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1 / 3)

第十六章

白衣卿相

北宋前期,最負盛名的詞人是柳永。柳永(公元987年?~1053年?),原名“三變”,字耆卿,崇安人(今屬福建)。

柳永少年時到汴京應試,由於擅長詞曲,熟悉了許多歌妓,並替她們填詞作曲,表現了一種浪子作風。當時有人在仁宗麵前舉薦他,深受理學熏陶的仁宗批了四個字:“且去填詞”。柳永受到這種輕蔑和打擊後,變得玩世不恭,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在汴京、蘇州、杭州等地過著流浪生活,並自稱“白衣卿相”以對抗科舉的功名。

柳永是北宋第一個專力寫詞的作家。由於他能夠吸收民間文學的新鮮血液,學習民間語言,所以他的詞大都通俗易懂,音律和婉,大得聲稱於世。他第一個大量寫作慢詞,對宋詞由小令而慢詞的發展,對詞的表現領域的擴展,均有開拓之功。當時與秦觀、周邦彥並稱,謂之“秦柳”、“周柳”。他的戀情詞、羈旅行役詞,真情畢現,極具個性,是其代表。其藝術特點是;音律諧婉,詞意妥帖,寫景抒情,都能委曲盡致,他的(樂章集》傳詞近二百首。《樂章集》中大部分詞是寫妓女生活和羈旅行投的,表現出柳永對歌妓的同情和自身懷才不遇的情感及離情別緒,其中《雨霖鈴·寒蟬淒切》流傳尤廣。由於他的詞大量吸收口語入詞,所以深受當時一般市民愛好,流傳極廣,相傳當時“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

豪放派領袖——蘇軾

蘇軾(公元1037年~1101年)在詞的發展史上是開一振先河的大家,他的作品衝破了詞壇上的狹隘局限,為詞開辟了較為廣闊的天地,在北宋詞壇上豎起了—座豐碑。

蘇軾作詞不拘一格,揮灑自如。他一方麵將寫詩的豪邁氣勢和遒勁筆力貫注詞中,一方麵嚐試用散文的句法寫詞,在詞中發議論,偶爾兼采史傳、口語,給人們以清雄之感。他的詞結構變化多端,寫景、抒情和議論融為一體,有巨大的藝術表現力。

蘇軾首先在詞的題材上開疆拓土,擴大了詞反映社會生活的範圍,提高了詞的意境,使詞成為一種獨立發展的新詩體。廣至大千世界,深至個人內心,舉凡記遊、懷古、說理、感舊、田園風光、貶居生涯,蘇軾都一一納入詞中,使原先局促黯淡的詞境豁然開朗,為宋人開辟了一塊可在其上與唐人詩歌方麵的成就爭雄況勝的天地。[念奴嬌]《赤壁懷古》和[水調歌頭]《丙辰中秋……兼懷子由》這兩首詞集中體現了蘇詞的思想藝術成就。這兩首詞筆涉天地古今,境界開闊高遠,既抒寫了個人的失意惆悵,又表現出曠達超脫的情懷,一改詞流連於“花間”、“樽前”的舊傳統,展示了雄渾豪放的格調和社會人生的廣闊領域。蘇軾由此被視為豪放派的領袖。

秦觀與《淮海詞》

秦觀(公元1049年~1100年)是蘇門四學士之一,詞、詩、文皆工,而以詞著稱,是婉約派的代表作家,其詞集名為《淮海詞》。

秦觀詞的內容,局限於描寫男女戀情和抒發個人愁怨,以“情韻兼勝”著稱,感傷色彩較為濃重。柳永的詞在這方麵對他頗有影響。秦觀詞的藝術成就很高。他比較注重晚唐五代以來詞體形成的婉約本色,善於通過淒迷的景色、婉轉的語調表達感傷的情緒。秦觀在這方麵繼承了柳永的某些表現手法,但又避免了柳永的俚俗和發露無餘,而以淡雅含蓄取勝。秦觀在北宋以後幾百年都被視為詞壇第一流的正宗婉約派作家,他的詞風對後來的許多著名詞家如周邦彥、李清照直到清代的納蘭容若等,都有顯著的影響。

