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二十二、溫病脈,法當數,今反不數而濡小者,熱撤裏虛也。裏虛下利稀水,或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溫病之脈本數,因用清熱藥撤其熱,熱撤裏虛,脈見濡小,下焦空虛則寒,即不下利,亦當溫補,況又下利稀水膿血乎!故用少陰自利,關閘不藏,堵截陽明法。
桃花湯方(甘溫兼澀法)
赤石脂(一兩,半整用煎,半為細末調)炮薑(五錢)白粳米(二合)
水八杯,煮取三杯,去渣,入石脂末一錢五分,分三次服。若一服愈,餘勿服。虛甚者加人參。
【解讀】
溫病的脈象,按常理應該是數脈,現在反而不數並且脈濡而小的,是邪熱已經消退而髒腑虛弱的表現。因髒腑虛弱而大便下利稀水,或者大便如膿血樣的,用桃花湯治療。
溫病的脈象應該是數脈,由於病程中運用清熱藥清解邪熱,邪熱雖然消退,但髒腑正氣已經虛弱,所以脈象表現為濡而小,下焦陽氣虛弱就會出現寒象,即使不出現大便下利的症狀,也應該使用溫補的治療方法,何況本證已經出現了泄瀉稀水和膿血樣的大便呢!所以采用治療少陰病泄瀉不止,肛門關閘不固的堵澀陽明腸腑的方法。
桃花湯方(甘溫兼澀法)
赤石脂30克(一半整用入煎劑,一半磨成細末調服)炮薑15克
白粳米60兌
上藥用水8杯,煎煮成3杯,去掉藥渣後加入赤石脂粉末45克,分3次服。如果服1劑後病已痊愈,剩下的藥就不必再服。裏虛嚴重的加人參。
二十三、溫病七、八日以後,脈虛數,舌絳苔少,下利日數十行,完穀不化,身雖熱者,桃花粥主之。
上條以脈不數而濡小,下利稀水,定其為虛寒而用溫澀。此條脈雖數而日下數十行,至於完穀不化,其裏邪已為泄瀉下行殆盡。完穀不化,脾陽下陷,火滅之象;脈雖數而虛,苔化而少,身雖餘熱未退,亦虛熱也,純係關閘不藏見證,補之稍緩則脫。故改桃花湯為粥,取其逗留中焦之意,此條認定完穀不化四字要緊。
桃花粥方(甘溫兼澀法)
人參(三錢)炙甘草(三錢)赤石脂(六錢,細末)白粳米(二合)
水十杯,先煮參、草得六杯,去渣,再入粳米煮得三杯,納石脂末三錢,頓服之。利不止,再服第二杯,如上法;利止停後服。或先因過用寒涼,脈不數,身不熱者,加幹薑三錢。
邪熱不殺穀,亦有完穀一證,不可不慎,當於脈之虛實並兼現之證辨之。
【解讀】
溫病發病七八日以後,脈象虛弱而數,舌質紅絳而少苔,大便下利1日數十次,糞便中央有沒消化的食物,患者即使仍有發熱,也應用桃花粥治療。
上條依據患者脈象不數,濡而細小,大便下利稀水等表現,確診為虛寒證而用溫澀的方法治療。本條患者脈象雖為數脈,但其大便下利1日數十次,甚至類便中央有沒消化的食物,顯然其在裏的邪氣已經通過頻繁下利而全部排出體外。糞便中夾有沒消化的食物,是脾陽下陷,陽氣衰微的征象;脈象雖然為數脈卻虛弱無力,舌苔消退而少,身體雖有餘熱未退,但仍是虛熱之證,完全是屬於大腸關門不力,失於禁固的表現,如果不能及時用補澀的方法治療,就有可能出現滑脫不禁。之所以將桃花湯改變劑型為粥,是為了使藥性逗留在中焦的時間更長。本條識證的關鍵就在於“完穀不化”這4個字。
桃花粥方(甘溫兼澀法)
人參炙甘草各9克赤石脂18克(研成細末入藥)白粳米60克
上藥加水10杯,先煎人參、甘草,煎取藥液6杯,去掉藥渣,再加入粳米繼續煎煮,最後煎取藥液3杯,加入赤石脂末9克,1次服下。如5大便下利不止,再服第2杯,方法如上;如果下利停止,則停服餘下藥物。如在本證發生之前過度使用了寒涼藥物,以致脈象不數,身體也不發熱的再加幹薑9克。
二十四、溫病少陰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者,豬膚湯主之。
