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
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說:治療水腫病,對腰以上腫的應發汗,在腰以下腫的應利小便。這是針對濕氣素重的人患風水、皮水治法而說的。張仲景又提山,如不是因水內停而造成的虛腫,也可發汗。這是針對因陽氣閉結、氣不行水而陰液並不虧虛所致的虛腫而說的。如溫熱病因邪熱太盛而致陰液大量耗傷之後,由陰精耗損導致陽氣受傷,而在疾病愈後,陽氣很快地恢複,但陰液仍處於非常虧虛的狀態,此時又怎麼能用發汗、利小便的方法來治療虛腫呢!吳又可在《溫疫論》氣複一條下說:“氣是依附於血的,如病後氣先於血而恢複,此時氣會沒有依附之處,所以發生暫時的浮腫,隻要能安靜地調養、適當節製飲食,自然可愈。“但我看到醫生一遇這類浮腫,就給予淡滲通利小便的方法,難道就不擔心由於通利小便造成津液消亡而轉成三消證,或因很快消耗了津液而轉為肺癰、肺痿等病證,或轉成陰虛、咳嗽、身熱的勞損證嗎?我治療這些病證,都是用複脈湯,方中重用甘草。隻要能補充不足的陰液,以與已經恢複的陽氣相配,水腫自然就會消失。這種方法經千百次驗證,沒有不效驗的,所以敢在這裏介紹出來,以治療溫熱病因氣複而導致水腫者。然而,對暑溫與濕溫的治療不屬於這個範圍。
治血論
人之血,即天地之水也,在卦為坎(坎為血卦)治水者不求之水之所以治,而但曰治水,吾未見其能治也。蓋善治水者,不治水而治氣。坎之上下兩陰爻,水也;坎之中陽,氣也;其原分自幹之中陽,幹之上下兩陽,臣與民也;幹之中陽,在上為君,在下為師;天下有君師各行其道於天下,而彝倫不敘者乎?天下有彝倫攸敘,而水不治者乎?此《洪範》所以歸本皇極,而與《禹貢》相為表裏者也。故善治血者,不求之有形之血,而求之無形之氣。蓋陽能統陰,陰不能統陽;氣能生血,血不能生氣。至於治之之法,上焦之血,責之肺氣,或心氣;中焦之血,責之胃氣,或脾氣;下焦之血,責之肝氣、腎氣、八脈之氣。治水與血之法,間亦有用通者,開支河也;有用塞者,崇堤防也。然皆已病之後,不得不與治其末;而非未病之先,專治其本之道也。
【解讀】
人體的血液,好比是天地間的水,按八卦來說,水屬坎(坎也是血的卦象)。如果治理水患的人,不尋求水患原因,我敢斷言肯定是治不好水患的。凡是善於冶水的人,都不是直接治水而是通過治氣火治水。八卦上下麵兩陰爻代表了水,而坎卦中間的陽爻,代表了氣。坎卦中的陽爻原是從乾封中間的陽卦派生出來的。乾卦的上下兩麵都是陽爻,代表了臣與民。而在乾掛中的陽爻,上麵的代表君,下麵的代表師。天下有了君主和師長就能各行其職,天下就可井然有序了,這正如同陽氣充足而正常運行,就可以引水流通一樣,哪有陽氣充足而水患不治的呢?這就是《尚書·洪範》所指出的萬物變化的甚本原理,是由太極所表現出來的陰陽轉化,它與《禹貢》所記載的山川分布規律也是相互呼應的。所以善於治血病的醫生,不是僅局限於有形的血,而要從無形之氣人手來調理血液。這是因為氣屬陽,血屬陰,陽能統率陰,而陰不能統率陽;氣能化生血液,但血液不能化生氣,所以治血先治氣是有道理的。如果氣機石能調和,而不從調整氣機入手,就好比一個家庭中丈夫不能把家理好,而是隻責怪妻子,是不能解決問題的。而具體的治法,要根據病位而定,如對病變在上焦血分的治療,要從肺氣成心氣入手;對病變在中焦血分的治療,要從胃氣或脾氣入手;對病變在下焦血分的治療,要從肝氣或腎氣或八脈之氣入手。治水的方法與治血的力法,有的地方是相通的。如在使用通法方麵,都是從疏通著手,也就是所謂“開支河”;還有使用堵塞的方法,從防止泄漏著手,也就是所謂“崇堤防”。然而,這些都是在血液已經發生病變之後,木得不去冶其標的治法,而不是在血液未病之前,采用適當的方法防止血液出現病變的方法。
九竅論
