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
陽明病不大便應有腹滿疼痛,舌苔黃燥等證。今不大便伴有脅下硬滿,嘔吐,當屬少陽之證。舌上苔白者,此言無胃熱結實,故此不大便並非腔實,乃少陽樞機不利,津液不能下達所致,應與小柴胡湯和解少陽,疏利肝膽,通利三焦。
故上能通和胸庸,下能滋潤中土,嘔惡得止,大便得潤,上下流通,內外和暢,所以然者,上焦通,律掖下,胃氣因和.身溉然汗出而解也。
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幹,不得汗,嗜臥,一身及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小差,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231)
【解讀】
“陽明中風”是指陽明經被風邪所傷。弦為少陽之脈,浮大為陽明之脈。“脈弦浮大”提示少陽陽明兩經受邪。“短氣,腹都滿”,是陽明熱盛氣滯而影響及肺的表現,“腹都滿”是整個腹部全都脹滿,範圍廣泛。陽明經脈挾鼻而行,邪熱閉鬱陽明經脈,故鼻幹不得汗。邪客陽明,當有發熱。
但從脈浮大可知陽明邪熱並未盡歸於腸腑,尚未形成腑實燥結證。少陽經外循胸脅,內而下胸中貫膈,屬膽絡肝。少陽受邪,熱壅不通,經氣鬱遏,疏泄不利,以致“脅下及心痛”,即使久按之,氣也不通,脹痛不減。“不得汗”則濕熱壅遏而無外泄滯機。“小便難”是少陽三焦氣機不利,水道不暢,水濕內停,與熱相合。濕熱熏蒸肝膽,膽汁外溢,則一身及麵目皆黃,形成黃疸。濕性黏膩重濁,與熱互結,阻遏氣機,故嗜臥而身重。少陽氣鬱,樞機不利,影響胃氣上逆,故時時噦逆。足陽明胃經循行於耳前,足少陽膽經的分支從耳後分出,進入耳內,出於耳前,故兩經受邪,邪熱壅滯經脈,則“耳前後腫”。
治用針刺之法,透泄邪熱而宣通鬱陽,疏利經脈以緩解病情。由於邪氣盛,病情重,故“刺之小差,外不解”,即針刺後也隻是脈證稍平而難以完全解除,“脅下及心痛”的少陽經證減而未盡,潮熱、鼻幹不得汗等也不可能全部消失。若病過10日,脈弦浮大依然未變,顯示病程雖長,但邪熱仍在少陽,並未化燥成實,故治從少陽,以小柴胡湯和解樞機,通調三焦,清熱達邪。
脈但浮,無餘證者,與麻黃湯。若不尿,腹滿加噦者,不治。(232)
麻黃湯方
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一兩(炙)、杏仁七十個(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煮麻黃,減二升,去白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解讀】
若“脈但浮,無餘證”,即其脈隻浮而不見弦大,又沒有其他的裏熱證,說明病變僅在太陽之表,故可與麻黃湯發汗以解表邪。
“若不尿,腹滿加噦者,不治”,是承上文而言預後。即在脈弦浮大、短氣、腹滿、脅下及心痛、鼻幹、不得汗、嗜臥、一身及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的基礎上,出現“不尿,腹滿加噦”。不尿,即小便閉。小便閉,則濕無出路,壅遏氣機,故腹滿益甚。胃氣逆而不降,則噦逆不止。是胃氣敗壞,三焦壅滯,氣機不通,邪無出路之象,故曰“不治”。
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竭,雖硬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豬膽汁,皆可為導①。(233)
