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燉肉要搭配好蔬菜 到了冬天,熱乎乎的燉菜又成為人們餐桌上的最愛。燉菜的“主角”主要是豬、牛、羊肉及雞、鴨、魚等,“配角”則有蘿卜、豆角、山藥、土豆等多種多樣。那麼,究竟哪個“主角”和“配角”是最般配的呢?
從營養成分來看,葷素搭配在營養結構上具有互補性。葷食中沒有的澱粉、纖維素、果膠,在素食中卻樣樣都有;葷食中沒有維生素C,素食中沒有維生素A;除豆腐乳外,素菜中沒有維生素B12,葷菜特別是肝髒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12;動物蛋白的營養價值高於植物蛋白,二者搭配食用,其生物學價值可明顯提高。從保健角度來看,合理的葷素搭配可以加強食療功效,使之相得益彰。因此燉肉時,最好搭配適宜的蔬菜,既能增加營養價值,又能吃出美味健康。
2.幾種肉菜的最佳搭配
(1)牛肉配土豆:牛肉營養價值高,並有健脾胃的作用,但牛肉纖維粗,有時會刺激胃黏膜。土豆與之同煮,不但味道好,且有著保護胃的作用。
(2)羊肉配生薑:羊肉補血溫陽,生薑有止痛、祛風濕等作用。相互搭配,生薑既能去腥膻味,又能有助羊肉溫陽祛寒。
(3)魚肉配豆腐:魚肉中蛋氨酸含量豐富,苯丙氨酸含量少,而豆腐卻恰恰相反,兩者合而食之,可取長補短。其次豆腐含鈣較多,正好借助魚體內維生素D的作用,提高人體對鈣的吸收率,非常適合老年人和孕婦食用。
(4)雞肉配栗子:雞肉為造血療虛之品,栗子重在健脾,更有利於雞肉營養成分的吸收,造血功能也會隨之增強。老母雞湯煨栗子效果更佳。
(5)鴨肉配山藥:老鴨既可補充人體水分又可補陰,並可清熱止咳。山藥的補陰之力更強,與鴨肉伴食,可消除油膩,補肺效果更佳。
(6)豬肉配洋蔥:洋蔥能夠促進脂肪代謝,降低血液黏稠度,減少豬肉脂肪高的副作用。其實,豬肉基本屬於“百搭”,配合有滋潤效果的冬瓜、百合等燉食,都是不錯的選擇。
3.吃肉不吃蒜營養減一半 在日常飲食中,吃肉時應適量吃一點蒜。這是因為雖然在動物肉食品中,尤其是瘦肉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1,然而維生素B1在體內停留的時間很短,會隨小便大量排出體外。如果在吃肉時再吃點大蒜,肉中的維生素B1能和大蒜中的大蒜素結合,就是產生協同作用,使它原來溶於水變為溶於脂,從而延長維生素B1在人體內的停留時間。這樣對促進血液循環,提高維生素B1在胃腸道的吸收率和利用率,以及盡快消除人體的疲勞,增強體質等起著重要的作用。
4.吃烤肉最好配蔬菜 專家指出,烤肉最好搭配著新鮮的蔬菜水果一起吃,因為從蔬果中可以獲得很多抗氧化、抗癌成分,以及促進致癌物排出的膳食纖維。
新鮮的綠葉蔬菜如生菜、空心菜、西紅柿、白蘿卜、青椒,水果如蘋果、獼猴桃、檸檬等都含有大量的維生素C、維生素E。其中,豐富的維生素C在胃內具有阻斷亞硝酸鹽和組胺結合的作用,從而可減少致癌物亞硝胺的產生;而維生素E具有很強的抗氧化作用。
