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吃水果的講究(1 / 3)

1.吃水果講究四不可

(1)不可用水果代替蔬菜:水果含有有機酸和芳香物質,能促進食欲、幫助營養物質的吸收,而且水果不需烹調,不會造成營養損失。但水果中礦物質和維生素含量遠少於蔬菜。不吃蔬菜,隻靠水果絕對不能提供足夠營養。就維生素C的含量來說,白菜、蘿卜比蘋果、梨、桃高10倍左右。所以每天須食用500克左右的蔬菜。

(2)不可用水果代餐:人體需要近50種營養物質才能維持生存,特別是每天需要65克以上的脂肪,以維持組織器官的更新和修複。水果含水分85%以上,蛋白質含量卻不足1%,幾乎不含人體必需的脂肪酸,遠遠不能滿足人體的營養需要。水果隻可做正餐的補充,好吃不能多吃。

(3)不可迷信高檔進口水果:許多人以為昂貴的洋水果一定營養價值更高,其實不然。進口水果在運輸過程中便已開始發生營養物質的降解,新鮮度並不理想。而且,因為要長途運輸,往往不等水果完全成熟便被采摘下來,通過化學藥劑保鮮,影響水果品質。所以,購買洋水果時須看清品質。

(4)不可多吃水果減肥:盡管水果按重量計算所含熱能比米飯低,但因為水果味道甜美常讓人愛不釋口,很容易吃得過多,所以攝入的糖分往往超標。吃水果減肥並不可靠。

2.解秋燥一天兩個梨 中醫學認為,“秋燥”所造成的影響與肺有關,因此應多吃有潤肺生津功能的食物。在這類食物中,效果最好、食用起來最方便的就是梨。

一般來說,生津潤燥可以吃鴨梨或雪梨,化痰止咳最好吃大白梨。每天堅持吃上兩個梨,就能有效地減少秋燥的症狀。另外,針對秋燥所表現出來的不同症狀,還可用梨和其他食物搭配,做成不同的抗燥藥膳,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秋梨膏和秋梨糖雖然做法不一樣,但都是用梨加蜂蜜做成的,還配有一些止咳、生津、潤肺的藥物,如生地黃、葛根、蘿卜、麥冬、藕節、薑汁、貝母等,共同熬製而成,其藥效比單吃梨要更好一些。

3.水果吃小不吃大 美國研究發現,水果或蔬菜長得越大,其中含有維生素、礦物質及其他對健康有益的營養物質就會顯著減少,同時蔬果本身的芳香和味道也會隨之變淡,與一般環境生長出來的果蔬相比,有機食品都會小一些。因此,研究人員建議購買有機食品時不要總挑那些個兒大的水果和蔬菜,其實小的比大的更有營養。

4.吃水果要分“寒”與“熱”從中醫營養角度來說,水果是分寒、熱的,食用不當的話會對人體造成負麵影響。

水果多屬寒涼性,如梨、蘋果和瓜類。一般來說,實熱體質的人特別喜歡吃涼東西。但寒性水果不能多吃,否則反而對人體有害。由於這類水果含有豐富的糖類和鉀鹽,食用過多會有損心、腎健康,像冠心病、心肌梗死、腎炎及糖尿病患者都不能多食,而中氣不足、精神疲勞的人可當做滋補水果多吃一點兒。氣虛、脾虛的人在選擇西瓜、香瓜、芒果、梨和香蕉這幾種涼性的水果時要特別慎重。氣虛的人消化係統較差,腸蠕動慢,所以吃寒性水果會降低腸胃蠕動,使肌肉無力,導致腹脹。因此,腸胃功能不好的老年人和孩子不太適合吃寒涼性水果。寒涼水果有:香瓜、西瓜、梨、香蕉、奇異果、芒果、柿子、荸薺、甜瓜等。適宜人群:實熱體質。

對於虛寒體質的人來說,體內產生熱能少,多吃些溫熱的水果無疑是補益佳品。不過,一般人熱天吃太多溫熱的水果容易上火。溫熱水果有:荔枝、桃、龍眼、番石榴、櫻桃、椰子、榴蓮、杏等。適宜人群:虛寒體質。

介於寒熱之間的水果屬於平和性,像葡萄、菠蘿、芒果、橄欖、李子等,不同體質的人都可以吃,卻不可貪多。

5.要了解自己的體質吃水果 水果一般可分為寒涼、溫熱、甘平3類。寒涼類水果有:柑橘、菱、荸薺、香蕉、雪梨、柿子、西瓜等,體質虛寒的人慎食。溫熱類水果有:栗、桃、李、龍眼、荔枝、葡萄、櫻桃、石榴、菠蘿等,體質燥熱的人食用要適量。甘平類水果有:梅、李子、椰子、枇杷、山楂、蘋果等,這類水果適宜於各種體質的人。

酸性水果如楊梅、梅子、李子等,所含的酸性物質不易被氧化分解,容易導致體內偏酸性,一般不宜多吃;酸性水果中含單寧酸,與海味同食會與蛋白質凝固,沉澱於腸道內,引起嘔吐、腹痛、腹瀉和消化不良;而且水果中的酸味會同胃酸一起刺激胃黏膜。潰瘍病患者也不宜吃酸性水果;同時便秘的人也應少吃酸性水果,以免加重便秘。

