道”的熏陶,每到寒暑假,孩子都會聽“忠孝教育”講座,接受“忠、孝、禮”等傳統倫理道德的教育。因此,韓國孩子們從小就認為孝敬老人,贍養父母是一種神聖的義務,一旦哪個不盡孝者被曝光,將被社會唾棄和排斥。

雖然中華民族自古就有“禮儀之邦”的美譽,但在當今以核心家庭為主的中國,受寵中成長起來的獨生子女很多都不在過度自我中心、缺乏合作、任性偏執等問題。尤其是各中小學校、及至高校,由於考試快車的碾壓和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缺點,校園內出現了不少令人擔憂的現象。如:亂扔垃圾、說髒話、在校園裏大打出手、破壞草坪、任意踐踏、校園偷竊行為、隨地吐痰、亂吐口香糖、抄襲作業、成天迷戀於網吧……諸多與文明格格不入的醜行呈燎原之勢在逐步地蔓延。

雖然個別學校關於“中學生禮儀教育”的研究開度得比較充分、係統、研究成果也不少,但對中學生的禮儀教育依然還是處在“空洞說教,硬性規定、監督執行”的被動“行禮”的行為層麵,缺乏主動自覺的“知禮、明禮、研究禮儀、發展禮儀”的意識層麵。“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學校就是社會的一麵鏡子,傳播知識固然重要,但保持良好的風貌更是以後走向世界的必不可缺的條件。

韓國中小學禮儀教育對我們加強中小學校禮儀教育的啟示:

1.優化教育環境、營造禮儀氛圍

首先,校園內要加強自身的禮儀道德環境建設,將禮儀教育滲透於日常生活的各個環節。如入校時要求學生儀表整潔,進校主動與老師、同伴打招呼,遊戲時要謙讓、互助;進餐時做到文明用餐,講究衛生,愛惜糧食等。其次,將禮儀教育滲透到學校之中,各科教育之中滲透文明禮儀知識、切合實際地進行文明行為禮儀的引導與教育,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禮儀教育因素,教學中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利用課堂教育資源,引導學生與同伴合作時須養成良好的文明禮儀,注重教學中教師文明禮儀的誘導與體驗。再次,對家長的宣傳和指導,如利用家長會宣傳禮儀教育的重要,用電子郵件或“家園聯係冊”對個別學生的家長,進行有關禮儀教育的交流等,讓學生成長在一個和諧、文明的家庭環境中。

2.重視榜樣示範、強化禮儀行為

首先是成人的榜樣作用,“教子千遍,不如自己的做一遍”,教師和家長應該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正己化人。其次是同伴的榜樣作用,根據群體參照理論,個體將其參照群體的價值和規範作為評價自己和別人的基礎以及自己的社會觀和價值觀的依據。所以,教師在重視為學生提供觀察、可以參照的同伴榜樣、教師對良好禮儀行為習慣的讚許,可以使成功的學生肯定自己,也會使其他的學生“看有形象,學有榜樣”。

3.開展實踐活動、運用多種方法、內化禮儀品質

禮儀教育應該是由行到情,由情到知,然後知情行,合而為一的過程。故要重視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讓學生在真實社會交往中理解禮儀行為的意義,內化禮儀品質,學會做人,學會生活。通過調查、走訪服務性強的單位,學習有關禮儀知識;專題競賽:引導學生參與實踐,鍛煉能力,實現知行統一;自主學習;了解禮儀小故事,禮儀格言等內容;焦點辯論:以當下熱點、難點、疑點問題,關於禮儀的焦點問題開展辯論。通過多種方法的滲透,達到禮儀品質的內化。

4.創設禮儀標兵獎,每學期一評比

及時總結,彰顯正氣是推進禮儀教育不斷究美的手段。通過每學期的評比,推舉出“文明之星”展示他們的紳士風采。形成人人爭做禮儀新星的氛圍。

5.構建禮儀培訓體係,加強禮儀教育指導

禮儀教育不是某個單位的事,某個階段的事,而是整個社會係統需要持之以恒的事,對校園而言,以禮儀教育為挈機和突破口,實質意義在於抓師德、師風、校風建設;對家長而言,通過禮儀教育,旨在抓家長人格塑造,家德、家風建設,這兩方麵文明軟件建設均為禮儀教育創設最佳教育環境,提供教育資源;對學生而言,則通過禮儀教育使其受到美好熏陶,讓學生擁有健康人性,健全的人格。

通過以上幾個方麵的實踐,使中小學生對儒家禮儀文化的自我學習,自我體驗,自我探究,自我構建,從而達到自我教育,自我約束,自我校正,實現個體的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