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婦人雜病脈證並治(1 / 3)

第二十二章婦人雜病脈證並治

第一節成因、證候與治則

婦人之病,因虛、積冷、結氣,為諸經水斷絕,至有曆年,血寒積結,胞門寒傷,經絡凝堅。

在上嘔吐涎唾,久成肺癰,形體損分。在中盤結,繞臍寒疝;或兩脋疼痛,輿髒相速;或結熱中,痛在關元,脈數無瘡,肌若魚鱗,時著男子,非止女身。在下未多,經候不勻,令除掣痛,少腹惡寒;或引腰脊,下根氣街,氣街急痛,膝脛疼煩。奄忽眩冒,狀如厥癲;或有憂慘,悲傷多嗔,此皆帶下,非有鬼神。

久則贏瘦,脈虛多寒;三十六病,千變萬端;審脈除陽,虛實緊弦;行其針藥,治危得安;其難同病,脈各異源;子當辨記,勿謂不然。

【譯文】婦女的疾病,多因虛損、積冷、結氣三種原因而發生,致使月經失調,甚至停經,經年不愈。時間久了,又因血分受寒,血凝氣結,導致胞宮為寒邪所傷,經絡瘀滯不通。

在上為胸肺受邪,症見嘔吐涎沫,日久寒邪化熱,可以形成肺癰,形體消瘦;在中為肝脾受邪,症見繞臍作痛,或兩脅疼痛,與肝髒相連;或結熱在中,痛在臍下關元,脈數,但周身並無瘡患,肌膚為熱所灼,枯燥如魚鱗。這些證候,男子也可能發生,並非婦女所獨有。在下為肝腎受病,雖然下血並不太多,但往往經候遲早不勻。陰部抽掣疼痛,小腹寒冷,或痛引腰脊,疼痛之根,起源於氣街,即臍下5寸旁開2寸,又名氣衝。發生衝氣急痛,又連膝脛疼痛煩。甚則可出現猝然眩暈昏冒,狀如昏厥、癲狂一類疾病,或憂慘悲傷,經常發怒。這些都是婦人雜病之證候,並非鬼神作祟。

久病則形體贏瘦,脈象虛弱且多寒邪;婦人帶下三十六病,變化多端,醫家應該審脈之陰陽虛實緊弦,治以針、藥,方可轉危為安。其病雖同而脈不同,應當仔細辨別記取,因為脈象不同處治的方法就不同。

【解讀】

第一段說明婦人雜病的病因不外乎虛、積冷、結氣三個方麵。“虛”是氣血虛少,“積冷”是久積冷氣,“結氣”指氣機鬱結。女子較男子而言,要經曆經、胎、產的過程,失血耗氣較多;而在古代婦女地位較低,有情緒不適,多藏於心中,鬱而不發;且家務多以婦女承擔,長年接觸冷水或經期、產後氣血虧虛又易受風寒,故仲景雲:婦人雜病常因“虛、積冷、結氣”。

第二段進一步論述病變在上、中、下三焦的情況。在上,因寒飲傷肺,可見咳吐涎沫,日久寒鬱化熱,邪熱壅肺,形成肺癰,致形體消瘦;在中,為肝脾受邪,症見繞臍作痛,或兩脅疼痛,與肝髒相連,如素稟陽盛,則病從熱化,出現臍下疼痛,脈數。因內有瘀血,舊血不去,新血不生,血不外榮,肌膚失養,所以雖身無瘡瘍,但仍肌膚狀如鱗甲。以上證候,無論男女均可出現,故雲“時著男子,非止女身”。若虛、冷、結氣在下,則可引起多種婦科疾病,因為婦人以衝、任為事,衝為血海,任主胞胎,故主要引起月經病變,而表現為月經先後不定,經量或多或少;陰中掣痛,少腹惡寒,或牽引腰背;或下連氣街,衝氣急痛,且兩腿膝脛疼煩。此外,還可因情誌不遂,氣機失於調達,發生突然昏厥癲狂;或為憂愁悲傷,時時發怒之證。此皆婦人雜病範疇,並非鬼神作怪。

最後一段說明婦人雜病的診治原則。婦人雜病,如果延久失治,必見病人氣血更虛,形體消瘦,以致正虛邪盛。婦人雜病,常見的有三十六種,其變化多端,錯綜複雜,因此醫者必須審脈之陰陽緊弦,而辨證的寒熱虛實,或用針灸或用湯藥進行針對性治療,才能切中病機,收到轉危為安的效果。對於同病異脈之證,尤應詳加審察,辨明該病的根源,以免誤治。

第二節證治

一、梅核氣(半夏厚樸湯證)

婦人咽中如有炙臠(1uán),半夏厚模湯主之。

【譯文】

婦人自覺咽中如有烤肉塊梗阻不適,用半夏厚樸湯主治。

【解讀】

本病的發生多由七情所傷,肝失條達而氣機鬱結,氣鬱津凝成痰,痰氣相搏,上逆於咽喉之間所致。表現為咽中自覺有物阻塞,咳之不出,咽之不下,或刷牙時有惡心欲嘔感,後世稱為“梅核氣”。治用半夏厚樸湯開結化痰,順氣降逆。