在此請君(小姐)下次再吃烤肉時,不妨試試生菜卷肉,再來一杯鮮榨的果汁。
5.豬蹄的兩種吃法
(1)醬鹵豬蹄
原料:豬蹄450克,花生仁38克,香料1包,冰糖19克,醬油適量,香菜、味精、海鮮醬各少許。
做法:豬蹄切塊,用沸水燙過。將豬蹄、香料、花生仁及味精、冰糖等一同入鍋,用大火煮熟。煮好的鹵豬蹄放入大碗,上置香菜點綴。
(2)香蔥豬蹄
原料:蔥50克,豬蹄4個,食鹽適量。
做法:將豬蹄拔去毛樁,洗淨,用刀劃口。將蔥切段,與豬蹄一同放入鍋中,加適量水和食鹽,先用大火煮沸,後用小火燉熬,直至熟爛即成。
6.豬肉各部位的不同吃法 按照烹調的需要,豬肉除去頭、蹄(爪)、尾外,一般分為以下13個部位。
(1)血脖:即耳至肩胛骨前頸肉,呈條形,肥瘦相間,韌性強。適於做香酥肉、叉燒肉、肉餡等。
(2)鷹嘴:位於血脖後、前腿骨上部的一塊方形肉。肉質細嫩,前半部適於做香酥肉,切肉絲、肉片;後半部適於做櫻桃肉、過油肉、炸肉段、溜炒菜等。
(3)哈利巴:位於前腿扇形骨上的肉(包括扇形骨),質老筋多。適於燜、燉、醬、紅燒等。
(4)裏脊:又稱小裏脊。位於腰子到分水骨之間的一長條肉,一頭稍細,肉色發紅。這塊肉是豬瘦肉中最嫩的一塊,適於溜、炒、炸等。
(5)通脊:又稱外脊。位於脊椎骨外與脊椎骨平行的一長條肉。肉色發白,肉質細嫩,適於滑溜、軟炸及製餡等。
(6)底板肉:後腿骨下部,緊貼臀部肉皮的一塊長方形肉,一端厚,一端薄,肉質較老。適於做鍋爆肉、清醬肉和切肉絲等。
(7)三岔:位於胯骨與椎骨之間的一塊三角形肉,肉質比較嫩。適於做溜、炒菜及切肉絲、肉片等。
(8)臀尖:緊貼坐臀上的肉,淺紅色,肉質細嫩。適於做肉丁、肉段及切肉絲、肉片等。
(9)拳頭肉:又稱榔頭肉。包著後腿棒子骨的瘦肉,圓形似拳頭。肉質細嫩,適於切肉絲、肉片和做炸、溜菜等。
(10)黃瓜肉:緊靠底板肉的一條長圓形肉,形似黃瓜,質地較老,適於切肉絲。
(11)腰窩:後腿下部前端與肚之間的一塊瘦肉,肥瘦相連,肉層較薄。適於燉、燜、炒等。
(12)羅脊肉:連著豬板油的一圈瘦肉,外麵包一層脂皮。適於燉、燜或製餡。
(13)五花肉:位於豬的腹部,肥瘦相間呈五花三層狀,肋條部分較好稱為上五花,又稱硬肋,沒有肋條部分較差稱為下五花,又稱軟肋。上五花適於片白肉(即把肉煮熟後切成薄片食用),下五花適於燉、燜及製餡。
7.肉類嫩化7法
(1)澱粉法:將肉片切好後,加入適量的幹澱粉拌勻,靜置30分鍾後下鍋炒,可使肉質嫩化,入口不膩。
(2)啤酒法:將肉片用啤酒加幹澱粉調糊掛漿,炒出的肉片鮮嫩爽口。
(3)雞蛋清法:在肉片中加入適量雞蛋清攪勻後靜置30分鍾再炒,可使肉質鮮嫩潤滑。
(4)食油法:炒牛肉絲時,先在切好的肉絲中加入作料,再加入適量食用油拌勻,靜置30分鍾後下鍋,可使肉質細嫩。
(5)鹽水法:用高濃度鹽水使凍肉解凍,成菜後肉質爽嫩。
(6)芥末法:煮牛肉時,可在頭天晚上將芥末均勻地塗在牛肉上,煮前用清水洗淨,這樣牛肉易煮爛,且肉質鮮嫩。
(7)蘇打法:將切好的牛肉片放入小蘇打溶液中浸泡一下再炒,可使肉質鬆軟。
