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花鳥畫派
南宋花鳥畫方麵,卻基本沿續著北宋末宣和時期的工細寫實的作風,雖生動豔麗有加,畫風卻未出現重大的轉變。傳世的南宋院體花鳥畫數量頗多,但其中大幅的卷軸畫較少。多是圓形、方形或少量異形的小幅,主要用為團扇、室內裝修家具上貼賂和燈片子等。這些小幅構圖生動簡潔,主題突出,描繪精密,是南宋花鳥畫中富有特色的部分。從畫法上看,雖都是設色畫,仍可區分為以傅粉暈色為主,輔以淡色勾描,不露墨筆蹤跡的近於沒骨花的畫法和顯示墨筆勾勒之美的畫法兩類。
南宋著名的花鳥畫家有林椿、吳柄等。吳炳是昆陵(今江蘇省常州市)人,在他的傳世作品《竹雀圖》中,棘竹勁秀,雀鳥閑逸,畫的是宮廷流行的安詳閑適的情調。畫麵景物聚於下側,構圖已受到南宋院體山水新風的影響。
南宋畫院名家多兼工各體,一些不以花鳥名世的畫家,所作花鳥往往也頗可觀。著名山水畫家馬遠的花鳥畫有《白薔薇圖》和《倚雲仙杏圖》傳世。近於“沒骨花”的畫法,風格纖麗秀美。他的兒子馬麟有《層疊冰綃圖》和《橘綠圖》傳世。《層疊冰綃圖》是一幅畫梅花的立軸,其疏枝冷豔的風度成為傳世南宋花鳥畫中的名作。
此外,在傳世宋人團扇或方幅中,有大量花鳥畫,其作者已不可考。雖都是設色之作。其勾勒筆法,各具其妙,絲毫不亞於前述名家之作,反映了南宋時期花鳥畫長盛不衰、名手如林的情況。
南宋還有一種以畫近景山水中的禽鳥為題材的作品,性質介於山水畫與花鳥畫之間。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寒鴉圖》、《鬆澗山禽圖》。
宣和畫譜
北宋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在宋徽宗趙佶授意和主持下,一批精於畫史和鑒賞的儒生們集體編撰了一部反映宮廷所藏繪畫作品的著錄著作——(宣和畫譜》。
《宣和畫譜》共二十卷,收錄了魏晉至北宋畫家二百三十一人,作品六千三百九十六幅。並按畫科分為十門。每門畫科前都有短小精悍的敘論,敘述該畫科的淵流、發展及代表人物等,然後按時代先後順序排列畫家小傳及其作品。
《宣和畫譜》雖然是屬於著錄性質的畫史專著,但從每個畫科的敘述及畫家傳記評論來看,更具有繪畫史論的性質。因此,此書不但是宋代宮廷藏畫的記錄,而且還是一部傳記體的繪畫通史,對於研究北宋及其以前的繪畫發展和作品流傳,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李公麟白描
李公麟(公元1049年~1106年),北宋最重要的人物畫家,字伯時,舒城人,修養高深而又多才多藝。李公麟能書會畫,精於考訂古文字古器物,是有很高水平的學者。但他最大的成就在繪畫方麵。
李公麟繪畫,與其他文人畫家僅能畫山水、花卉有所不同,道釋、人物、鞍馬、宮室、山水、花鳥等無所不能,繪畫題材頗為廣泛。其作畫大膽地摒棄色彩,專用白描,形成獨立的、具有高度概括性和表現力的藝術形式。
流傳至今的李公麟真跡隻有兩件,即《摹韋偃牧放圖》和《五馬圖》。《五馬圖》是紙本水墨畫;用線描表現宋哲宗元初天駟監中的五匹名馬,依次為鳳頭驄、錦膊驄、好頭赤、照夜白、滿川花,各有牽馬的馬官。畫無李氏款印,但前四馬後各有黃庭堅用小楷題的馬名、產地、年歲、尺寸,卷末又寫總跋,題為李公麟作。圖中所畫五位馬官,除麵目、巾靴略加烘染外,都用單線白描。圖中五馬或立或行,腹、背、臀、胸都用單線白描,僅口、鼻、目、蹄略有墨染。其中前四馬自鬃後至後足肘都是一筆畫成,行筆勁細,略有輕重變化,極準確簡練地把圓勁而有彈性的馬的臀背部分表現出來。五馬中有四馬略染出毛色斑紋,惟有照夜白一匹,純靠線的輕重和前後搭接避讓關係表現形象和體積感。馬尾用淡墨畫虯曲的細線,絲絲不亂,可以說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白描畫法的表現力,顯示出李氏高度的繪畫技巧和藝術修養。
中國古畫中不乏畫馬名作,但若就用筆簡潔文秀而不失神駿之態而言,當以《五馬圖》為最。《宣和畫譜》說李公麟作畫“以立意為先,布置緣飾為次,其成染精致,俗工或可學焉,至率略簡易處,則終不近也”。此圖就是很好的例證。《五馬圖》是最能代表李公麟成熟期獨特麵貌的傑作。
李公麟創造出嶄新的白描手法,成為可與重彩和水墨淋漓的畫法相抗衡的傳統繪畫樣式之一,為豐富中國畫的表現技法作出了重大貢獻。南宋賈師古、元代趙孟兆頁、明代丁雲鵬等名家畫人畫馬,無不祖述李公麟。
《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的作者是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張擇端(公元年~年),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幼好讀書,早年遊學汴京(今河南開封),後習繪畫,徽宗趙佶在位時供職翰林圖畫院,專工界畫宮室,尤擅舟車、市、肆、橋梁、街衢、城郭,自成一家。有《清明上河圖》、《西湖爭標圖》等作品名於世。《清明上河圖》是著名風俗畫作品,絹本,長卷,淡設色,卷寬248厘米,長達5287厘米。“清明”指農曆清明節前後,一般認為該圖是描寫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兩岸清明時節的風光。
