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3 / 3)

《二十略》的成就,除將吏學的研究範圍從典章製度的分析擴展到對於社會、文化及自然史方麵外,作者還宣揚其無神論思想。他批判董仲舒的陰陽五行之學,他還強調修史的真實反映性,把任意歪曲曆史事實的修史主張斥為“妄學”,反映出他的求實精神。鄭樵的《通誌》的成就,今有人將他與司馬光並稱為兩宋史學上的“雙子星座”而《通誌》則與《通鑒》、《文獻通考》合稱為“三通”。

《文獻通考》

宋末元初的一位進步史學家馬端臨(約公元1254年~1323年),又編了一部三百四十八卷的《文獻通考》,記載從上古起到南宋寧宗時代為止,有關曆代典章製度的變化。

《文獻通考》有“文”,即敘事本之經史,參之以曆代會要和百家傳記之書,信而有證者,從之;乖異傳疑者,不錄。有“獻”,即前賢諸儒以至名流之燕談、稗官之記錄、隻要是訂典故之得失,證史傳之是非,即使是一言一語也采而錄之。另一部分是馬端臨的議論。全書有總序,每考之前一般都有序文。

《文獻通考》二十四考,包括田賦、錢幣、戶口、職役、征榷、金糴、士貢、國用、選舉、學校、職官、郊社、宗廟、王禮、樂、兵、刑、經籍、帝係、封建、象緯、物異、輿地、四裔。這包含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地理、民族、邊鄰、風俗等各個方麵,可以說是封建社會的剖視圖。《文獻通考》比《通典》加重了經濟生活的內容的記載,並且把“田賦考”放在首位,這很能顯示馬端臨的見解。

馬端臨認為社會是不斷前進的,製度也是隨時代而變革的。宋朝滅亡以後,他對南宋小朝廷的腐敗,極為憤慨。馬端臨強調“古今異宜”,應當按照時代的需要,變革各種製度。因此,他認為古代的封建、井田等製度施行是有一定的條件,到了宋代再談恢複封建、井田,是書生之論。但他又把封建、井田的施行歸之於三代有“公天下之心”,這又看出他思想的局限。他也認為曆史發展有階段性的區別。對王安石的變法他基本上是讚同的,但對某些措施也有批評。馬端臨生活在宋末元初的曆史大變動時期,他通過文獻的綜羅,來思考曆史的興衰。《文獻通考》也是兩宋三部通史钜製(另兩部是司馬光《資治通鑒》、(鄭樵《通誌》)之一,與《通誌》、杜佑的《通典》一起合稱為“三通”。

《通鑒紀事本末》

宋代的史學家還編纂了以曆史事件為中心的紀事本末體通史著作。曾經擔任南宋國史院編修官的袁樞(公元1131年~1205年),編了一部《通鑒紀事本末》,共四十二卷。

袁樞頗愛史學,精研《資治通鑒》,但苦於《通鑒》卷帙浩瀚,難以檢尋史事起訖,於是以《通鑒》為藍本,另加編排,以事分類,區別事目,將重要事實分類編纂,本年撰成《通鑒記事本末》一書。書中以一事為一篇,自立標題,詳其本末。起於《三家分晉》,終於《周世宗征淮南》,共四十二卷,二百三十九篇。取舍裁剪,頗為精當。《通鑒紀事本末》是我國第一部紀事本末體的通史著作。

以前史書隻有編年、紀傳兩體,互有短長。袁樞創立紀事本末體,因事命篇,別創一體,不循常格,是對曆史編纂法的一個重要突破。

《兩朝國史》

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六月,仁宗、英宗兩朝正史撰修完畢,共計一百二十卷。仁宗、英宗兩朝國史的編修始於公元1077年,宋神宗委任宰相吳充為監修國史官,宋敏求、王存、黃履、林希等人為編修官。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又命令曾肇參加兩朝國史的編修工作。

宋神宗根據曾鞏的建議,下令各地方官盡快訪問各朝大臣的後代,必須在限定的時間裏將這些人的談話記錄送往編修國史院,中書執政機構也得將曆朝文字、記錄和樞密院機要文件交給國史院,以備編修五朝國史之用。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四月中止撰修五朝國史的工作。宋神宗對宰相王圭編修史官蒲宗孟、李清臣、趙彥若、王存、曾肇等人進行了獎勵。

《續資治通鑒長編》

關於當代曆史的研究,引起了宋代史學家們的重視。南宋李燾(公元1115年~1184年)曾經主持過修史工作,熟悉當代曆史。他花了四十年的功夫,日積月累,於淳熙十年(公元1183年)完成《續資治通鑒長編》的編輯工作。這是一部編年體的北宋史。

李燾取北宋九朝史事,仿司馬光《通鑒》體例,纂為此書。所記史事起公元960年,至1127年,共168年曆史。自公元1163年至公元1177年,分四次上進。原為五百二十卷。本年,李燾重編定為九百八十卷,並上《舉要》六十八卷,《修換事目》十卷,《目錄》五卷,共計一千零六十三卷。凡實錄、國史、會要、野史、家乘、墓誌銘、行狀等有關資料,無不廣收博采。其中分注考異,詳引他書,保存了大量史料,既可以考定《宋史》、《遼史》及現存文集、筆記傳寫之誤,又可從中輯存佚文、佚書。記述詳贍,旁證博引,史料豐富,是研究北宋曆史最基本的史書。