人身九竅,上竅七,下竅二,上竅為陽,下竅為陰,盡人而知之也。其中陰陽奇偶生成之妙諦,《內經》未言,茲特補而論之。陽竅反用偶,陰竅反用奇。上竅統為陽,耳目視聽,其氣清為陽;鼻嗅口食,其氣濁則陰也。耳聽無形之聲,為上竅陽中之至陽,中虛而形縱,兩開相離甚遠。目視有形之色,為上竅陽中之陰,中實而橫,兩開相離較近。鼻嗅無形之氣,為上竅陰中之陽,虛而形縱,雖亦兩竅,外則仍統於一。
【解讀】
人的體表有9個竅道,上竅有7個、下竅有2個,上麵的竅道屬陽,下麵的竅道則屬陰,這些大家都知道。但九竅之中有陰陽屬性、奇偶之別、相互生成等奧妙,這在《內經》中也未論及,這裏特地補充論述。陽在先,生成數應為奇數,即是單數,但在上麵的陽竅反而是偶(雙)數,陰在後,生成數應為偶數,即雙數,但在下麵的陰竅反而是奇(單)數。在上麵七竅統稱陽竅:其中耳與月的主要功能是視和聽,所接觸的氣是清氣,所以屬陽;鼻的功能是嗅,口的功能是進飲食,所接觸的氣屬於濁氣,所以屬陰。耳的功能是聽無形的聲音,無形屬於陽,所以耳在上竅中屬陽中之至陽,其形態中間空虛而外表垂直,偏列於頭部的兩側,兩耳分開的距離較遠;眼的功能是視有形的顏色,有形屬於陰,所以眼屬於上竅中的陽中之陰,其形態眼珠中間是充實的,呈橫形列於鼻柱的兩側,兩眼間的距離較近。鼻的主要功能是嗅無形之氣,無形屬陽,所以屬於上竅中的陰中之陽,其形態空虛而垂直列於麵的當中,雖然也有兩個鼻孔,但在外麵看來,是一個鼻子。
口食有形之五味,為上竅陰中之陰,中又虛又實,有出有納,而形橫,外雖一竅,而中仍二。合上竅觀之,陽者偏,陰者正,土居中位也;陽者縱,陰者橫,縱走氣,而橫走血,血陰而氣陽也。雖曰七竅,實則八也。陽竅外陽(七數)而內陰(八數),外奇而內偶,陽生於七,成於八也。
【解讀】
口的功能是進食有形的飲食五味,有形屬陰,所以在上竅中屬陰中之陰,口腔中空虛,但又有舌體充實,因而是又虛又實,既能進飲食,又能吐出體內的氣,因而是有出有納,其形態是橫於鼻下,外麵看來雖然是一個竅,但內中有食管,也有呼吸道,因而實際上是2個竅。綜合人體上部七竅的外表形態和分布排列來看,總的規律是:凡屬陽的,分布偏在兩側;凡屆陰的,位置在麵部的正中,這是因為土屬陰而土居於中位的緣故。凡屬陽的,外表呈垂直排列;而屆陰的,外表呈橫的排列。凡為垂直排列的走氣分,而橫向排列的走血分,這是因為血屬陰而氣屬陽的緣故。人體上部雖說為七竅,實際上卻有八竅。這表示陽竅是外陽(7數)而內陰(8數),外為奇數而內為偶數,這是因為陽生於7加成於8。
生數,陽也;成數,陰也。陽竅用成數,七、八成數也。下竅能生化之前陰,陰中之陽也;外雖一竅而內實二,陽竅用偶也。後陰但主出濁,為陰中之至陰,內外皆一而已,陰竅用奇也。合下竅觀之,雖曰二竅,暗則三也。陰竅外陰(二數)而內陽(三數),外偶而內奇;陰竅用生數,二、三生數也。上竅明七,陽也;暗八,陰也。下竅明二,陰也;暗三,陽也。合上下竅而論之,明九,暗十一,十一者,一也;九為老,一為少,老成而少生也。九為陽數之終,一為陽數之始,始終上下,一陽氣之循環也。開竅者運陽氣也。妙諦無窮,一互字而已。但互中之互,最為難識,餘嚐歎曰:修身者,是字難,格致者,互字難。
【解讀】
生數,是屬於陽;成數,足屬於陰。陽竅一般是用成數,7、8都是屬於成數。另一方麵,從下竅來說:具有生育傳化功能的前陰,屬於陰中之陽,外觀雖然隻有一竅,但其內實際上包括了排尿和主生殖的2個孔竅,這是因為陽竅用偶數的緣故。至於後陰,主要功能是排泄糞便,所以是陰中的至陰,內外都是一個孔竅,這是因為陰竅是用奇數的緣故。綜合前後陰下竅的總體來看,雖然說是二竅,實際上為三竅,說明了陰竅的數是外陰(2數)而內陽(3數),外為偶數(雙數)而內實為奇數(單數)。代表陰竅一般是用生數,2和3都是屬於生數。總之,上竅表麵上為7個、屬陽,但實際上卻是8個、屬陰;下竅表麵上足2個、屬陰,實際上卻是3個、屬陽。如果把上下竅的總數加在一起分析:表麵上為9,實際上是11,而11的尾數是1,9是陽數中最大的,屬老,1是陽數中最小的數字,屬少。這2個數字表示萬物都是生於少而稱於老。由於9是陽數的終端,而1是陽數的開始,所以萬物都是從始到終,從上到下地變化,無不是陽氣在循環消長。人體是同樣的道理,各種在體表所開的孔竅,都是為了運行陽氣。其中的變化是奧妙無窮的,可以用一個“互”字來概括,也就是互相作用變化。但在互中又有互,複雜交錯,是很難識別的。我曾經深有感歎地說過;“修身養性的人,辨別是非最難;而研究自然界事物的人,最難的是分析當物相互之間的複雜關係。”