女詞人李清照

在中國幾千年的文學史上,女性文學家寥若晨星,而能夠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相當重要地位的更是鳳毛麟角。李清照正是這樣一位千年罕見的女文學家。

李清照(公元1084年~1155年),濟南曆城(今山東濟南)人,自號易安居士。為北宋散文家兼學者李格非女,夫趙明誠,金石考據學家。

李清照幼有才藻,善屬文,工詩詞。其父被列入元祐黨籍,她呈詩趙廷之以救。公元1101年結婚後,與趙明誠共同致力於彝器、石刻和書畫之收藏研究,收集了大量的金石文物和圖書。夫妻詩詞唱和,生活優裕。

金人南侵中原,李清照與趙明誠避亂南方。未久,明誠病逝,輾轉流離中,文物喪失殆盡。李清照隻身漂泊,生活淒苦。晚年整理完成趙明誠所著《金石錄》,上呈朝廷。今年去世,終年七十一歲。

南渡,是李清照個人生活的、也是其文學創作的重大轉折。這之前,其詞的內容多寫閨情,風趣活潑;之後,多寫思鄉離愁,格調沉鬱。但其詞風,卻一貫以委婉蘊藉為特色,是繼五代李煜、北宋柳永之後的佼佼者,達到了婉約詞的頂巔。這之後,經曆國破家亡的遭遇,情緒激昂,詞作流露出對中原故土的懷念,滲透了強烈的愛國情感。部分詩詞感慨激昂,表現了她對現實的關心,對統治者的揭露和愛國熱忱。其文詞語言清麗,善白描。論詞強調音律和典雅,反對以詩為詞。亦能散文、駢文和詩,通書畫。有《李易安集》,後人輯有《漱玉集》。

辛棄疾

南宋最傑出的愛國詞人辛棄疾(公元1140年~1207年),他不僅是南宋著名的愛國之士,而且是開創一代詞風的傑出文學家。現存的《稼軒詞》共有六百二十餘首,是兩宋作品最多的詞家。

辛棄疾,宋濟南曆城(今山東濟南)人,原字坦夫,後字幼安,號稼軒居士。辛棄疾生時已在金人統治之下,投效忠義軍領袖耿京,並勸其歸宋,張安國殺耿京降金,則又入金營擒張安國南返宋朝,時年僅二十三歲,實一民族英雄。一生主張抗金,以恢複為誌,功業自許,多次上書,分析抗金形勢,提出抗金主張,奏請練民兵以守兩淮。後曆任數處安撫使。

辛棄疾是南宋第一大詞人,他所遺留下來的詞有六百二十三首之多。他繼蘇軾之後,把詞的豪放風格加以發揚光大,使它蔚然成為一大流派,成為詞壇的主流。他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裏寫道:“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慷慨激昂,氣魄雄偉。《破陣子》中的“醉裏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裏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不僅抒寫了抗金部隊壯盛的軍容,橫戈躍馬的戰鬥生活和恢複祖國河山的勝利願望,同時也發泄了壯誌難酬的悲憤心情。由於其詞繼承並發揚了蘇軾豪放派的風格,縱橫馳騁,悲壯激烈,與蘇軾並稱“蘇辛”。

辛詞抒發了詞人滿腔愛國激情及南渡以來的無限感慨與義憤,多方麵反映了錯綜複雜、激烈動蕩的社會現實,表現了非凡的英雄氣概和創造力,在中國文學史上特別是詞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著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賀鑄與《東山詞》

賀鑄(公元1052年~1125年),字方回,北宋衛州(今河南汲縣)人。他才兼文武,憤世疾俗,不事權貴。一生仕途蹭蹬,沉鬱下僚。晚年退居蘇州,自號慶湖遺老。今傳有《山東詞》,存詞近300首。

