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節 粥是“世間第一補”(1 / 2)

吃粥在我國已有十分悠久的曆史。古人認為粥是“世間第一補之物”。將藥物和穀米同煮,稱為“藥粥”,具有協同作用,且簡便易行,但要根據中醫學的“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實者瀉之,虛者補之”,春秋有別,冬夏不同的原則,因人因時辨證選用,如春吃菜粥,夏喝綠豆粥,秋用藕粥,冬食臘八粥。性涼的清補粥有:綠豆粥、百合麵粥;性平的平補粥有:玉米粥、赤豆粥等;性溫的溫補粥有:何首烏粥、胡桃肉粥、紅棗粥等。不同體質的人應選用不同性能的食物粥。脾胃虛寒的人,宜多食溫補的粥,不宜多食性涼清火的粥。陰虛內熱的人,可多食清補的粥,則不宜多食性溫生火的粥。

1.春季保健粥 中醫學認為,春季主氣是風,氣候寒暖變化無常,老年人很難適應,如常食下列藥粥,對防治傷風有效。

(1)取生薑3~5克,連須蔥白5~7寸,糯米50~100克,米醋10~15毫升。將糯米淘淨後與生薑一起入鍋內煮兩開,再放入蔥白,等粥成時,加入米醋稍煮即可。如屬風熱感冒,高熱煩躁,怕熱不怕冷者不必食用。

(2)取百合20克,粳米100克,冰糖少許。先煮百合,去渣取汁。然後加入粳米,煮熟後加入冰糖即可食用。

2.夏季保健粥 中醫學認為,夏季主氣是暑,暑為陽邪,有上升發散,易耗氣傷陰的特點,老年人在盛夏到來之際宜補氣養陰,祛暑清熱,芳香化濕。因此宜常食。

(1)補虛正氣粥:取黃芪30~60克,人參3~5克(或黨參15~30克),白糖少許,粳米100克。將黃芪、人參切成薄片,用冷水浸泡30分鍾,入砂鍋煮沸後改用小火煎成濃汁,再加入冷水如上法煎取二汁去渣,將兩次煎液合並,分兩份早晚同粳米加水適量煮粥,成後加白糖稍煮,早晚空腹食用。

(2)夏季喝綠豆藕粥:先煮綠豆,待綠豆要煮開花時,將粳米100克洗淨放入,煮至半熟後將切成薄片的藕放入,文火稍煮至熟,冷卻後即可食用。綠豆、藕均有清暑熱、增津液的功效。

(3)炎夏吃碗西瓜粥:將去子西瓜瓤500克切成塊留用,將粳米100克洗淨,加水煮粥,待粥熟後再加入西瓜瓤略滾幾沸即可食用。常食西瓜粥,有開胃、助消化、促代謝、祛暑熱、解熱毒、潤肌膚之妙用。另外,西瓜有明顯的利尿作用,多吃對高血壓、慢性腎炎病人都有一定的好處。

3.夏天早晚喝粥生津止渴 夏天早晚餐時喝點粥,既能生津止渴、清涼解暑,又有補養身體的功效。眾所周知,夏日綠豆粥祛暑清熱、紅豆粥利濕健脾,其實粥的種類五花八門,如果食用者有慢性病史,還能通過其他材料製成的粥來改善體質。

(1)蠶豆粥對於慢性水腫、腎炎的患者特別有好處。

(2)荷葉粥能解暑熱,清胃潤腸,對於體質虛弱不耐暑熱引起的頭脹、胸悶、口渴等有療效。

(3)蓮子粥能健脾通氣,對腹瀉、失眠患者有利。

(4)百合粥能潤肺止渴、養心安神,適合患有肺部疾病的老年人食用。

(5)冬瓜粥利水消腫,有降血壓的作用。

(6)銀耳粥滋陰養肺,可治療高血壓、慢性支氣管炎。

(7)黃芪粥則緩解脾虛導致的水腫。

4.秋季保健粥 中醫學認為,秋季主氣是燥,久晴不雨,氣候幹燥,鼻、咽、口唇常常幹燥或焦裂,幹咳無痰,舌紅少津,腸燥便秘。老年人宜選食養陰潤燥之藥粥。

(1)取花生仁(不去紅衣)45克,粳米100克,冰糖適量淮山藥30克或百合15克。將花生仁洗淨後搗碎,加入粳米、山藥或百合同煮為粥,待粥成後調入冰糖稍煮即可食用。此粥健脾開胃,潤肺止咳。但腹瀉者不宜多食。

(2)秋分養生宜喝粥:農曆秋分,剛好是秋季90天的中分點,北半球開始晝短夜長。從此節氣開始,寒涼漸重,所以多出現涼燥,表現於咽喉發癢,口幹唇燥。年老體弱的人為防涼燥,早上起來可以喝粥,如百合蓮子粥、銀耳冰糖糯米粥、杏仁川貝糯米粥、黑芝麻粥,也可烹製杏仁豬肺湯、蓮子百合燉豬肉等保健藥膳服食。

(3)立秋後多喝銀耳粥:立秋後,中老年人多喝一些銀耳粥對身體很有好處。銀耳為藥食兩用之品,藥性平和,服用安全,能清肺之熱,養胃之陰,適合身體虛弱的中老年人及高血壓、高血脂及慢性支氣管炎患者食用。

取幹銀耳10克,大米50克。將銀耳用水洗淨,撕碎與大米同煮成粥食用。

(4)秋季喝玉米紅薯粥:玉米麵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等營養物質,紅薯有祛病延年功效。將玉米麵100克,先用涼水調成糊,待水燒開後,與洗淨並切成小塊的紅薯一並放入,輕輕攪動以防止玉米麵粘在鍋底。熬粥時要用文火,中間可點幾次冷水,玉米麵紅薯粥以不稀不稠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