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婦人雜病脈證並治(2 / 3)

【解讀】

婦人患中風,發熱惡寒,正值經期,經水適來,脈遲身涼和,胸脅滿如結胸狀、譫語等,此為表熱已罷,瘀熱結於血室之證。血室屬肝,肝脈絡於脅,瘀熱而致肝的經脈不利,故胸脅滿如結胸狀;其譫語並非陽明腑實,而是血熱上擾神明(母病及子)所致,治療宜取肝之募穴期門刺之,以瀉其實而清其瘀熱。

(二)崩漏

1虛寒挾瘀(溫經湯證)

門曰:婦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數十日不止,暮卽發熱,少腹裹急,腹滿,手掌煩熱,唇口幹燥,何也?師曰:此病屬帶下。何以故?曾經半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證唇口幹燥,故知之。肯以溫經湯主之。

【譯文】

問道:婦人年已五十左右,病前陰下血,數十日不止,傍晚發熱,小腹裏急,腹中脹滿,手掌發熱,唇口幹燥,是什麼原因呢?老師說:此病屬帶脈以下的病變,由於曾經小產,有瘀血停在小腹未去。怎麼知道呢?因其證見唇口幹燥,所以知道是瘀血停留於小腹,當以溫經湯主治。

【解讀】

婦人五十歲左右,氣血已衰,衝任不充,經水應絕。今又陰道出血幾十天不止,此屬崩漏(原文“下利”當是“下血”)。病由衝任虛寒,曾經小產,少腹有殘餘的瘀血停留,致腹滿裏急,或伴有刺痛、拒按等症。漏血數十日不止,陰血勢必耗損,以致陰虛生內熱,故見暮即發熱、手掌煩熱等症。瘀血不去則新血不生,津液失於上潤,故見唇口幹燥。證屬衝任虛寒,瘀血內停,故當用溫經湯溫養血脈,使虛寒得以補,瘀血得以行,從而起到溫經行瘀之效。

該征的主要脈症:月經不調,或經來過多,或前或後,或崩漏不止,或一月再行,月經色暗有塊,小腹冷痛喜熱熨或刺痛拒按,伴唇口幹燥,暮即發熱,手心煩熱,腹滿,舌質紫黯,或邊有瘀點瘀斑,脈沉澀或弦澀。

病機:衝任虛寒,瘀血內停,兼陰傷血熱。

治法:溫經養血,散寒行瘀,佐以滋陰清熱。

主方:溫經湯方

吳茱萸三兩,當歸、川芎、芍藥、人參、桂枝、阿膠、生薑、牡丹皮、甘草各二兩,半夏半升,參冬一升。

上十二味,以水一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亦主婦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來過多,及至期不來。

方中吳茱萸、桂枝、生薑溫經暖宮;阿膠、當歸、川芎、芍藥、牡丹皮養血行瘀;麥冬養陰潤燥而清虛熱;人參、甘草、半夏補中益氣和胃。諸藥配合共奏溫補衝任,養血去瘀,扶正祛邪之功。

注意事項:

調經一般以3個月為一周期,即每月除經期外,需堅持服用,方能鞏固療效。

2衝任虛寒(膠薑湯證)

婦人陷經,漏下黑不解,膠薑湯主之臣億等校諸本無膠薑湯方,想是前妊娠中膠艾湯。

【譯文】

婦人因崩漏,經氣下陷,下血不止,經血色黑,日久不解,用膠薑湯主治。

【解讀】

婦人陷經,漏下色黑不止者,乃因衝任虛寒,不能攝血所致。治以膠薑湯,溫補衝任,養血止血。

本條後世諸家多以下血的顏色來辨別寒熱屬性,似不足為據。因一般出血量多則血色鮮紅,如出血量少,或停留時間較長,其血則為紫黑色,故漏下色黑,固可屬於虛寒,但也有瘀血鬱熱,衝任有火所致者。本條除漏下色黑外,勢必具有相應的虛寒證候,始可按後世注家所述用膠艾湯加幹薑或膠薑湯為治。

該征的主要脈症:婦人漏下色黑不解,淋漓不盡,伴麵色蒼白,頭暈心悸,氣短神倦,腰膝酸軟,憎寒畏冷,舌質淡,脈微弱。

病機:衝任虛寒,不能攝血。

治法:調補衝任,溫陽散寒,固經止血。

主方:膠薑湯方

前人均謂膠薑湯方缺,可用膠艾湯加幹薑。林億等人認為恐是膠艾湯。按《千金方》膠艾湯,其中亦有幹薑。陳修園治一婦人漏下黑水,宗此方用阿膠、生薑二味治愈,可作參考。

本方配伍特點在於:阿膠補血滋陰,潤燥止血,善療血虛出血;幹薑溫達陽氣,使陽氣固攝脈絡以止血,與阿膠相用,溫陽之中以補血,補血之中以生陽,陽氣陰血得溫得補,各行其職,以主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二藥相用,以達溫陽補血止血之效。

