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霜打的茄子能吃 俗話說“霜打的茄子不能吃”,過去,茄子都生長在大田裏,到了霜降這個時節,茄子中就會含有較多的茄堿。茄堿對人體有害,過多食用可能會出現惡心、嘔吐、腹瀉等症狀。但現在,種植蔬菜的技術有了很大進步,尤其是蔬菜大棚技術所培育出來的茄子,即使在秋天也可以放心吃。不過要是說口感,當然還是夏天的茄子好吃。
2.過量食用萵苣會中毒 萵苣中的一些成分對視神經有刺激作用,因此過量或是經常食用萵苣會發生頭暈、嗜睡等中毒反應,導致夜盲症或誘發其他眼疾。多食萵苣引起的夜盲症和眼疾隻需停食萵苣,幾天後就會好轉,萵苣怕鹹,鹽要少放才好吃。
3.過量生吃蔬菜易缺鋅 醫學研究和實踐證明,生吃蔬菜最大限度地留住了營養,有防癌抗癌和預防多種疾病的神奇作用。但專家提醒說,過量生吃蔬菜易缺鋅,特別是老年人不宜常生吃蔬菜。這是因為多種蔬菜中含有植酸,植酸加熱後即可分解,不能進入消化道。但生吃蔬菜植酸可直接進入腸道,影響微量元素的吸收,經常大量生吃蔬菜可導致體內鋅不足。鋅不足能引起味覺和嗅覺功能障礙,也是老年人皮膚瘙癢症的誘發因素,並能加重老年人健忘。
4.尿頻、胃寒者要少吃生菜 生菜性質寒涼,尿頻、胃寒的人應少吃。因可能含有農藥化肥的殘留,生吃前一定要洗淨。
生菜對乙烯極為敏感,儲藏時應遠離蘋果、梨和香蕉,以免誘發赤褐斑點。
5.過量食用豆腐小心腎衰竭 豆腐的蛋白質含量比大豆還高,但科學家指出,吃豆腐過量會使腎功能衰退。正常情況下,人吃進體內的植物蛋白經過新陳代謝,最後大部分都成為含氮廢物,由腎髒排出體外。但如果大量食用豆腐,攝入過多的植物蛋白,勢必會使體內生成的含氮廢物增多,加重腎髒的負擔,使腎功能進一步衰退,不利於身體健康。
6.韭菜下酒會損傷腸胃 白酒甘辛微苦,性熱,尤其是高度白酒含乙醇60%左右。酒性辛熱,有刺激性,能擴張血管,使血流加快,又可促進胃酸分泌,引起胃炎和胃腸道潰瘍複發。韭菜性味辛溫,能壯陽活血,促進胃酸分泌。食韭菜飲白酒,就像火上澆油,有消化係統疾病者更要加倍注意。
7.蠶豆的食用禁忌 有少數人吃蠶豆會引起“蠶豆黃病”。其發病是因人體內紅細胞缺乏一種叫“6磷酸葡萄糖脫氫酶”的物質,食入蠶豆及其製品或吸入花粉後,紅細胞就容易遭受蠶豆中嘧啶核苷等物質的破壞而產生一種急性溶血性貧血,其中毒症狀類似黃疸。在患蠶豆黃病病人中,約有25%有家族史,因此凡家長有蠶豆黃病病史的,其子女切不可食蠶豆,以防蠶豆黃病的發生。
8.馬鈴薯的食用禁忌 馬鈴薯中含有一種叫龍葵素的有毒物質。在正常情況下,馬鈴薯中的龍葵素含量極低,不僅不會危害人體,反而能緩解痙攣,對腸胃不好的人有一定的食療作用。一旦馬鈴薯發芽或經光照變綠,龍葵素的含量就會大量增加,主要集中在芽、芽根和綠色的表麵內。發芽馬鈴薯龍葵素的含量可由沒發芽前的每100克含量不超過3~5毫克增加到500毫克左右,足以使人中毒。其症狀有口幹、發麻、惡心、嘔吐、腹瀉、昏厥,甚至危及生命。所以,發芽的馬鈴薯是不能吃的。如怕浪費,可去掉芽,挖去芽眼,削掉變綠部分,用清水浸泡或在水中加入幾滴醋,這樣就會使毒素溶於水中分解為無毒物,再經加熱烹調,就平安無事了。
吃馬鈴薯的時候,應該把皮削掉,因為皮中含有“配糖生物堿”,它在人體內積累到一定數量後就會引起中毒。由於引起的中毒屬慢性,症狀不明顯,因而往往被人忽視。
9.兒童不宜多吃春筍 春筍可滋陰、化痰、消食、利便等。然而有些人是不適宜吃春筍的。春筍含有較多的粗纖維素,對於患有胃腸疾病及肝硬化的患者來說,可能是致病因素,容易造成胃出血、肝病加重等不良後果。另外,春筍還含有草酸,草酸很容易和鈣結合成草酸鈣。草酸鈣容易沉積,因此患有尿道結石的人不宜吃春筍。據報道,草酸會影響人體對鈣和鋅的吸收與利用,兒童多吃春筍不僅會傷胃,還可能因缺鋅少鈣影響生長發育,所以14歲以下的兒童不宜多吃春筍。
10.腎功能欠佳者不宜食筍 中醫古書《本草求原》中說:“竹筍甘而微寒,清熱除痰,同肉多煮,益陰血。痘疹血熱毒盛,不發起者,筍尖煮湯及入藥,俱佳。”筍臨床主要用於清熱消痰,方法是筍同肉煮食。另外,對腎炎、心髒病、肝髒病等引起腹水、水腫時,也可用筍、陳蒲瓜各60克,或加冬瓜30克,水煎服。由於竹筍所含的難溶性草酸鈣較多,故有泌尿係結石或腎髒功能欠佳者不宜食用。在烹調前要過沸水去草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