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1 / 3)

第十七章

四大類書

北宋四大部類書指宋太宗趙光義至宋真宗趙恒時官修的《太平廣記》、《太平禦覽》、《文苑英華》、《冊府元龜》。

《太平廣記》是一部古代小說類書,全書五百卷,目錄十卷,引用書目列出的有三百四十三種,實際有五百種左右。取材於漢代至宋初的野史小說傳記及釋道等書。內容為神仙、道術、方士、異人、報應、征應、定數、讖應、名賢、廉儉、知人、技巧、器玩、神、鬼、雷、風、山、石、草、木,馬、牛、羊,禽鳥、水族等,而以神怪故事所占比重最大。它是研究宋代以前小說的珍貴資料。明代以前,《太平廣記》刻本流傳不多,主要為抄本。至公元1566年談愷據抄本重刻後才廣泛流行。

《太平禦覽》是一部百科全書性質的類書。初名《太平總類》,因太宗趙光義曾按日閱過全書,才改題今名,簡稱《禦覽》。全書由李日方主纂,扈蒙、王克貞、宋白等十三人編纂。全書一千卷,分五十五部、四千五百五十八類,引書達二千五百七十九種。內容包括天、時序、地、皇、王、皇親、州郡、居處、封建、職官、兵、人事、逸民、宗親、禮儀、樂、文、學、治道,刑法、釋、道、儀式、服章、服用、方術、疾病、工藝、器物、舟車、奉使、四夷、珍宅、布帛、百穀、飲食、火、鬼神、妖異、獸、羽族、鱗介、蟲豸、木、竹、果、菜、香、藥、百卉等。編纂時充分利用皇室藏書、前代類書。每條皆注出處,便於使用引據。

《文苑英華》是一部文學總集。李日方、宋白、徐鉉等二十六人奉太宗趙光義之命編纂。全書一千卷,上起蕭梁,下迄晚唐五代,內容包括賦、詩、中書製誥、策問策判、表箋、諡儀、誄、碑、誌、墓表、行狀、祭文等方麵。十分之一為南北朝時作品,十分之九為唐代人作品。多數根據當時流傳的抄本收錄,保存了很多有價值的文學資料。書中收錄了大量的詔誥、書判、表疏、碑誌,可用以考訂古籍得失,補充缺漏。書中存有宋本小注,可作文學校勘、對照比較。書中收入不少律賦、試帖詩、策論、公牘,為當時讀書人和官吏考試作文和辦公應酬提供了範本。

宋真宗趙恒時,曾進行修訂,孝宗趙容時,又經周必大、彭叔夏等詳加校正,後刻板印行。本書南宋刻本僅殘存一百四十卷。公元1566年,胡維新等根據傳抄本重新刻印。

《冊府元龜》是一部史學類書。全書一千卷,據各朝正史及《國語》、《管子》、《孟子》、《韓非子》、《淮南子》、《晏子春秋》、《呂氏春秋》、《韓詩外傳》和曆代類書,用編年體和列傳體相結合的方法分類編纂,分帝王、閏位、僭偽、列國君、儲宮、宗室、外戚、宰輔、將帥、台省、邦計、憲官、諫諍、詞臣、國史、掌禮、學校、刑法、卿監、環衛、銓選、貢舉、奉使、內臣、牧守、令長、宮臣、幕府、陪臣、總錄、外臣等31部。部下分門,共—千一百零四門。前五百卷紀君,後五百卷紀臣。詔題書名曰《冊府元龜》。

四大刻書中心形成

宋代出版業十分興盛,刻書業遍布全國,其中最發達的是四川成都和眉山地區、北宋首都開封、浙江杭州和福建建陽、麻沙地區,這些地方成為宋代四大刻書中心,並出現了蜀刻、浙刻、閩刻等不同刻書風格,帶動著全國刻書業的蓬勃發展。