此《傷寒論》原文。按溫病熱入少陰,逼液下走,自利咽痛,亦複不少,故采錄於此。柯氏雲:少陰下利,下焦虛矣。少陰脈循喉嚨,其支者出絡心,注胸中,咽痛胸滿心煩者,腎火不藏,循經而上走於陽分也;陽並於上,陰並於下,火不下交於腎,水不上承於心,此未濟之象。豬為水畜而津液在膚,用其膚以除上浮之虛火,佐白蜜、白粉之甘,瀉心潤肺而和脾,滋化源,培母氣,水升火降,上熱自除,而下利自止矣。
豬膚湯方(甘潤法)
豬膚(一斤,用白皮從內刮去肥,令如紙薄)
上一味,以水一鬥,煮取五升,去渣,加白蜜一升,白米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
【解讀】
溫病邪入下焦少陰,大便下利,咽喉疼痛,腦中滿悶,心煩不安的,用豬膚湯治療。
這是《傷寒論》的一條原文。溫病邪熱傳入下焦少陰,逼迫陰液下行,見有大便下利,咽喉疼痛症狀的,臨床並不少見,所以特將這條原文抄錄在這裏。柯韻伯曾經說過;“少陰病出現下利,是小於下焦虛寒所致。”足少陰腎經向上循行到咽喉,它的支脈連絡到心,並進入胸中。本證所見的咽喉疼痛,胸中滿悶,心煩不安等症,就是由於腎中之火不能潛藏,沿著少陰經脈浮越到上部屬陽的部位,以致陽氣行於上,陰液流於下,心火不能下交於腎水,腎水不能上承於心火,這是一種水火不能相濟的現象。豬按五行歸類是屬於水的牲畜,它的津液主要保存在皮膚中,所以治療用豬膚以消除上浮的虛火,配合甘味的白蜜、白米粉,以瀉心火,潤肺燥而調和脾胃。各藥合用則能滋補陰液化生之源,培補脾胃之母的心火,使腎水能升,心火得降,則浮越於上的虛熱自能消除,而下利也能自然停正。
指膚湯方(甘潤法)
豬膚500克(用潔白的豬皮,盡量將裏麵的肥肉油脂刮淨,使它薄如紙一樣)。05升、白米粉150克,煎熬至有香味溢出,調和均勻。
二十五、溫病少陰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瘥者,與桔梗湯。
柯氏雲:但咽痛而無下利胸滿心煩等證,但甘以緩之足矣。不瘥者,配以桔梗,辛以散之也。其熱微,故用此輕劑耳。
甘草湯方(甘緩法)
甘草(二兩)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渣,分溫再服。
桔梗湯方(苦辛甘開提法)
甘草(二兩)桔梗(二兩)
法同前。
【解讀】
溫病邪入少陰,咽喉疼痛的,可用甘草湯治療;若服藥後症狀沒有減輕,再用桔梗湯治療。
柯韻伯指出:邪入少陰,隻見咽喉疼痛,而沒有大便泄瀉,胸中滿悶心煩不寧等症狀的,治療隻要用藥味甘甜、作用緩和的甘草湯就夠了。如果服藥後症狀未見減輕,可再配合桔梗,以桔梗的辛味透散邪熱。由於本證邪熱輕微,所以治療隻用這種藥力較輕的方劑。
甘草湯方(甘緩法)
甘草60克
上藥1味,用水15升,煎煮成075升,去掉藥渣,分2次溫服。
桔梗湯方(苦辛甘開提法)
甘草60克桔梗60克
煎服方法同前。
二十六、溫病入少陰,嘔而咽中傷,生瘡不能語,聲不出者,苦酒湯主之。
王氏晉三雲:苦酒湯治少陰水虧不能上濟君火,而咽生瘡聲不出者。瘡者,疳也。半夏之辛滑,佐以雞子清之甘潤,有利竅通聲之功,無燥津涸液之慮;然半夏之功能,全賴苦酒,攝入陰分,劫涎斂瘡,即陰火沸騰,亦可因苦酒而降矣,故以為名。
苦酒湯方(酸甘微辛法)
半夏(製,二錢)雞子(一枚,去黃,納上苦酒雞子殼中)
上二味,納半夏著苦酒中,以雞子殼置刀環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渣,少少含咽之。不瘥,更作三劑。
【解讀】
溫病邪入下焦少陰,出現嘔吐,咽喉部潰爛生瘡而不能言語,講話時聲音發不出的,用苦酒場治療。
