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以儒家思想為軸心的道德教育(1)(2 / 3)

戰後,韓國很快恢複中小學的德育課程,其主要內容就是儒家倫理,並提出把重整儒學作為重建韓國的重要任務,這一任務主要交學校完成,而開設以儒學為主體內容的德育課就是這項任務的核心。50年代更是提出道義教育方案,全麵恢複儒家倫理課程,以圖恢複李朝時代的儒教思想體係。後經過多次改革,目前韓國中小學校德育已成為一種以儒家倫理為主體,突出培養民族精神的道德教育體係。儒家倫理再一次得到相應的改造,為造就有韓國民族精神的人服務。韓國至今仍雜用漢字,1961年頒布的常用漢字表1300個,1972年又規定中學生要學習漢字,1992年1月22日,韓《中央日報》發文指出韓國人要繼承遺產必須進行漢字教育,這是領會祖先思想、感情和價值觀的最重要途徑。韓國中學普設漢字課,何況德育課更是如此,由此可見儒教影響德育之一斑。

多層次的德育目標及內容

韓國很重視製訂德育目標,並注重根據德育目標來實施學校德育。這些學校德育目標並非固定,而是隨時代的發展而不斷改進。在政治化德育時期,學校教育的目標為“使每個人都能獲得完美的人格,精心培養勝任生活的能力,履行他的社會責任,為民主國家的發展和有助於達到人類共同繁榮昌盛的理想做出貢獻”。從這一目的出發,韓國學校教育特別注重德育,強調學生的責任感、公民精神,通過正確理解個人、社會和國家之間的關係來樹立相互協作的精神。這一時期出於政治目的的需要,韓國學校德育目標主要是消除日本帝國主義奴化教育的影響,樹立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國民倫理教育時期,韓國學校教育的目標是為“民族中興、國家發展”培養合格人才。學校道德教育目標則是學生自覺樹立“民族中興的曆史使命的理想,確立新國民倫理觀”。

國民精神教育時期,韓國學校教育目標是:“在廣泛有益於人類的理念指導下, 使所有國民完善做人的品格,具有自主生活能力和作為公民的素質,服務於國家的發展,為實現人類共榮的理想做出貢獻。”為此,韓國學校德育提出要培養“健康的人、自主的人、有創造能力的人、有道德的人”。

一、韓國中小學德育的目標

進入80年代後,為了“培養主導信息化、開放化和國際化高度發達的21世紀社會的、具有主體精神、創造精神文明和有道德的韓國人”, 學校教育以“全人教育”和“國民精神教育”為主要目標,以科學教育和終身教育為重點,全麵進行改革,學校德育亦如此。目前,韓國學校德育教育已有完整的目標體係, 在全人教育下按不同水平分級別製定不同的德育目標和開設不同的課程,編製不同的教師指導書。

不同學校由於學生道德成熟程度不同,德育的目標也不同。 小學階段以培養道德習慣為主,中學階段以內化道德規範為主。在韓國1992年頒布的課程綱要中,規定自1995年起實施新的學校德育課程並對不同年級的德育目標做了規定:

1.小學階段: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

1~2年級:理解日常生活必具的傳統道德規範,並付諸實踐來發展道德習慣。(1)使之理解日常生活必要的基本禮節和道德規範的意義與重要性;(2)提高解決道德問題所必要的思考力和價值判斷能力;(3)用正確合理的生活態度進行自律道德生活。

3~4年級:通過道德規範來理解遵守的理由,並付諸生活實踐來發展自主的道德習慣。

5~6年級:領會各種道德規範的相互關係,並發展解決道德規範間衝突問題所需要的能力。

2.中學階段:發展道德判斷能力,形成道德自律

初中:(1)要懂得道德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培養道德判斷力、價值選擇能力, 在人格陶冶上下力氣;(2)理解在家庭、鄰裏、學校生活中要求的道德、規範和禮節,並比較在這些生活中發現的問題,從而具備正確地生活態度和實踐意誌;(3)認識傳統道德和市民倫理的特性,培養能夠正確合理度解決現代社會發生的道德問題的能力,作為民主市民而堂堂正正地生活;(4)熱愛國家、民族、文化,正確認識國土和民族分裂的原因及南北朝的統一任務,要具備獲得統一所必要的共同體意識和實現國家統一的意誌。

高中:(1)自覺認識青少年時期的位置,正確地確立人生的方向, 為自我實現和人格完成而努力;(2)理解現代社會生活倫理,培養合理解決倫理問題的意誌和能力,具備能夠健康社會生活的態度;(3)確立我國傳統和民主主人思想的正確信念,具有能夠為民主福利社會做貢獻的國民意識;(4)在東西洋和韓國倫理思想的脈絡中探索現代倫理的淵源,能夠確立作為民主市民所具有的倫理和觀念體係的思想依據;(5)理解為實現祖國統一的條件和統一以後的正確的韓國人形象,培養和統一大業的實現和人類共榮做貢獻的堅強意誌。

韓國學校德育教育目標細則很多,如從觀念體係形成來看,大致可歸納為六點:(1)培養學生敬愛師長、父母和國家元首的禮節;(2)培養學生忠孝觀,為國家盡忠;(3)培養學生民族意識,以做一名韓國人而自豪;(4)培養學生的群體觀念,樹立群體精神;(5)培養學生注重公共道德,形成優良風氣;(6)培養學生重視個人倫理、家庭倫理、社會倫理、國家倫理的觀念。韓國學校德育目標受到傳統文化的強烈影響,突出於培養中小學生的民族意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複興觀念。這與韓國民族曆盡滄桑、飽受外族蹂躪有重大關係。韓國從國家的利益出發,為了爭第一,趕超日本,實行低工資製度來強化資本積累,擴大生產;在政治上推行獨裁體製,實行有限的民主;在德育上加大強化大韓國民族意識,從各方麵來強化精忠報國,孝悌他人的意識,以維係這一雄心勃勃的民族複興。 正是這一目標指向,韓國把全人教育放在培養民族感的基礎上,培養了一代勇於進取、自信心很強的韓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