6.不同患病者吃不同的水果

(1)冠心病、高脂血症病人:宜吃山楂、柑橘、柚子、桃、草莓等水果,因果中含維生素C和煙酸,具有降低血脂的作用。

(2)糖尿病患者:宜吃菠蘿、梨、櫻桃、楊梅、葡萄、檸檬等富含果膠或果酸的水果,能改變胰島素的分泌量,使血糖下降。

(3)肝炎病人:宜吃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如橘子、棗、獼猴桃、香蕉、草莓等。

(4)呼吸道感染病人:尤其是伴有咽痛、咳嗽、痰多的病人,宜多吃梨、枇杷、柚子、杏等具有化痰、潤肺、止咳功效的水果。

(5)高血壓、動脈硬化病人:宜吃橙、山楂、棗、橘子等含豐富維生素C的水果,可降壓、緩解血管硬化。檸檬和其他酸味水果也可起同樣作用。哈密瓜的鉀含量較高,又不含鈉及脂肪,有助於控製血壓。

(6)心肌梗死、中風病人:宜吃香蕉、橘子、桃等幫助消化的水果;不宜吃柿子、蘋果等水果,因果中含鞣酸,會引起便秘,使病情加重。

7.水果最好不要榨汁吃 許多家庭都購買了榨汁機,有的家庭吃水果基本是榨汁,認為這樣方便省事,還容易吸收營養成分。專家指出,這是人們在營養認識中存在的一大誤區。

專家提醒,除了某些病人或牙不好的老年人外,一般人最好不要將水果榨汁喝。據專家分析,喝水果汁減少了人體對纖維素的攝取。以果膠為代表的水溶性纖維有預防和減少糖尿病、心血管病的保健功能;而水不溶性纖維則更多地用於刺激腸胃蠕動和促進排便的作用,食物纖維能影響大腸細菌的活動,使大腸內膽酸生成量減少,並能稀釋腸內的有毒物質,減少致癌物與腸黏膜的接觸時間,因而預防腸道癌變。另外,食物纖維可影響血糖水平,並有防止熱能過剩、控製肥胖的作用,還有預防膽結石、降低血脂的功效。

兒童喝水果榨汁對健康不利,這易造成兒童牙齒缺乏咀嚼鍛煉,麵部肌肉力量變弱,眼球的調節功能減弱。另外,習慣喝果汁造成長期咀嚼無力,下齶變得不發達,牙齒排列不整齊,上下牙齒咬合錯位。因此專家建議,孩子乳牙出全後應吃些富含纖維、有一定硬度的水果,以增加孩子的咀嚼力,通過咀嚼動作帶動麵肌及眼肌運動,加速血液循環,促進牙床、頜骨與麵骨的發育,這樣既健康又美麗。

8.補充維生素A多吃黃色水果 營養學專家說,黃色水果所含的胡蘿卜素與黃綠色蔬菜中的胡蘿卜素相比,不但更容易被人體吸收,而且能更好、更全麵地轉化為維生素A,為人體所利用。維生素A是脂溶性維生素,隻有遇到油脂才能很好地被人體吸收。水果雖然不能和油一起烹炒,但是一般人吃每頓飯時,都會有一些植物油,在這之後如果吃黃色水果,維生素A的吸收效果照樣會很好。如果在沒有吃飯前吃水果,這種吸收雖然會少一點兒,但也不會完全不吸收。

9.葡萄精華都在皮和子裏 英國《每日郵報》曾報道,哈佛大學科學家宣稱,紅葡萄所含的一種強抗氧化物質——白藜蘆醇,主要在葡萄皮裏棲身。哈佛大學醫學院辛克萊爾博士表示,紅葡萄皮中的白藜蘆醇具有抗衰老作用,它對肥胖產生“免疫作用”,能降低糖尿病、癌症及老年癡呆症的發病率。另外,葡萄子含有卓越的抗氧化成分花青素,所以說葡萄“全身都是寶”,一點都不為過。最好的吃法,就是洗淨連皮帶子嚼完咽下,如果剝皮吐子,營養就損失大半了。

10.夏天上火少吃桃 桃子是熱性水果,吃多了容易上火,嚴重的還會令身上起瘡,尤其是平時就有內火的人更不宜多吃。雖然吃桃對便秘有緩解作用,但是因上火而便秘者,大量食用桃子後不但不會緩解,反而會愈加嚴重。受口幹、口渴、咽喉疼痛等上火症狀困擾的人,最好也少吃或不吃桃子。

11.吃草莓助消化 中醫學認為,草莓味甘、性涼,有潤肺生津、健脾和胃等功效,飯後食幾顆草莓,有助於消化開胃,健脾生津。近來醫學專家發現,經常食用草莓對防治動脈硬化和冠心病也有好處。但是吃草莓要注意兩點:首先不買畸形草莓。有些草莓色鮮個大,顆粒上有畸形凸起,咬開後中間是空心。這種畸形草莓往往是在種植過程中濫用激素造成的,長期大量食用這樣的果實,有可能損害人體健康。另外,由於草莓在生長過程中容易受到泥土和細菌的汙染,所以草莓入口前一定要把好清洗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