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以儒家思想為軸心的道德教育(3)(3 / 3)

圍繞不同的教學要點,韓國的道德課按照年級特點安排具體教學內容。從小學1~2年級,韓國道德課的名稱是“正當的生活”。3~6年級的道德課關注的是培養基本的道德習慣,了解道德準則和規範,並發展道德判斷能力。在此基礎上,7~10年級主要讓學生理解道德原則,並形成自發的道德心。在完成上述學習之後,11~12年級可選學三門課“公民道德”、“倫理學與思想”和“傳統倫理學”。在具體內容編排上體現了連續性、漸進性原則,注重各年級教學內容的連貫性,通過部分內容在不同年級的反複達到強化目的。同時,將有關日常生活習慣教育以及簡單明了的道德概念安排到低年級,有關道德衝突和相對抽象複雜的內容則安排到高年級,旨在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特點有效合理地組織教學內容,不斷推動學生的道德水平邁向高一級階段。

四、中小學德育評估方法靈活多樣

長期以來,評價一直是教育循環鏈上難上加難、重中之重的一個環節,而道德課的性質和教育目標的抽象表述則更增加了評價工作的複雜性與艱巨性。單一化的筆試顯然不能令人滿意地對學生的道德修養作出較為全麵、準確的評價;更為重要的是,評價體係合理與否直接關係著德育的成敗問題。

針對這一問題,韓國現行的道德課評估堅持多樣化原則,多方麵考察教育效果,強調對學生的道德品質進行客觀全麵的評估。其評估內容可分為四個部分:一是對道德知識的評估,主要為筆試,加入多選題、主觀表述題等多種形式;二是對道德信念與態度的評估,包括行為觀察、麵試、課堂問答觀察等;三是對道德思考能力的評估,主要對道德價值判斷能力進行評估;四是對道德實踐能力的評估,這是道德課評估中的重點,也是難點,方法上更要求多樣化。

韓國人重視對“傳統道德”課的評價,他們知道,沒有科學、嚴格的評價,一門課,特別是一門道德教育課,將失去方向,最終失去開設的意義。有關本課程的評價要求非常嚴格,他們認為,對“傳統道德”課程的評價應從不同的評價指標進行,包括從學生的認知、情感和行為等方麵進行。為了對情感領域進行評估,教師應重點從道德感、道德熱情和解決道德問題的積極態度等方麵進行關注。為了正確認識道德教育的效果,需要用到不同的評估手段和技術。客觀的評價包括論文考核、訪談、觀察以及其他任何可以使用的方法。

對於德育課來說,最重要的是把所學的價值觀念內化成學生的情感和意識,因此,教師還應該就學生對相關價值觀和道德觀念的內化程度進行評估。

五、對道德課教師嚴格要求

韓國的道德課教師一般要求擁有專門的德育課程教學執照,在具體開展德育工作時,韓國人對他們的教師提出了嚴格的要求。主要包括,教師應重視傳統道德在現代生活中的運用,以培養中小學生實踐傳統道德的意願和意誌力;教師應使用不同的圖片、人物介紹、表格以及音頻-視頻媒體,以充分利用和反映傳統道德中蘊含的精髓;教師應努力培養並增強學生的批判思維能力,使中小學生能夠對傳統道德的基本精神進行理解和解釋,並將其運用到當前的生活情景中;教師應使用不同的教學技術以使學生能夠理解傳統道德的真實麵目。綜上所述,道德課教師不僅要具有一般教師的教學本領,其自身還應具有深厚的素養,能夠懂得用人格的魅力感染學生,用豐富的道德實踐去鍛煉學生。

六、對我國中小學德育的啟示

1.德育目標應與傳統文化相融合

在韓國的中小學道德課中,傳統道德部分一直占著很大的比重。在韓國第二次課程改革中,甚至將“禮儀生活”作為道德課的四大組成內容之一,學校對學生必須重點進行傳統文化、傳統禮儀以及風俗習慣等方麵的教育。

當前,麵對來自國外多元價值觀的衝擊,我國傳統文化的發揚和繼承顯得尤為重要,樹立適合我國國情的德育目的觀,設置正確的德育目標至關重要。在學習借鑒國外教育經驗時,也應充分考慮我國自身的文化傳統,將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到德育目標的設置中去,從而設置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德育目標。

2.突出德育對象主體性,合理安排德育內容

韓國中小學道德課的一個突出特征就是其放射性的內容結構形式,及其根據各年級學生道德品質發展特點所安排的循序漸進的教學內容。雖然韓國道德課在教學內容上有重複現象,但它對學生自身發展特點的重視值得我們借鑒。

縱觀我國傳統的德育,不難發現我們在安排德育內容時,往往忽視了學生的道德接受性心理,壓抑了學生的道德創造性衝動,剝奪了學生的道德體驗性權利,從而使學生產生了逆反心理,結果造成德育越來越難的現狀。

同時,在德育工作開展的過程中,還往往傾向於一些理論化的傳授,忽視了學生的真正需要。因此,我國的德育應拋棄抽象、理論的說教,以情感為突破口,研究德育對象的接受性心理,聯係各年級學生的日常生活,重視德育內容的實踐性,以學生的品格發展為基礎,設計出連貫性、整體性、係統化的德育內容。

3.改進德育評估方式

我國以往在德育評估方式上比較單一,韓國多樣化的評估方式給我們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在德育評估上,首先應確立正確的評估觀,即道德課評估的目的不是為了給學生標成績、排名次,而在於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促進學生的成長以及不斷提高道德課的教學水平;其次應避免劃等級和量化評估方法,盡量采取多樣化、人性化的評估方式;另外,在評估方式的設定上,應充分考慮其實施的可能性,評估方式一定要與整個德育的目標、內容、實施相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