形體論
《內經》之論形體,頭足腹背,經絡髒腑,詳矣,而獨未總論夫形體之大綱,不揣鄙陋補之。
人之形體,頂天立地,端直以長,不偏不倚,木之象也。在天為元,在五常為仁,是天以仁付之人也,故使其體直,而麟鳳龜龍之屬莫與焉。孔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蘧筱戚施,直之對也。程子謂生理本直,味本字之義。蓋言天以本直之理,生此端直之形,人自當行公直之行也,人之形體,無鱗介毛羽,謂之蟲。者,土也。土主信,是地以信付之人也。人之受天之仁,受地之信,備健順五常之德,而有精、神、魂、魄、心,意、誌、思、智、慮,以行孝、悌、忠、信,以期不負天地付畀之重,自別麟鳳龜龍之屬。故孟子曰:萬物皆備於我矣。又曰:惟聖人然後可以踐形。
《孝經》曰:天地之道,人為貴。人可不識人之形體以為生哉!醫可不識人之形體以為治哉!
【解讀】
《內經》對人的形體,頭、足、腹、背、經絡、髒腑等,都有詳細的論述,但惟獨沒有從總體上論述人體,我不揣鄙陋,作一些補充。
人的形體頂天立地,挺直高大,不偏不倚,就像樹木—樣。人體與天的本遠,以及與人品德中的無常之首“仁”是相應的。正因為天賜予人以仁慈之心,所以人的身體挺直,即使是麒麟、鳳凰、龜龍等珍奇的動物也得不到這種稟性。孔於說:“人一生下來身體就是正直的,為人也應正直。不正直的人能生下來,隻是僥半而已。“蘧筱戚施這些身體不能伸直者,都是與身體正直相對而言的。程頤也說:人的本性是正直的。仔細體味這個“本”字的意思,是因為天賦予人以正直的本性,所以人的形體端直,人的一生自應當祟尚公允正直。人身的表麵,沒有鱗甲、羽毛,所以人又稱倮蟲。因土地是裸露的,所以土與信相通,也就是土地把信付予人。人從上天接受“仁”,又從大地接受“信”,具備了“仁信,就能順應五常的道德,來支配每個人的精、神、魂、魄、心、意、誌、思、智、慮,從而能行孝、梯、忠、信,以不辜負天地所賦予的厚恩,當然與麒麟、鳳凰、龜龍等動物就不同了。因而孟子說:“天地萬物所具備的一切,人類都具備了。”又指出:“隻有修養高尚的聖人,行動舉止才能符合適德的標準。”
《孝經》中說:“天地之間,隻有人才是最寶貴的。”所以一個人怎麼可以不了解人的形體呢?作為—個醫生又怎麼可以不了解人的形體情況而盲目地給人治病呢?
卷五·解產難
解產難題詞
天地化生萬物,人為至貴,四海之大,林林總總,孰非母產。然則母之產子也,得天地、四時、日月、水火自然之氣化,而亦有難雲乎哉?曰:人為之也。產後偶有疾病,不能不有賴於醫。無如醫者不識病,亦不識藥;而又相沿故習,偽立病名。
【解讀】
在天地萬物之中,人是最為貴重的。在博大的自然界裏有很多生物,沒有誰不是母親所生的。母親生子,是在天地、四時氣候、口月、水火等因素的影響下自然而然的結果,又有什麼困難呢?其實這些困難都是由人造成的。婦女產後患了疾病,不能不依賴醫生治療。無奈某些醫生既不能辨別病源,也不能通曉藥方,並且還沿用流傳的壞習氣,錯誤地設立病名。
或有成法可守者而不守,或無成法可守者,而妄生議論;或固執古人一偏之論,而不知所變通;種種遺患,不可以更仆數。夫以不識之藥,處於不識之病,有不死之理乎?其死也,病家不知其所以然,死者更不知其所以然,而醫者亦複不知其所以然,嗚呼冤哉!瑭目擊神傷,作解產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