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選配優秀教師擔任中小學國民精神教育課程
為提高國民精神教育的質量,韓國還對小學道德課的任教資格做出了新的規定。1982年以前,教育、哲學、宗教專業的學生都可擔任中學道德課教師。自1979年韓國在國立大學建立國民倫理係後,從1982年起,韓國教育部規定隻有國民倫理係的畢業生方有資格講授道德課。由於韓國的小學教師要教一個班的所有課程,因此道德課不可能有專門的教師擔任,不過,初等師範學校的畢業生必須獲得2張國民倫理課的證書,3張道德教育的證書才可教授小學的道德課。
6.立體的中小學國民精神教育網絡
——韓國家庭很重視孩子的國民精神教育。在韓國家庭,父母十分注意向孩子灌輸為國盡忠思想。為國盡忠,就是要為國赤誠無私,誠心盡力。韓國父母往往將愛國、愛民族這個嚴肅的主題融入生動具體的實例中去,例如講述頗具吸引力的古老的神話、有趣的蘊藏愛國思想和民族精神的童話和曆史英雄故事,讓孩子們在淺顯易懂的近乎家常話的親切氣氛中不知不覺地接受愛國、愛民族的思想熏陶,讓孩子們懂得家與國之間的關係,首先要有國,有國才有家,樹立為國家為民族作貢獻的崇高理想。
——韓國政府積極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與學校、家庭教育相配合。例如,韓國人購買汽車一般買國產品牌而不買外國汽車,在首都漢城的大街上,川流不息的汽車中,多是國產的“現代”、“雙龍”、“大宇”等品牌,而外國汽車少得鳳毛麟角;韓國人不願吸外國煙,前些年自動售煙機上還貼出“不買外國煙”的敬告牌;在韓國的城市與鄉村,韓文、漢文和英文廣告牌到處可見,但是就是不準用日語或日文做廣告,也不準播映日本影視。
由於韓國政府十分重視對中小學生開展國民精神教育,通過靈活多樣的方法與途徑把國民精神教育真正納入了國民教育的全過程,韓國中小學生在愛國愛民族思想的有力熏陶下,絕大多數都具有比較強烈的國家意識和民族認同感,韓國學生表現出關心國家政治及反映的強烈程度是世界上少有的。
融合傳統與現代的中小學校德育
目前,韓國高中生有3個選擇性的德育課程:“公民道德”、“道德和思想”以及“傳統道德”。“傳統道德”課程是在前兩門課程之後開設的一門高級課程。
事易時移,“老掉牙”的東西還學它作什麼?但是,韓國人不這樣想。韓國人對他們的傳統文化進行了深思,要通過“傳統道德”課程,重新審視前人所秉承的傳統生活方式,從傳統道德中找到適用於現代生活的部分,幫助學生擁有前人的精神和智慧,重建良好的道德意識和生活方式,在鄰裏生活和國家、社會事務中,在與自然環境和諧“共處”中,尋求智慧地生存。
在這門課上,學生會學習到:傳統道德的重要性和基本精神及其現代應用;個人和家庭生活,包括自我反思和自我道德修養、對父母和祖輩的尊重和孝順、手足以及夫妻之間的互敬互愛;親友、鄰居和朋友之間的關係,包括人和人之間坦率、友好的關係;對國家和社會的貢獻,對自然的關愛,包括作為韓國人的政治生活和責任、社會生活和正義的精神、現代生活和傳統對自然的態度。
早在近代學校體製建立之時,稱為“修身課”的道德課便被韓國定位於各學科之首。從第一次教育課程頒布至今,韓國的中小學道德課經曆七次改革,不斷完善。可以說,韓國不斷改革道德課程體係的過程,也正是不斷強化新時期中小學校德育的過程。
一、中小學德育目標體現民族精神
韓國現行道德課的總目標是使學生學習核心的道德規範和各種規矩,建立公民意識和國家意識,使學生形成道德判斷能力,培養中小學生的道德品質。
道德課的具體目標是:懂得道德的必要性;發展價值判斷能力,以解決在人類不同的生活環境中由於價值觀的衝突而造成的各種道德問題;形成實踐這些價值判斷的強大意誌力。
了解家庭、鄰裏和學校中要求個體遵守的道德規範和各種規矩;正確認識和進行正當的家庭、鄰裏和學校生活,並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理解和實踐由傳統道德和公民道德所組成的公共道德;培養解決現代社會中可能出現的道德問題的能力;養成積極的生活方式,學會和睦地生活。
熱愛自己的國家、民族和傳統文化;具備理想的韓國人應該具備的能力、態度和行為傾向。
二、中小學德育的內容結構程放射型
所謂放射型的內容結構模式,即以個人為圓心,逐漸擴展到家庭、學校、社會、國家。根據這一模式,韓國中小學道德課的教學要點也相應地呈放射型深入:從“尊重生命、誠實、實踐意誌、自主、節製”等要素開始,到“敬愛、家庭禮節、校內禮節、寬容、熱愛家鄉”,再到“社會秩序、相互協助、公益、公正、民主秩序”,最後升華為“熱愛祖國、熱愛民族、統一、國際友好、熱愛人類”等道德情操。
三、中小學德育的教學內容程階段性
韓國的道德課正是將這樣一種模式與階段性教學內容進行了有效的結合。韓國各年級的道德課都由“個人生活”、“家庭、近鄰、學校生活”、“社會生活”、“國家民主生活”四部分組成,每部分包括五個教學要素,根據要素編排各年級的具體教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