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以儒家思想為軸心的道德教育(3)(1 / 3)

2.完善中小學道德教育的課程和教材體係,強化國民精神教育

——明確規定國民精神教育的內容和要求。在1968年頒布的《國民教育憲章》中,強調珍視和繼承國民精神的重要性,弘揚和培育國民精神是服從和服務於民族複興大業的;強調要正確處理個人與國家的關係,愛國是國民精神的核心內容和要求;在強調特定意識形態重要性的同時,突出了民族團結、國家統一的重要,國民精神是實現民族統一的基礎。

——在國民倫理教育課程中向學生係統講授有關國民精神的內容。國民倫理教育課程承擔著完成國民精神教育的主要任務,在韓國國民教育的各個層次和社會教育的各個環節中,國民精神教育的內容在國民倫理教育課程中都占很大的比重。該課程體係按照學生的年齡、知識、心理、身體的特點,建立了一整套從小學、初中到高中的國民倫理教育體係。

——根據學生的年齡和身心發展特點製訂國民精神教育內容。從中小學道德課教材的內容結構來看,它主要包括“價值與道德”、“家庭、鄰裏、學校生活與道德”、“現代社會與道德”以及“民族統一與北韓”四個部分。

——在全部課程教學中滲透國民精神教育的內容。韓國的國民精神教育是通過全部課程來實施的,包括社會學科、國語、國文、文學等課程。同時,在數學、自然、科學、體育、音樂、美術、實驗和勞動技能等課程中,也要用潛移默化的方式,滲透民族精神教育的內容。此外,課外活動也受到政府的控製,以達到道德教育的目的。對道德成績的評判主要通過學生道德判斷方麵的考試,而非以道德行為來衡量。在選拔高中生和青少年學生時,道德課成績優先考慮,如果兩個學生其他各門學術課成績相同,將以道德課成績高低判定名次。

3.中國儒家思想是韓國中小學國民精神教育的基礎

——韓國國民精神的教育受到中國儒家思想影響很深。儒家思想實質上是一種倫理治國的思想,重視道德教育是突出的特點,這一點是韓國一以貫之,長期堅持的。儒家思想強烈地影響著韓國的政治、法律及社會製度,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影響著人的行為方式、價值觀念,塑造了獨特的大韓民族性格,建構起家族共同體的社會結構,儒家思想成為維係韓國社會發展和民族自立自強的嶄新民族精神氣質的力量。韓國人把這種體現韓國民精神的儒家思想作為教育的基礎和學校德育的主體框架,通過德育,使儒家思想反作用於韓國文化建設,培養了一代又一代有強烈民族意識的韓國人。

——儒家“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的理念是韓國國民精神的基石。在韓國中小學德育中,儒家綱常倫理教育是人生最重要的課程,是安身立命的最高準則,也是藉以走向世界,塑造大韓民族氣質的最重要內容。在韓國教育憲章中列舉應使韓國人獲得的精神中,第一,弘益人間;第二,民族自尊。這個自尊,就是由儒家倫理鋪墊出來並成為維係家族共同體政製的基本內核。

——儒家倫理決定了德育的基本內容。目前,韓國中小學校德育已成為一種以儒家倫理為主體,突出培養民族精神的道德教育體係。韓國著名儒學家琴章泰先生認為:在民族的思想領域中,儒教從開始直到今天一直作為一個軸心在起作用。由此可見,儒家思想在中小學校德育中的主導地位和作用。

——儒家倫理決定了德育的實踐形式。在韓國德育的實踐形式是儒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即促使韓國人在社會活動中實踐儒家倫理,把儒學融入民族的潛意識之中,變成民族集體性格和無窮的精神力量。它把儒家義理精神應用於民族主義上,把倫理道德視為治世之寶典,把君臣父子觀念作為修身養性之德銘,引導學生重視道德修身與重視國家民族興衰聯係起來,把忠孝觀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培養精忠報國的有文化的韓國人。

4.中小學國民精神教育方法與途徑靈活多樣

——據不同年齡階段青少年的心理特點,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對年齡較小的學生采取講各種英雄故事、愛國故事,開展各種具體生動的融愛國愛民族於內的活動,利用卡通片、通俗畫冊等為孩子們所易於接受的形式進行教育;而對於年齡稍大的像中學等學校的學生,經常開展一些健康的集體活動,譬如讀書活動、以愛國精神為主題的演講比賽,培養他們強烈的民族意識、愛國精神和崇高的曆史責任感。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國民精神教育的軟環境。在校園文化和課外活動中,突出弘揚韓國傳統文化,注重培育學生的民族意識和民族精神。在韓國的學校中,到處懸掛著曆史人物的畫像,將傳統的名言作為學校的校訓,或者用韓國曆史上的名人來命名學校的建築物。中小學每年都要多次組織學生參觀名勝古跡、自然景觀、紀念館、博物館。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親身感受到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巨大魅力。韓國的各級各類學校都充分發揮本民族能歌善舞的特點,在重大的節假日舉行各種歌會,通過詠唱傳統歌曲向青少年進行國民精神教育。

——英雄激勵。為培養學生的民族情感,中小學校除係統講授曆史上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的故事外,在一些重要的公共場所都矗立著抗日英雄的雕像供人景仰,他們的事跡被寫成文學作品、搬上銀幕,大張旗鼓地宣傳曆史上愛國主義英雄的事跡。還經常組織學生訪問曆史名流的故居舊址,培養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情感。

——提倡青少年使用和消費國貨。在現代的韓國社會生活中,“身土不二”是一種重要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的核心是強調人的身心發展與自己國土內在的不可分離性;不僅強調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而且強調人們要熱愛自己的國土。在日常生活中,倡導人們尤其是青少年要使用和消費國貨。因此,在韓國生產、製造的產品包裝上尤其是在農副產品的包裝上都印有“身土不二”的標語,號召人們支持民族產業的發展。

——充分利用重大事件對青少年進行國民精神教育。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韓國經曆了1988年的漢城奧運會、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2002年的世界杯足球賽等重大事件,為韓國加強青少年進行國民精神教育和實現民族凝聚力提供了良好契機。在亞洲金融風暴爆發以後,許多市民響應政府的號召,向國家無償捐出了自己的金銀首飾,用以挽救國家的經濟。利用國際賽事開展大規模的為國家“正名”活動,例如韓國原來的英文國名是Corea,但是,日本殖民當局認為作為宗主國的日本(Japan)應該按照英文字母的順序排在韓國的前麵,因此,他們將Corea強行改成了Korea。在奧運會和世界杯期間,許多中小學生和青少年學生就利用這些機會紛紛打出了印有Corea的橫幅和標語,為自己的國家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