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以儒家思想為軸心的道德教育(2)(2 / 3)

5.社會活動和社會服務中的德育

韓國學校德育注重與社會活動的結合,引導學生在參加社會活動和為社會服務中鍛煉思想,砥礪情操。韓國自獨立以來就掀起了形式多樣的社會活動,如1970年倡導了新生活運動,又稱新鄉村運動,以整飭社會秩序,發揚傳統文化,以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為對象,要達到三項目標:一是培養忠、孝、勤勉、合作、信義、愛、寬容等美德的新觀念運動;二是建立新公共道德新秩序的行動秩序運動;三是整頓生活環境,綠化都市的淨化環境運動。並特別設計了一麵有綠色革命成就的旗幟,授予達到目標的地方,這極大地把韓國的各行各業都調動起來,學生首當其衝,積極參與,很有教育意義。80年代以來又極力推廣國語和本土文化運動,把說日本語當成恥辱,不再用漢字(漢字後來再次推行),這在當時對韓國帶來很大麻煩,但為了激勵民族精神,發展本國文化也積極忍痛推行,這些活動都同學校德育有很大關係,同樣對學生心靈有重要影響。又如韓國主辦的漢城亞運會、 奧運會都很成功地同教育學生結合一起,極大地激發了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每次運動,學校都組織學生踴躍參加, 為社會服務,從中接受教育。

二、韓國中小學校德育的方法

韓國中小學德育實踐中,采取了多種多樣的方法,一方麵堅持傳統德育原有的有關方法,注重課堂道德知識教學,熟知先賢聖人箴言;另一方麵是吸收引進國外的德育理論和方法,注重德育教學的活動性,如科爾伯格倡導的道德兩難問題討論法、價值澄清法、社會活動法等,努力改變德育教學過於單調,收效不高等問題。特別是70年代後,軍人政府還加強對國內的控製,為其所謂“民主”進行民間遊說,在德育課上大做文章,不僅加入了大量的理論知識,而且延長課時,使德育教學日趨困難。由此,許多德育工作者積極探討相應的方法,力圖提高教學質量。這裏僅對韓國中小學校德育的方法作一歸納。

1.道德科與各科教學結合

韓國屬東方文化圈,自建國以來就堅持德育,但不像西方國家那樣實行全麵主義, 而是實施以設道德課為主的全麵主義,體現了東方民族教育文化傳統的特點。一方麵注重講授係統的道德倫理和有關的公民知識,不斷根據社會的發展調整教學大綱,另一方麵把德育貫穿於學校的全部工作中,體現在各科教學中,使整個學校都成為一個熏陶塑造學生的教育機構。

2.理論學習與活動訓練結合

韓國中小學德育在堅持係統的道德知識教學的同時,注意引入豐富的活動,如放電影、幻燈、錄像來加深知識的理解;每日升降旗儀式、周會、參加社會活動等。同時,把活動引入課堂教學本身,使許多教學在活動中完成,讓學生在活動中扮演角色,接受相應教育。再次是讓學生親自參加社會活動,應用課堂所學知識,加深理解有關德育,收到了較好的育人效果。

3.課堂教學與現實生活結合

韓國中小學德育注重課堂教學,這是東方式的德育傳統,課堂教學強調係統道德知識講授,但往往拘泥於現成書本知識而顯得死板。自80年代以來,韓國在吸收引進國外德育方法的基礎上,把道德難題討論法、角色扮演法以及活動教學引進課堂教學,從而在課堂上再現社會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倫理道德問題,引發學生通過設身處地地思考所扮演的某一生活角色麵臨的各種道德問題,加深對倫理問題的理解,如在扮演選舉中的公民對職責的考慮,在討論社會重大案件中對道德問題的理解和闡述等,不僅活躍了課堂教學,而且引入現實生活實際,加深了對理論知識的學習,收到了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