注意事項:

邪熱出血者禁用。

(三)經水不利——血瘀(土瓜根散證)

帶下經水不利,少腹滿痛,經一月再見者,土瓜根散主之。

【譯文】

婦人帶脈以下的病變,月經不能如期而至,或月經循行不暢,小腹部滿痛,月經一月兩行,用土瓜根散主治。

【解讀】

婦女患經水不利或兼一月再見者,多因留瘀所致,故少腹同時出現滿痛症狀,並伴有少腹按之有硬塊,月經量少,色紫有塊,舌紫暗,脈澀等脈症。治當以活血通瘀為主,方用土瓜根散。陰癲腫,多屬瘀積為患,故本方亦能治療。

該征的主要脈症:月經不調,或過期而至,或一月再行,經行不暢,月經量少,色紫有塊,少腹滿痛,按之不減或拒按,或少腹按之有硬塊,伴身惡寒,舌質淡紫暗,脈沉或澀。

病機:瘀血內阻。

治法:破瘀通經。

主方:土瓜根散方

土瓜根、芍藥、桂枝、蟲各三兩

上四味,杵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方中土瓜根(王瓜根)祛瘀破血;蟲破血開閉;桂枝、芍藥調營止痛,加酒以行藥勢,諸藥相伍,以奏活血祛瘀,通經止痛之功,瘀血得去則經水自調。方中之土瓜根,即葫蘆科植物王瓜的塊根,亦可用丹參、桃仁、澤蘭等代之。

注意事項:

(1)本方破瘀通經,效力較峻,故當見有瘀血內積之征方可運用。

(2)氣血虧虛所致的經閉禁用。

(四)水血並結血室(大黃甘遂湯證)

婦人少腹滿如敦(dui)狀,小便微難而不渴,生後者,此屬水輿血俱結在血室也,大黃甘遂湯主之。

【譯文】

婦人小腹脹滿,其形隆起如敦(為古代盛黍稷的器具)狀,上下稍銳,中部肥大,小便略難而口不渴,此乃生產之後,餘邪未清,是水與血俱結在血室,用大黃甘遂湯主治。

【解讀】

婦人少腹滿,有蓄水與蓄血之不同。若滿而小便自利,為蓄血;滿而小便不利,口渴,為蓄水。今少腹脹滿,其形高起如敦(duì)狀,小便微難不渴,且發生在產後,所以診斷為水與血俱結在血室。治當水血兼攻,以大黃甘遂湯破血逐水。

該征的主要脈症:本證以小腹脹滿,疼痛拒按,其形隆起,小便微難,口不渴或下肢浮腫,舌淡胖邊有齒痕,苔白滑或白潤,脈沉弦而澀為主要脈症。

病機:水血俱結血室。

治法:破血逐水。

主方:大黃甘遂湯方

大黃四兩、甘遂二兩、阿膠二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其血當下。

主方分析:

方中大黃蕩滌胞中瘀血,使瘀從下而去;甘遂逐胞中水氣,使水氣盡從下去,與大黃相用,逐瘀瀉水,潔淨胞宮;因產後所得,故配阿膠養血扶正,佐製大黃、甘遂攻伐太過,使邪去而不傷正。

注意事項:

(1)方後雲:“當下血”,乃提示服用本方後不僅大小便次數增多,還會見下血,乃水血外出之征,下血後諸症減輕,切不可誤以為病情加重;但若下血後病不愈者,且伴頭暈,少氣懶言等,則當審慎。

(2)孕婦禁用。

四、帶下病

(一)濕熱帶下(礬石丸證)

婦人經水閉不利,髒堅癖不止,中有幹血,下白物,礬石丸主之。

【譯文】

婦人經水閉塞而不通,子宮內有凝結的堅積不去,是其中有幹血,又時下白帶,用坐藥礬石丸主治。

【解讀】

本條帶下病是由經行不暢或經閉,幹血內著,鬱為濕熱,久而腐化所致。故以礬石丸為坐藥,納入陰中,以除濕熱而止帶下,這是治療白帶的外治法。

該征的主要脈症:白帶量多色黃,或臭穢,或陰癢,伴少腹疼痛,固定不移,按之則硬或閉經或月經色黯有瘀塊,舌紅苔白膩或黃膩,脈滑數。

病機:內有幹血,鬱為濕熱。

治法:清熱利濕,殺蟲止癢。

主方:礬石丸方

礬石三分(燒)、杏仁一分。

上二味,末之,煉蜜和丸棗核大,內髒中,劇者再內之。

礬石性寒燥濕,清熱祛腐,解毒殺蟲,酸澀止帶;杏仁破滯利濕,與礬石相用,降氣利濕,共奏燥濕清熱,宣達氣機之功;配白蜜滋潤以製礬石燥澀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