賀鑄為北宋著名詞人。他的詞以抒發個人閑愁為特色,但坎坷身世,落寞情懷,卻又富於人生況味。他善用比興之法。構成新的意象、新的格局和境界,而不落尋常俗套。他善化前人的成句,來加強詞的抒情氣氛,但華贍有餘而真性不足。他精通音律,聲歌弦管,自成新調。他喜用密集的韻腳,錯綜的韻聲,造成跌宕回環的節奏和抑揚頓挫的音律。他寄興無端,風格多變,柔情纏綿於筆端,豪氣騰湧於腕底,至有“幽索如屈、宋,悲壯如蘇、李”之譽。

白石道人——薑夔

薑夔(公元1155年~1229年),字堯章,號白石道人,南宋後期著名詞人、詩人。

他早年孤寒,成年後出遊揚州等地,往來於長江中下遊及江淮之間,過著四海飄零的生活。他一生未作官,多才多藝,擅長詩詞及書法,精通音律,尤以寫詞著名。薑夔詞的藝術特點首先表現在其意境的清幽冷峻,通過這種意境寄托他落寞的心情,這對後世許多功名失意、流落江湖的文人極富吸引力。薑詞還以講究音律和辭藻、語言典雅凝練著稱。他還善於在語言上用虛詞和單行散句,聲律上間用拗句拗調,富於轉折和變化,雖刻意求工而不流於輕靡浮豔,適當糾正了婉約派詞平熟軟媚的作風,給人以簡潔醇雅之感。薑夔的詞繼承了婉約派詞人的成就,同時部分融合了辛棄疾詞的清健筆調,又適當地吸收了江西派詩人的手法,在詞壇上自成一派,對後來詞家的影響很大。

江西詩派

江西詩派是北宋以來古文運動的重要成果之一。它的開創者是黃庭堅。黃庭堅(公元1045年~1105年),字魯直,分寧(江西修水)人,自號山穀道人,又自號涪翁。

黃庭堅的詩歌創作,是在麵對著長江大河一般的唐詩和歐陽修、蘇軾的宋詩的挑戰下開始的。他想新創一條自己的道路。他說:“文章最忌隨人後”,又說:“自成一家始逼真”。要想實現創新的雄心,他走的是與眾不同之徑。他的社會接觸麵比杜甫、韓愈小得多,比歐陽修、蘇軾也小得多,長期的書齋生活使他無法在反映現實、評論時事、抒寫真懷上與前輩詩人爭一地之長,隻好到書本知識和寫作技巧上尋找超人之處。他雖然也說過學詩“要先以識為主”,但他所指的“識”不過是要“潛心”體味古人詩作而已。黃庭堅之所以能自成宗派,並成為當時人和後人學習的典範,與他的作詩主張和作詩方法分不開,其中最突出的有下述幾點:

一、奪胎換骨法。黃庭堅說:“詩意無窮,而人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無窮之意,雖淵明、少陵不得工也。不易其意而造其語,謂之換骨法;窺之其意而形容之,謂之奪胎法。”簡言之,奪胎法即點竄古人詩句,借用前人詩意,改為自己的作品;換骨法即意同語異,用前人的詩意,而以自己的語言出之。王安石有詩雲:“祗向貧家促機杼,幾家能有一鉤絲,”黃庭堅改換五字為:“莫作秋蟲促機杼,貧家能有幾鉤絲”。這就是換骨法。

二、字字有來處。黃庭堅說:“自作語最難。老杜作詩,退之作文,無一字無來處。蓋後人讀書少,故謂韓杜自作此語耳。古之能為文章者,真能陶冶萬物,雖取古人之陳言入於翰墨,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也。”字字有來處,就是要求搬弄典故,使用古語。他的《戲呈孔毅父》詩說:“管城子無食肉相,孔方兄有絕交書”,在短短的兩句詩中連用四個典故。

三、拗律。杜甫的七律,已有拗體。韓愈也曾借拗句以推陳出新,勝過旁人。拗律是交換平仄,使詩的音調反常;拗句是句法的組織改變,使文氣反常。但杜甫、韓愈,都是偶一為之。到了黃庭堅,這兩種方法便被大量地用於詩歌創作之中,成為他的特格。後來又有單拗(將句中平仄二字交換)、雙拗(兩句中平仄二字對換)、吳體(每對句中的第五字以平聲諧轉)等名目,在詩壇廣泛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