《續資治通鑒長編》原本九百八十卷,現存五百多卷。

《建炎以來朝野雜記》

公元1216年,史學家李心傳寫成了《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四十卷。

該書記南宋高、孝、光、寧四朝史事,始於公元1127年。有甲、乙兩集,分門編類,大綱細目一目了然。甲集二十卷,分上德、郊廟、典禮、製作、朝事、時事、雜事、故事、官製、取士、財賦、兵馬、邊防十三門,共六百零五事。公元1202年成書。乙集二十卷,分類與甲集同,但少郊廟一門,成書於公元1216年。

本書取材豐富,有關四朝禮樂、刑政以及職官、科舉、兵農、食貨等,無不具備。作者在采訪私家著作和考訂史實方麵,下了很深的功夫。雖名為雜記,而體例實同會要,為研究南宋曆史的重要資料。

《三朝北盟會編》

宋光宗紹熙五年(公元1194年),徐夢莘完成了曆史著作《三朝北盟會編》。兩年後奉命錄進,受到國史實錄院高度評價。

徐夢莘(公元1126年~1207年),宋臨江軍清江(今屑江西)人。他有感於靖康之亂,發奮研究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以來宋金和戰曆史,公元1193年撰成《三朝北盟會編》。

此書共二百五十卷,是記載兩宋之際曆史的編年體史書。三朝指北宋徽宗、欽宗和南宋高宗三朝;北盟是指書中主要記載宋金和戰之事,會編則是因為此書按編年體史書體例纂述,每記一事並列諸說,每取一說照錄或節錄原文,編集了大量敕、製、誥、詔、國書、書疏、奏議、記序、碑誌等,引書二百餘種,照錄原文,無所取舍,亦不加評判,是非同異相見並存。因此命名為“會編”。書名實際上反映了書的範圍、主線和體例,也反映了徐夢莘“自成一家之書,以補史官之闕”的意圖。此書師法《春秋》,是按一定的體例纂集起來的文獻彙編,是關於兩宋之際史實記載最翔實的資料書。

《汗簡》

郭忠恕(公元?~977年),字恕先,河南洛陽人。小時候聰明伶俐,七歲應童子科及第。後周時被召為宗正丞兼國子書學博士。郭忠恕善畫山水,尤工界畫,他的界畫以準確、精細著稱。傳世作品為《雪霽江行圖》。郭忠恕多才多藝,擅長篆、隸書,精通文字學。

郭忠恕對中國文字學的最大貢獻,就是編成其專著《汗簡》。北宋初年,郭忠恕著重於“六國文字”的搜集和整理,著成了第一部整理“六國文字”的專著——《汗簡》。“六國文字”實際是戰國時期秦以外東方各國使用的書寫文字,這種文字主要書寫於經傳古籍的抄本。《汗簡》此書名取典於古人所謂“殺青”,即用火烤竹,把水分蒸發掉,便於書寫和保存,表明作者搜集原文字主要來源於古代簡冊。

《汗簡》所搜集的古文來源於《古文尚書》、《古周易》等七十一種古籍和石刻材料,所取字數不等,有的近五百,有的隻一個。該書體例完全遵照《說文》,按五百四十部排列文字,正文為摹寫的古文形體,各種異體盡量列出,釋文用楷寫今體,不作隸古定,每個字都注明出處,詳盡有致,便於查錄。

該書在當時受到極大重視,但宋以後,許多學者就因所收字形無從核實,所收字體又較怪異,既與出土的青銅銘文不合,又有大批不能從《說文》中找到根據,以及不少改變《說文》所從部首,而另從郭氏自定部首等對《汗簡》提出了懷疑、非議。《汗簡》因此不被文字學界看重。

隨著大量戰國文字材料的出土麵世,該書的價值日漸揭曉。現已成為識讀戰國文字的重要參考材料。

話本小說流行

民間文學在宋代文學領域中,地位越來越重要。這是因為城市經濟的日趨發達,城市裏的各階層人民需要有通俗文學。宋代的話本就是這樣發展起來的。

“說話”藝術起源於中唐,宋時成為主要文學形式之一。“話”是故事的意思,“說話”即講故事,“說話”底本稱為“話本”。其內容有佛經故事(說經)、曆史故事(講史)、脂粉、靈怪、傳奇、公案、武打、人物(小說)等。其中,最為世人喜歡的是小說。宋代流傳到今天的話本,有《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三國誌平話》、《五代史平話》、《大宋宣和遺事》及《京本通俗小說》等,以“說話”為主的藝人稱“說話人”。各有獨立的科目。宋代各大城市都有不少娛樂場所,如瓦子、勾欄等。“說話人”不僅在這些場所表演,還經常深入到鄉村。

宋代流行於民間的話本,同唐代的傳奇比較,有許多不同的特點。傳奇是用文言寫的,話本是宋代的口語白話;傳奇的主要人物以統治階級中的文人學士、才子佳人為主,而話本是以勞動人民包括手工業者、小商販、農民等為主;傳奇是封建文人的作品,話本是無名氏的民間文學作品。宋代的話本,包括短篇小說、長篇的講史故事和講經三類,其中以短篇小說的數量最多,也最能體現宋代民間文學的特色。這些作品,開始時是民間的口頭文學,後來因為說話人便於講述和傳授,才由民間一些有文化的人如販書商等,把它記錄下來。這些小說,大部分是現實主義作品,對社會的黑暗麵作了大膽的揭露和控訴,對被壓迫入民寄予深厚的同情。話本在流傳的過程中,不斷充實和加工,情節逐步完整,語言簡練生動,在藝術上也有較高的成就。當然,也不可避免地夾雜一些封建糟粕。

宋代話本小說的大發展,是中國小說史上重要一環,它那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的創作精神,給後人極大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