8.動物內髒的吃法 從食物營養價值來講,動物內髒是一類富含優質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正常體質的人完全可以吃,還應該經常吃。從食物安全性來講,動物內髒應該有選擇性地吃。
動物肝髒是重要的解毒器官,如果動物攝入過多的飼料添加劑、抗生素和其他有害物質的話,有可能殘留在肝髒裏;腎髒是排泄器官,一些有害有毒物質經肝髒代謝後可以經腎髒排泄,但肯定有一部分殘留在腎髒;大腸是儲存食物殘渣的器官,一些腸道細菌所產生的有毒有害物質也可能殘留於大腸中。因此,肝、腎和大腸應該盡可能少吃。
從保健角度來講,動物肝、腎、腸和腦都含有豐富的膽固醇,對於那些膽固醇偏高的人群來說,就應該盡量少吃。不過,舌、心和肚完全可以吃,它們的脂肪含量少,優質蛋白質卻很豐富。
9.羊肉燉著吃營養最好 燉羊肉營養損失最少。北京彙珍樓飯莊高級烹飪技師艾廣富說,燉羊肉由於在煮的過程中保持了原湯原汁,能最大限度地保證營養不丟失。因此,冬季不妨常為家人送上一砂鍋蘿卜燉羊排,能起到益氣補虛,下氣化痰的作用。製作時隻需將羊排剁成5~6厘米長,加入蔥、薑,以慢火熬燉,再下蘿卜即可。艾廣富提示,如果用砂鍋來燉,風味更佳。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楊力教授告訴記者,羊肉性甘溫而不燥,溫中暖下,補肺腎氣,較適合冬令進補。除了可以搭配蘿卜外,配山藥、栗子、核桃仁一起燉,更是營養全麵。山藥益氣補脾又助消化;栗子補腎壯腰、益胃平肝,根據《易經》中“以上補上、以下補下”的原則,栗子還是補腦的佳品;核桃仁溫補肺腎,定喘潤腸。此三樣與羊肉同燉,營養豐富,溫補而不燥,培元又固本。
10.涮羊肉營養也很好 涮羊肉是大家最熟悉的一種吃法了。涮羊肉選料十分講究,一般來說,隻有上腦、大三叉、小三叉,磨檔、黃瓜條5個部位較適合。刀工技藝更是關鍵,需先把羊肉用冰塊壓去血水,以專用大刀切成薄片,才能保證肉質鮮嫩,不膻不膩。
但專家提示,很多人喜歡用四川火鍋的麻辣湯底涮羊肉,這樣容易導致上火。因此,需要搭配得當。涮羊肉的調料有妙用,白胡椒補肺、黑胡椒暖腸,在清湯裏加一點兒,對體虛泄瀉的人很有幫助;在涮羊肉時,下一些海產品,如海帶、海參等也有溫補脾腎的功效;加入豆腐,能增添更多的蛋白質;在涮羊肉的同時涮一些蔬菜,則可以起到降熱的功效。
11.除羊肉膻味法 燜燒羊肉時放一些胡蘿卜,再加些蔥、薑、料酒等作料一同燒製,是我們常用的除膻方法。燒、煮羊肉時,向開水鍋中倒一些米醋或者加一些咖喱粉,煮到開鍋,膻氣也可消除。對於炒羊肉來說,油熱後先用薑、蒜末熗鍋,再倒入羊肉煸至半熟,放入大蔥、醬油、醋、料酒等煸炒幾下,起鍋時加入少許香油,這樣炒熟後的羊肉味道鮮香,膻味全無。炒羊肉還有一個除膻方法,將羊肉炒至半熟時加入米醋焙幹,然後加蔥、薑、醬油、白糖、料酒等調料,起鍋時加青蒜或蒜泥,便可除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