蜜煎方
食蜜②七合
上一味,於銅器內微火煎,當須凝如飴狀,攪之勿令焦著,欲可丸,並手撚作挺,令頭銳,大如指,長二寸許。當熱時急作,冷則硬。以內③穀道④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時乃去之。疑非仲景意,已試甚良⑤。又:大豬膽一枚,瀉汁,和少許法醋⑥,以灌穀道內,如一食頃⑦,當大便出宿食惡物,甚效。
【注解】
①導:為治法之一,有因勢利導之意,如津傷便秘者,用潤滑類藥物納入肛內,引起排便叫作導法。
②食蜜:即蜂蜜。
③內:放人、置人。內同納。
④穀道:即肛門。
⑤疑非仲景意,已試甚良:此二句為後人所添,現一般仍歸於112方中。
⑥法醋:即食用醋。
⑦一食頃:約吃一頓飯的時間。
【解讀】
“自汗出”是津液外泄,顯示津液已傷,如果再發其汗,則更傷津液。津液損傷,小便當短少,今反見小便自利,表明津液偏滲於膀胱,不能還於胃腸,則胃腸更燥,此即所謂“津液內竭”。胃腸津虧,大便必硬。但這與陽明腑實證的大便硬不同。陽明腑實的大便硬是內有邪熱,因熱傷津成燥,以燥熱為主,其臨床表現有腹滿痛、拒按、潮熱、譫語等證,而其人未必有便意。
本證之大便硬,乃因津液內竭所致,並無腹滿痛、潮熱、譫語等證,病位在直腸,時有便意,而大便卻難以排出。二者病機不同,治法也異。陽明腑實治以承氣湯類蕩滌胃腸的燥熱結實。此證之大便硬,宜在患者“自欲大便”之時,施以“因勢利導”之法,用蜜煎導、豬膽汁或土瓜根納入穀道,導之即下。
三方雖皆可為導,但具體應用時又有所不同:因蜜有滑利潤燥的作用,故蜜煎導宜於津傷腸燥之便秘;豬膽汁不僅潤燥,且能清腸中之熱,故宜於腸燥之有熱的便秘;土瓜根則有宣氣潤燥之功,故宜於六腑之氣不暢,氣血不利之便秘。
蜜煎導法是用蜂蜜放入銅器內,微火煎熬成飴糖狀,再用手搓成長條狀,使頭部略尖,大小如指頭狀,長2寸左右。注意需在熱時急做,冷後則變硬。做成後輕輕放入肛門中,待其慢慢溶化,即可發揮排便作用。白蜜甘平無毒,滋陰潤燥,局部投藥更有潤滑作用,適用腸燥便秘或老年陰血素虧、大便幹澀難下者。
土瓜根方已佚。據《肘後備急方》載,用土瓜根搗汁,灌入肛門,即可通便。土瓜又名王瓜,寇宗爽《本草衍義》雲:“王瓜其殼徑寸,長二寸許,上微圓,下尖長,七八月熟,紅赤色,殼中子如螳螂頭者,今人又謂之赤雹子,其根即土瓜根也。”土瓜根氣味苦寒無毒,其根富於汁液,將其搗汁灌腸,可以通便,方書多有記載。
豬膽汁灌腸法,是用大豬膽1枚,取出膽汁,加入少許食醋,攪拌均勻,灌人肛門之中,取其酸苦湧泄而不傷津液的作用,使停蓄的大便排出。豬膽汁苦寒清熱,適用於津傷便秘而有熱者。
本條介紹的外導灌腸之法,適用於津虧便秘,此證雖屬陽明病,但絕非燥熱內結的陽明腑實證,如誤以承氣湯攻下,必致津液下奪而正氣更傷。對於高年體弱、產婦嬰幼以及素體陰虧血虛而見大便秘結的患者,不可濫用苦寒攻下,而應酌用外導之法。
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234)
桂枝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生薑三兩、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以助藥力取汗。
【解讀】
陽明病有熱證實證,也有虛證寒證,本條陽明病應屬於陽明中寒。“汗出多”為表虛失固,微惡寒為感受風寒之邪,但程度較輕,病邪不甚,脈遲也為虛寒之征。“微惡寒”、“表未解”,理當發汗解表;“可發汗”,但不可用麻黃湯,因表邪不甚,並且表裏不足,故隻宜用桂枝湯,以解肌祛風、調和營衛,兼以溫養胃腸。方中桂枝味辛性溫,辛能發散,溫能祛寒通陽,故有解肌腠風寒外邪之功;芍藥酸寒,酸能收斂,寒走營陰,故可斂陰和營。