王晉三指出:苦酒湯是治療邪入少陰,腎水虧虛不能上濟心火而致的咽喉生瘡、講話聲音發不出的專方。所謂瘡,是指局部腫痛潰爛的疳瘡。本方中的半夏味辛性滑,配伍性味甘潤的雞子黃,具有通利咽喉、促進發聲的功能,而無耗傷津液的弊病。但是半夏發揮這種功能,完全要依賴苦酒的配合,因為苦酒能夠引諸藥入陰分,祛除痰涎,收斂瘡口,即使少陰虛火熾盛沸騰,也可因苦酒的作用而使其降伏,所以用苦酒作為方名。
苦酒湯方(酸甘微辛法)
半夏(製用)6克雞蛋1個(去掉蛋黃後,將上等米醋倒入雞蛋殼中)
上藥用時,先將半夏和入盛在雞蛋殼內的米醋中,然後把雞蛋殼放在刀柄後的環圈個,放在爐火上煎煮,煮沸3次,去掉藥渣,取藥液少許慢慢舍咽。如果藥後症狀不見緩解,可再製作3劑服用。
二十七、婦女溫病,經水適來,脈數耳聾,幹嘔煩渴,辛涼退熱,兼清血分,甚至十數日不解,邪陷發痙者,竹葉玉女煎主之。
此與兩感證同法。辛涼解肌,兼清血分者,所以補上中焦之未備;甚至十數日不解,邪陷發痙,外熱未除,裏熱又急,故以玉女煎加竹葉,兩清表裏之熱。
竹葉玉女煎方(辛涼合甘寒微苦法)
生石膏(六錢)幹地黃(四錢)麥冬(四錢)知母(二錢)牛膝(二錢)竹葉(三錢)
水八杯,先煮石膏、地黃得五杯,再入餘四味,煮成二杯,先服一杯,候六時複之,病解停後服,不解再服(上焦用玉女煎去牛膝者,以牛膝為下焦藥,不得引邪深入也。茲在下焦,故仍用之)。
【解讀】
婦女患溫病過程中,月經正好來潮,出現脈數,耳聾,幹嘔,心煩,口渴,應用辛涼退熱,兼清血分熱邪的方法治療。如果病情嚴重,10多日不能緩解,以致邪熱內陷而發痙厥的,可用竹葉玉女煎治療。
這—證侯的治療與表裏兩感證的治法相同。這裏所用辛涼藥物解除肌表之邪,又兼清血分邪熱的治法,正可以補充上、中焦篇的證治內容,使其更加完備。病情嚴重的,10多日邪熱仍不能解除,甚至邪熱內陷導致痙厥發生,這是外在的氣分邪熱尚未清解,在裏的血分熱毒己盛的表現,所以用玉女煎加淡竹葉,兩清表裏氣血的邪熱。
竹葉玉女煎方(辛涼合甘寒微苦法)
生石膏18克幹地黃12克麥冬12克知母6克牛膝6克淡竹葉9克
上藥用水8懷,先煎煮生石膏、幹地黃,煎至藥液約剩下5杯時,再加入其餘4味藥,煎成2杯,先服1杯,停12小時後再服1杯,服藥後病情緩解,即停服餘下湯藥,若病仍不解,繼續再服(上焦篇用玉女煎時減去牛膝,是因為牛膝為下焦藥,以防引邪深入。本證為病在下焦,所以仍用牛膝)。
二十八、熱入血室,醫與兩清氣血,邪去其半,脈數,餘邪不解者,護陽和陰湯主之。
此係承上條而言之也。大凡體質素虛之人,驅邪及半,必兼護養元氣,仍佐清邪,故以參、甘護元陽,而以白芍、麥冬、生地,和陰清邪也。
護陽和陰湯方(甘涼甘溫複法,偏於甘涼,即複脈湯法也)
白芍(五錢)炙甘草(二錢)人參(二錢)麥冬(連心炒,二錢)幹地黃(炒,三錢)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溫服。
【解讀】
溫病邪熱侵入血室,醫生用氣血兩清的方法治療後,邪熱已去一半,但脈象仍數,餘邪還沒有完全解除的,用護陽和陰湯治療。
這條是緊接上條內容來說的。一般來說,身體平素虛弱的患者,經過治療後病邪已經袪除一半,就必須兼顧保養元氣,當然仍要配合清除邪熱,所以方中用人參、甘草固護補養元氣,用白芍、麥冬、生地黃和養陰律清除餘邪。
護陽和陰湯方(甘涼甘溫複法,偏於甘涼,即是加減複脈湯的治法)
白芍15克炙甘草6克人參6克麥冬(連心,炒用)6克幹地黃(炒用)9克
上藥用水5杯,煎煮成2杯,分2次溫服。
二十九、熱入血室,邪去八、九,右脈虛數,暮微寒熱者,加減複脈湯仍用參主之。
此熱入血室之邪少虛多。亦以複脈為主法。脈右虛數,是邪不獨在血分,故仍用參以補氣。暮微寒熱,不可認作邪實,乃氣血俱虛,營衛不和之故。
加減複脈湯仍用參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