作品采用了傳統的手卷形狀,從鳥瞰的角度,以不斷推移視點的辦法來攝取景物,段落節奏分明,結構嚴密緊湊。至於筆墨技巧,無論人物、車船、木房屋,都線條遒勁老辣,兼工帶寫,設色清淡典雅,不同於一般的界畫。
全畫結構共分三段:首段寫市郊風景,寂靜的原野,略顯寒意,漸而有村落田疇,嫩柳初放,有上墳回城的轎、馬和人群,點出了清明時節特定的時間和風俗。中段描寫汴河,汴河是當時中國的南北交通幹線孔道,同時也是北宋王朝的漕運樞紐,畫麵上巨大的漕船,或往來於河上,或停泊於碼頭。橫跨汴河有一座規模宏敞的拱橋,其橋無柱,以巨木虛架而成,結構精巧,形製優美,宛如飛虹。橋的兩端連著街市,人們往來熙熙攘攘,車水馬龍,與橋下繁忙的水運相呼應,是全國的第一個熱鬧所在。後段描寫市區街景,以高大的城樓為中心,街道縱橫交錯,各種店鋪鱗次櫛比,有茶坊、酒肆、腳店、寺觀、公廨等。有沉檀楝香、羅錦匹帛、香火紙馬,有醫藥門診、大車修理、看相算命、修麵整容,還有許多沿街叫賣的小商小販。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絡繹不絕,男女老幼,士農工商,無所不備。
全卷所繪人物五百餘位,牲畜五十多隻,各種車船二十餘輛艘,房屋眾多,道具無數,場麵巨大,段落分明,結構嚴密,有條不紊。技法嫻熟,用筆細致,線條遒勁,凝重老辣,反映了高度精純的繪畫功力和出色的藝術成就。同時,因為畫中所繪為當時社會實景,為後世了解、研究宋朝城市社會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曆史資料。
《武經總要》
《武經總要》是我國現存的最早一部官修兵書。它是宋仁宗時仿照以往官修正史的組織形式,專門設局,由翰林學士丁度(公元年~年)和曾公亮(公元年~年)總領一班通曉軍事的文人於公元1040年編寫而成的。這部書卷帙浩大,體例完備,內容豐富,非以前任何一部兵書所能比擬,可謂我國曆史上第一部軍事百科全書;《武經總要》全書共四十卷,分前後兩集,前集二十卷,其中製度十五卷,邊防五卷,論述了軍隊建設和用兵作戰的基本理論、製度和常識,內容有選將料兵,教育訓練,部隊編成,行軍宿營,古今陣法,通信偵察,軍事地形,步騎應用,城邑攻防,水戰火攻,武器裝備等,並配有大量插圖,以及軍事地理方麵的內容,比如邊防各路州的方位四至,地理沿革、山川河流、道口關隘、軍事要占等。後集二十卷中,後五卷為陰陽占候等內容,另有故事十五卷,依照兵法,分類介紹曆代戰例,比較用兵得失,總結經驗教訓。其中以第十三卷器圖內容最為豐富,包括射遠器——弓弩,各種長短兵器,各種防護裝備盔甲、盾牌等,以及各種戰車。其中值得注意的有:炮樓(四輪高架炮車)、行炮車(四輪炮車和二輪炮車),折疊橋,以及遊艇、蒙衝、樓船、走舸、鬥艦、海鶻等艦艇;火禽、杏雀、火獸、火船等火攻器具與設備。此外,還有旋風炮、旋風五炮(炮樓、行炮車都是拋石機,所謂旋風炮是指可以向任一方向發射的拋石機),以及行爐、猛火油櫃等。在弓弩方麵尤其值得稱道,如三弓豆鬥子弩射二百步;雙弓床弩,用五、七人至十人張弩,一人瞄準,一人槌發,射一百二十步;又有手射弩,二十人張,射二百五十步。
《武經總要》由於所記載的內容還包括宋以前列朝列代,還涵蓋與宋前後存在的契丹、黨項、西南少數民族的戰爭情況,所以它既是研究宋代軍事史的重要資料,對以前的各代軍事史以及契丹等少數民族的曆史研究也有一定的史料價值。該書有明正德刊本,但僅存前集,四庫全書本有前、後集。《武經總要》一書所開創的兵書編篡體例,對後世影響很大,如明代範景文所撰著的兵書稱為《正續武經總要》,趙本學、俞大猷所撰兵書稱為《續武經總要》,唐順之、茅元儀仿效《武經總要》分別著寫《武編》、《武備誌》。
《武經七書》
中國傳統兵學到宋代最後趨向定型,其標誌是《武經七書》的頒行。《武經七書》在中國軍事學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中國古代戰爭實踐經驗的概括和總結,是古代軍事理論的精華和優秀代表。它的頒行,和宋代建武學、設武舉緊密相聯。在武學設立之前,宋就沿用唐武舉選拔軍官的舊製,武學設立之後,編輯選定一套標準的軍事理論教科書更成為迫切的需要。元豐四年(1081),神宗令國子監選出一批精粹作為教材。朱服(公元1031年~1095年)、向去(公元1031年~1095年)非等人經過三年多努力,最後確定和校理了《孫子兵法》、《吳子兵法》、《司馬法》、《六韜》、《尉繚子》、《黃石公三略》、《李衛公問對》七部兵書,宋神宗命名為《武經七書》,刻版頒行,作為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