北宋初年,成都一帶刻書業即蜀刻最盛。四川是雕版印刷技術的發祥地,成都作為宋初雕版印刷大藏經的基地而馳名全國,成為著名的刻書中心和刻印技術集散地,培養了大批技術工人,積蓄了豐富的印刷經驗。南宋年間,蜀刻中心向眉山轉移,四川轉運使井度主持刻印了宋、齊、梁、陳、魏、北齊、北周七朝史書,此即著名的蜀刻大字本“眉山七史”。眉山地區還刻有《周禮》《春秋》、《禮證》、《史記》等書。蜀刻本校勘精當,字體遒勁方正,行款疏朗,版式舒展,為宋代刻本中的精品,曆來為版本學界所看重。

北宋首都開封,政府掌管校刻圖書的機構國子監就設在這裏,不少著名監版書在開封刻印,極大地促進了開封刻書業,也帶動了這一帶坊刻、私刻的發展。開封生產的監本書以校刻精湛而聞名。宋朝南渡後,開封的刻印力量一部分隨政府遷,遷到杭州,杭州具有較發達的經濟和優良的文化背景,因而成為浙刻的中心。浙刻本刻工技術嫻熟、紙墨工料上乘而刻印精美,是宋版書中的佳品。閩刻集中於建陽、麻沙一帶,閩刻以刻印速度快和發行量大而聞名,故有“福建本幾遍天下”之說。另一部分被金遷到了山西平陽。

《三經新義》

熙寧八年(公元1075年)六月,宋朝廷頒行《三經新義》,作為學校的教材。熙寧元年(公元1068年),王安石以翰林學士侍講《尚書》,宋神宗曾要求王安石重新訓釋六藝。熙寧五年,宋神宗又對王安石談及當時經術人人乖戾,督其將所著頒行於天下。

王安石改革科舉,整頓學製後,公元1073年設置經義局,王安石提舉經義局,目惠卿兼修撰,王兼同修撰。從新進士中選拔餘中、朱服、邵剛、葉唐懿、葉杖、練亨甫等,充國子監修撰經義所檢討。王安石複相後,重又主持此事。公元1075年六月,撰成《詩義》、《書義》、《周禮義》五十五卷進呈趙頊,頒於學官。

《詩義》、《書義》、《周官義》(即《三經義》)的訓釋主要是根據王安石的經說立論的,其中《周官義》是王安石親自執筆。王安石治經,不拘於章句名物,認為“聖人之術,在於安危治亂”。《三經新義》以王安石的思想為基準,所以公認《三經新義》是王安石的著作。包含著變法思想的內容、新義打破“先儒傳注”,依托儒家經典宣傳變法革新的思想,一時號稱“新學”。

《三經新義》頒行以後,太學和各州縣學都以此為主要教材,科舉用它作為應試的標準。在此後50多年間,幾乎支配了整個教育文化部門。

北宋教育家胡瑗

胡瑗(公元993年~1059年)是北宋時期的大教育家,因他在湖州辦學十分成功,後胡瑗到中央太學擔任官員,他的教育方法隨之推廣到全國。

開始帶著保寧軍節度推官的頭銜在湖州(今江蘇湖州)辦學,學校規章製度十分健全,胡瑗以身作則,帶頭執行也穿著厚厚的衣服正襟危坐公堂之師重教,教師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子弟父兄,因而胡瑗興辦的學校越來越紅火,跟著他學習的學生多達數百人。

宋仁宗慶曆年間,政府下令振興全國學校教育,中央也整頓太學,紛紛效法胡瑗在湖州的辦學經驗,並由中央規定成正式的法令,各地必須嚴格執行。胡瑗擔任太學官員後,學生日趨增加,甚至到了太學原有校舍容納不下的程度,政府不得不下令征集一批官府公房安置學生。禮部每年所錄取的進士,十分之四五都是胡瑗的學生,從而名聲大震,聲譽日隆。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十二月,宋仁宗提拔胡瑗為管勾太學,具體負責太學的一切事務。

朱熹刊印《四書集注》

北宋時期,儒學在理學家的帶動下,又開始興盛起來,在民間掀起了授徒講學之風。在教材的選定上,理學家們依照自己的理解,特地從關於禮儀製度的典籍《禮記》中抽取出大學》、《中庸》兩篇,並為之作注解以教授生徒。