桂枝、芍藥相伍,相輔相成以調和營衛。生薑辛溫,助桂枝解表,且能降逆止嘔;大棗味甘益中,助芍藥益陰和營。炙甘草味甘性平,調和諸藥,交通營衛。方為辛溫解表之輕劑,以調和營衛為主,兼以調和胃腸,溫養中州。
陽明病脈遲,見證各有不同:208條“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為陽明腑實、燥屎內結、氣血運行不利所致,脈必遲而有力。195條“陽明病,脈遲,食難用飽,飽則微煩,頭眩,必小便難”,是胃中寒冷,脾濕內生,欲作穀疸之象。225條“脈浮而遲,表熱裏寒,下利清穀者”,為寒邪直入胃腸,致真陽不足,火土俱衰之證。
本條“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是陽明中寒兼太陽表邪的證候,臨證需作鑒別。
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宜麻黃湯。(235)
【解讀】
本條陽明病也為陽明中寒,但“脈浮,無汗而喘”,則是兼太陽表實,屬於風寒之邪外束肌表、內遏肺氣,宜用麻黃湯發汗解表。冀風寒之病因祛散,則表裏諸證自除,故雲“發汗則愈,宜麻黃湯”。
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熱越①,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②頸而還,小便不利,渴飲水漿③者,此為瘀熱④在裏,身必發黃,茵陳蒿湯主之。(236)
茵陳蒿湯方
茵陳蒿六兩、梔子十四枚(擘)、大黃二兩(去皮)。
上三味,以水一鬥二升,先煮茵陳,減六升,內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當利,尿如皂莢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滿,黃從小便去也。
【注解】
①熱越:裏熱發越於外,即熱邪能夠向外發泄。
②劑:與“齊”相通。
③水漿:泛指飲料,如水、果汁、蔗漿之類。
④瘀熱:邪熱鬱滯在裏。
【解讀】
陽明病熱盛,蒸迫津液外泄,濕熱有排出之路(因汗出而熱邪得以發泄,亦因汗出而無留濕之弊),一般不致發黃。如果陽明病僅見頭部汗出,至頸而止,周身無汗,又有小便不利,說明熱邪不得外越而濕邪亦不得下泄。頭為諸陽之會,濕熱壅盛,熏蒸於上,故可見頭汗出。
熱欲外越卻因濕邪羈留而不得越,故周身無汗。濕欲下泄,卻因熱邪糾纏,而反小便不利。濕熱相合,膠結不解,熱不得越,濕不得泄。濕熱鬱阻於內,即所謂“瘀熱在裏”;濕熱熏蒸肝膽,膽汁不循常道,泛溢肌膚,則身必發黃。濕熱交阻,氣化不行,津液不能上布,故其人“渴引水漿”。在這裏“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不僅是濕熱鬱阻的外在表現,而且也是形成濕熱病的內在機製,因此具有重要的辨證意義。
濕熱發黃,有以濕盛為主者,有以熱盛為主者,也有濕熱相當者。本證有發熱、渴飲水漿等證,說明熱重於濕,治用茵陳蒿湯清利濕熱。
茵陳蒿湯由茵陳蒿、梔子、大黃三藥組成。茵陳蒿清熱利膽除黃,為治諸黃專藥,無論陽黃、陰黃均可使用。大黃善於破結行瘀,推陳致新,瀉熱導滯。本證濕熱發黃,為濕熱膠結並涉及血分,故謂“瘀熱在裏”,用大黃不僅能蕩滌腸胃以瀉熱實,而且能行血導滯,以破濕熱之蘊結。梔子苦寒而質輕,善清三焦之熱,兼能通利小便,驅濕熱下行,以導邪從小便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