該征的主要脈症:咽中自覺有物阻塞,咳之不出,咽之不下,或刷牙時有惡心欲嘔感,舌淡苔白潤或白滑,脈滑或弦緩。

病機:氣滯痰凝,搏結咽喉。

治法:開結化痰,順氣降逆。

主方:半夏厚模湯方((千金》作胸滿,心下,咽中帖帖,如有炙肉,吐之不出,吞之不下。)

半夏一升、厚模三兩、茯苓四兩、生薑五兩、幹蘇葉二兩。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溫四服,日三夜一服。

方中半夏、厚樸、生薑辛開苦降,以散結降逆;佐以茯苓利飲化痰;蘇葉芳香輕揚,宣肺氣解鬱結。諸藥合用,氣順痰消,則咽中自爽。

注意事項:

(1)運用時注意方中當重用半夏、厚樸,輕用紫蘇葉。

(2)慢性咽喉炎其病纏綿,病程常呈遷延,因此治療時間較長,本方也可做水飛丸服用。

二、髒躁(甘麥大棗湯證)

婦人髒躁,喜悲傷欲哭,像如神靈所作,數欠伸,甘參大棗湯主之。

【譯文】

婦人髒躁病,忽喜笑忽悲傷想哭,好像似有神靈所作的樣子,頻數嗬欠,伸懶腰,用甘麥大棗湯主治。

【解讀】

本病多由情誌不舒或思慮過多,鬱而化火,傷陰耗液,虛火躁動所致。一般表現有情誌不寧、無故悲傷欲哭、頻作欠伸、神疲乏力等症。其治重在脾,因為若脾氣健旺,氣血津液充沛,則可資源他髒,五髒之陰充足,虛火自滅,髒躁諸症自平,故治用甘麥大棗湯補益心脾,寧心安神。

髒躁病雖多見於女子,但男子亦不少。根據症狀和方藥分析,本病始於肝,傷及心脾,累及於腎。故除原文所述症狀外,還伴有心煩、易怒、失眠、便秘等症。關於髒躁的病位,曆代有諸多不同認識,常見的有認為在子宮(如尤在涇)、心髒(如吳謙)、肺髒(如曹穎甫)、五髒(如黃樹曾)、心與肝(《金匱要略譯釋》)或不拘何髒(如陳修園),各家見解,見仁見智,但子宮之說似不宜從,因為此病雖多見於女子,但男子也有。但諸多醫家認為似以“五髒”更為恰當,因為五髒各有五誌,若五髒功能失調,五誌發於外則變生情誌失常諸症,因此本病的發生,多由情誌不舒或思慮過度,鬱而化火傷陰,髒陰不足,虛火躁動所致,其病始於肝,而累及心、脾、肺、腎,為五髒俱病。

對髒躁的治療,除了藥物之外,還當配合一定的心理療法。

該征的主要脈症:情誌不寧、無故悲傷欲哭、頻作欠伸、神疲乏力,伴心煩、易怒、失眠、便秘等,舌紅苔薄白或少苔,脈細數。

病機:五誌化火,傷陰耗液,虛火躁動。

治法:補益心脾,寧心安神。

主方:甘麥大橐湯方

甘草三兩、小麥一升、大棗十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溫分三服。亦補脾氣。

方中三藥,皆性平而味甘,小麥甘潤,養心肝,安心神,甘草、大棗甘緩,補中緩急而止躁,三藥相合,使髒不躁則悲傷歎息諸症自去,實屬治髒躁之良劑,補脾之佳方。

注意事項:

甘麥大棗湯性味平淡,口感亦好,臨床尚可用作大病後,體虛不複,氣陰兩傷的輔助飲食療法。該方對自汗、盜汗、小兒夜啼等病亦有較好的療效,治療盜汗、自汗時,小麥可用至50~200克。

三、月經病

(一)熱入血室

1辨證和治禁

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盡日明了,暮則譫語,如見鬼狀者,此發熱入血室,治之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

【譯文】

婦人感受寒邪而發熱,時值月經來潮,晝日明了,入夜則語言失常,好像見到了鬼一樣,這是熱人血室的證候,治療應按熱入血室的方法來處理。不可用攻下的藥物傷中焦的胃氣,也不可用發汗的藥物傷上焦的清氣,必自行痊愈。

【解讀】

患傷寒發熱時,婦人雖經水正行而暢利,但邪氣乘虛而人血室,擾於血分,血為陰,夜暮亦為陰,所以白日神誌清楚,夜暮則胡言亂語,精神錯亂。此證不同於陽明腑實證,而是熱人血室,血分熱盛所致,所謂“必自愈”亦並非不用藥物而待自愈,而是因邪陷不深,尚未與血相結,月經正行,邪熱可隨月經外泄而愈。

2表證已罷,瘀熱內結(刺期門穴證)

婦人中凰,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脈遲,身涼和,胸脋滿,如結胸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也,當刺期門,隨其寅而取之。

【譯文】

婦人感受風邪而發熱惡寒,正值月經來潮,患病已七八日,熱退、脈遲、身已涼和,而見胸脅脹滿,有如結胸之狀,神識不清,語言失常的,此亦為熱入血室,當刺肝募之期門穴,瀉肝經的實熱,而散血室的瘀熱,隨其邪實所在而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