理學大師朱熹祖述程顥、程頤的觀點,特別尊崇《孟子》和《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兩章,使之與《論語》並列,認為它們代表了儒家經典的根本精神。他對此四書分別作了注解,於紹熙元年(公元1190年)和漳州任上,首次一齊刊印,稱之為《四子》,亦即後人所稱的《四書章句集注》,或簡稱《四書集注》。刊出後,朱熹自己又反複作過修改,是他最富代表性的著作之一,對後世影響極大。《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合稱為《四書》,從此始。

郭熙山水畫

郭熙(公元1023年~1085年)是河阻溫(今河南省溫縣)人,主要活動於北宋仁宗,神宗時。神宗熙寧初進入翰林圖畫院為藝學。他作畫以構景巧妙著稱,到晚年又發展出自己的特色,既能作李成派擅長的平遠寒林,也善於作丘壑雄深、雲煙變滅的巨製,尤其長於通過景物表現氣氛。他曾畫《秋景煙嵐》、《春雨晴霽》、《冬陰雪密》等圖,都是著重表現季節和朝暮、陰晴、雨雪變化之景。他深究畫理,“凡畫山水,須遠近淺深、風雨明晦,”四時朝暮有所不同。在取景方法上提出高遠、深遠、平遠的“三遠法”。有了對自然界的長期觀察,故所作山水畫,春山豔冶如笑,夏山蒼翠如滴,秋山明淨如妝,冬山慘淡如睡。

郭熙傳世作品較多,署款並有紀年的有《早春圖軸》、《關山春雪圖軸》(約公元1072年)和《窠石平遠圖軸》(公元1078年)三幅,又有《樹色平遠圖卷》、《山村圖軸》、《幽穀圖軸》等,沒有款識,一般也認為是他的作品。《早春》是公認的郭熙代表作,在絹上用水墨作畫。他利用淡墨的微妙變化,盡量減少景物在遠近和晦明上的色差,來表現含蓄的景物,把由於春天空氣中水蒸氣增多,影物籠罩在淡淡的陽光下顯得模糊不定的氣氛烘托出來,很好地體現了他在《林泉高致》中所說“春山淡治而如笑”的境界。在李成真跡不傳的今天,這幅畫堪稱是代表李郭畫派最高水平的巨製。

一代宗師李成

山水景物先是在人物畫中用作配景的,大約在唐代逐漸形成獨立的畫種。北宋時,山水畫在題材、風格、技法上均有重大發展,李成、董源、範寬三人被稱為宋初三大家。後世稱這三家為“百代標程”。

三家中,李成被北宋人公認為宋朝最重要的山水畫家。李成(公元919年~967年),字鹹熙,原籍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為唐朝宗室之後在北宋隻生活了八年,主要創作活動在五代末,但北宋人都公認他是本朝最重要的山水畫家。

李成的山水畫學習荊浩、關同,繼承了荊浩、關同的北方山水畫派的特點,並發展成新的風格。他擅長畫平遠寒林,能夠真實生動地表現開曠和深遠,有很高的寫實技巧。他的畫山水風格淡雅,筆墨秀潤,畫石如飛動的雲頭,畫林木多用尖筆(毫鋒穎脫),景物富於變化,尤長於用淡墨表示多層次的、煙籠霧約的平遠之景。後人說李成“惜墨如金”就是指他作畫淡雅含蓄,少用濃墨重筆而言。

李成的作品傳世極少,北宋後期大鑒賞家米芾就說他平生隻見到兩件李成真跡,而偽者卻見過三百本。流傳至今傳為李成的作品中已經沒有真跡,但其中有些確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李成風格的北宋畫,把它們和郭熙、王詵等李成派大師之作比觀,還可大體推測出李成畫的麵貌。這些畫有《讀碑窠石圖軸》、《喬鬆平遠圖軸》、《茂林遠岫圖卷》、和《晴巒蕭寺圖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