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目南注雲:風寒表邪在經絡,桑根下降,故勿取之。愚按:桑白皮雖色白入肺,然桑得箕星之精,箕好風,風氣通於肝,實肝經之本藥也。
【解讀】
沈目南注解說:風寒表邪侵襲肌表經絡,而桑白皮性能偏下行,所以不能選取。我覺得:雖說桑白皮顏色白而入肺經,然而桑樹稟受箕星的精英之氣,算星好風,風氣通於肝,其實是肝經之藥。
且桑葉橫紋最多而主絡,故蠶食桑葉而成絲,絲,絡象也,桑皮純絲結成象筋,亦主絡;肝主筋,主血,絡亦主血,象筋與絡者,必走肝,同類相從也。
【解讀】
並且桑葉上橫紋較多而主脈絡,所以蠶食桑葉而能吐絲。絲具有絡的征兆。桑白皮純係紉絲聚集而成,如人體經絡一樣。肝主筋脈,也主血,絡也主血,所以象征筋脈和經絡的,也必定會入肝經,這就是同類相從的道理。
肝經下絡陰器,如樹根之蟠結於土中;桑根最為堅結,詩稱:“徹彼桑土”,《易》言:“係於苞桑”是也。再按:腎脈之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
【解讀】
肝經向下環繞陰器,猶如樹根盤結於泥土中。桑樹的根非常堅硬而盤結,《詩經》所說的“徹彼桑土”,《易經》說的“係於苞桑”,都說明了桑樹根的堅硬與盤結的特征。再說,人體腎經之脈直行的一支,從腎上行貫通肝隔,入於肺中,循行於喉嚨,夾於舌的根部;其旁行的分支,從肺部支出,絡於心,注入胸中。
肺與腎為子母,金下生水。桑根之性,下達而堅結,由肺下走肝腎者也。內傷不妨用之,外感則引邪入肝腎之陰,而咳嗽永不愈矣。
【解讀】
肺與腎是母子之髒,在上的肺金能下生腎水。桑根的性質下達而堅結,能從肺下走肝腎,所以內傷病用桑根並無礙,外感病用桑根則會引邪內陷於肝腎之陰,導致咳嗽艱以治愈。
吾從妹八、九歲時,春日患傷風咳嗽,醫用杏蘇散加桑白皮,至今將五十歲,咳嗽永無愈期,年重一年,試思如不可治之嗽,當早死矣,如可治之嗽,何以至四十年不愈哉?亦可以知其故矣。
【解讀】
我堂妹八九歲的時候,春季時生了傷風咳嗽,醫生用杏蘇散加桑白皮治療,現在已年近50,咳嗽從來都沒有好過,而且一年比一年嚴重。試想,如果她的咳嗽屬於不治之症,應該早就死了;如果是可治愈的咳嗽,為什麼遷延40年還不曾痊愈呢?從這裏就可以看出其中的原因。
遇見小兒久嗽不愈者,多因桑皮、地骨,凡服過桑皮、地骨而嗽不愈者,即不可治,伏陷之邪,無法使之上出也,至於地骨皮之不可用者,餘因仲景先師風寒禁桑皮而悟入者也。蓋凡樹木之根,皆生地中,而獨枸杞之根,名地骨者何?
【解讀】
我臨床遇到小兒長時間患咳嗽而沒有痊愈,大多是因為用了桑白皮、地骨皮。凡是服桑白皮、地骨皮後咳嗽難止的,治療起來就會很困難。因為內陷的病邪沒有辦法再使其由上而出了。至於外感咳嗽不能用地骨皮的緣由,我是從仲景先師關於外感風寒不可用桑白皮的治禁裏領悟出來的。凡是樹木的根,都生長於泥土之中,為什麼隻有枸杞的根要稱“地骨”呢?
蓋拘杞之根,深入黃泉,無所終極,古又名之曰仙人杖,蓋言凡人莫得而知其所終也。木本之入下最深者,未有如地骨者,故獨異眾根,而獨得地骨之名。凡藥有獨異之形,獨異之性,得獨異之名者,必有獨異之功能,亦必有獨異之偏勝也。
【解讀】
這是由於枸杞的根在泥土裏非常深,幾本上沒有極限,所以古人又稱“仙人杖”,意恩是說普通人準以知道枸杞的根到底有多深。樹木的根在地下再深也沒有枸杞的根深,由於枸杞根與眾個同,所以隻有其以“地骨”命名。凡是有獨特的形狀、獨特的品性、獨特的名稱的藥物,必然有獨特的功能,也必然有獨特的偏勝之處。
地骨入下最深,稟少陰水陰之氣,主骨蒸之勞熱,力能至骨,有風寒外感者,而可用之哉!或曰:桑皮,地骨,良藥也,子何畏之若是?餘曰:人參、甘草,非良藥耶?實證用人參,中滿用甘草,外感用桑皮、地骨,同一弊也。
【解讀】
地骨入土最深,稟受了少陰的水陰之氣,主治骨蒸勞熱,藥力能深入到骨,有風寒外邪的人,難道可以用嗎?或許有的人說:桑白皮、地骨皮都是好藥,你為什麼這麼害怕它們呢?我的回答是:人參、甘草不也是好藥嗎?實證的患者用人參,腹中脹滿的患者用甘草,外感未解的患者用桑白皮、地骨皮的,其弊端是相同的。
萬物各有偏勝論
無不偏之藥,則無統治之方。如方書內所雲:某方統治四時不正之氣,甚至有兼治內傷產婦者。皆不通之論也。近日方書盛行者,莫過汪訒庵《醫方集解》一書,其中此類甚多,以其書文理頗通,世多讀之而不知其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