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1 / 3)

第十八章

《夢溪筆談》

沈括(公元1031年~1095年),字存中,北宋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他博學善文,於天文、方誌、律曆、音樂、醫藥、卜算,無所不通,是中國曆史上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一生著述頗豐,其中以以記平日與賓客言之者言的《夢溪筆談》最為著名。

現存《夢溪筆談》二十六卷(分十七日),《補筆談》三卷,《續筆談》十一篇。《補筆談》和《續筆談》較為後出,最早著錄《補筆談》的是《文淵閣書目》,而不著錄《續筆談》;最早著錄《續筆談》的是《遂初堂書目》,而不著錄《補筆談》。明馬元調按《夢溪筆談》的分類,將《補筆談》歸為十—目,分三卷,連同《夢溪筆談》、《續筆談》全書刊行,成為現存較完善的《夢溪筆談》的祖本。

《夢溪筆談》記述了沈括多年來觀察實踐所積累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文學、藝術、曆史、政治、科學、技術諸方麵的內容,而最可寶貴的是他的學術領域內廣泛的見解和見聞,很多有創造性的見解,至今仍為世人所稱道。據不完全統計,《夢溪筆談》中屬於科學技術的條文約二百五十五條,約占全書的五分之二強,分屬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地學、生理醫學、工程技術諸科,所涉學科廣泛。美國李約瑟說沈括是“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夢溪筆談》是“中國科學史上的裏程碑”。

沈括在太行山崖間,看到石壁上密嵌著螺蚌殼和鳥卵式的石子,考慮到這裏是太古時代的海濱,這種現象是由海濱的介殼和淤泥堆積而成。他指出河流的侵蝕和沉積作用,推斷出太行山地區的海陸變遷。沈括的這一推斷較歐洲的達文西提出化石是生物遺跡的看法早四百年,他在地質學、古生物學方麵的貢獻無疑是偉大的。在延州,河岸崩圯,地下數十尺處,有類似竹筍林的化石,即推測“曠古以前,地卑氣濕而宜竹”,這在植物地理學和古生物學方麵都是重要的創見。在數學方麵,他發展了《九章算術》,創造了新的高等級數——隙積術,解決了累層堆積的、缸、瓦盆類物件的總和的求法。天文方麵,發展了張衡的學說,明確指出月亮本身不發光,其光緣於日光。醫藥方麵,沈括精於醫術,對藥用植物很有研究,《夢溪筆談》有一卷為《藥議》,訂正了許多生藥的性狀和名稱,對以後的藥學家頗有啟發。沈括在書中首次指出了地磁場存在磁偏角;最早記載了一種簡便的人工磁化法,即“以磁石磨針鋒”造指南針;詳細論述了指南針的四種裝置方法;首創了分層堰法測量地形;最早提出“石油”這個科學的命名,沿用至今;提出了完全按節氣來定一年的日曆安排的方案等。

《夢溪筆談》還注意記錄當時勞動人民和科學家的傑出發明,充分體現沈括具有一個偉大科學家的坦蕩心胸,以及實事求是的嚴謹學風。布衣(平民)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沈括對其創造過程以及設備的使用,做了詳細有條理的記述,成為有關這一發明的惟一資料。《夢溪筆談》記錄孫思恭經認真觀察和思考,提出彩虹是大氣中的折射現象的見解,使這一重要創見得以保存。另外,沈括也重視客觀地記述自然現象和生產技術情況,如對隕石和陸龍蓋的描寫;摘錄“匠師”喻皓的《木經》,記錄河北鍛鋼工人所掌握的“團鋼”和“灌鋼”的製作技巧,從這類記載中不難看出那個時期人民對自然的認識以及生產技術所達到的水平。

沈括作為一個政治活動家,在《夢溪筆談》中當然要記述人民鬥爭與民族鬥爭的情況,由於他又是一個科學家,世俗偏見較少,記載較為客觀。對於王小波、李順所領導的農民起義,他有這樣的敘述,“錄用材能,存撫良善,號令嚴明,所至一無所犯。”又如鹹平間(公元998年~1003年)契丹犯邊,由於張皓出使,將契丹之謀告之守將,大敗契丹。而真宗仍與契丹簽訂了澶淵之盟。正史及多數史籍皆不載張皓事。隻有《夢溪筆談》尊重事實,它的記載揭露了統治者為維護其皇位而向外族屈辱求和的用心。

沈括興趣廣泛,學識精博,對出土文物亦留心搜集,而且把這些文物當作研究曆史的資料。沈括愛好音樂、美術、文學,亦有較高的造詣。

《統天曆》

天文學是我國曆史上一門古老的科學。北宋時期,由於農業經濟的發展,更需要有完善的天文曆法來指導農耕。慶元五年(公元1199年)正月,宋朝頒行楊忠輔(公元年~年)創製的《統天曆》。

宋朝曾在公元1075年頒行了由衛樸創立的《奉天曆》;公元1107年,姚舜輔製成《紀元曆》,首創利用觀金星以定太陽的方法。慶元四年(公元1198)九月,因所用《紀元曆》“占候多差”,寧宗下令更造新曆。五年(公元1199)五月,楊忠輔創製新曆,賜名為《統天曆》。在《統天曆》中,天文學家楊忠輔首先使用3652425日的精密歲實數值,這與現代所測數值隻相差二十六秒,而與現行的公曆所采用的數據相同,比西歐《格裏曆》的頒行早三百八十三年,並認為回歸年長度呈古大今小的變化狀態。但因推測日食等不驗,《統天曆》隻使用到開禧三年(公元1207年),開禧三年又造(開禧曆》,附《統天曆》,通行於世四十五年。

官修本草

兩宋醫藥學在唐代基礎上有進一步的發展,外國藥物大量傳入中國,因而在宋代官私編纂的醫藥書中,新藥名不斷增加,新的醫藥書也陸續聞世。

《新修本草》是唐時政府頒行的第一部國家藥典,曆經三百餘年的輾轉傳抄,至宋時,其內容已有不少錯漏之處,再加上藥物新的功用及新藥物的陸續發現,《新修本草》已遠不能適應社會對藥物的需要,所以亟待整理和修訂。

宋開寶六年(公元973年),宋太祖詔尚藥奉禦劉翰、禦醫馬誌、翰林醫官張素、翟煦、王從蘊、吳複圭、王光祐、陳昭遇、安自良等九人,修訂《新修本草》,後編成《開寶新詳定本草》一書,除糾正錯誤、增寫注文之外,在該書中還增收了一部分新藥,如使君子、威靈仙、何首烏等常用藥物。趙匡胤親自為序,刻印頒行天下。

《開寶新詳定本草》印行後,發現仍有部分不妥之處,於是開寶七年(公元974年),宋政府又命王光祐、李日方、扈蒙等重加修訂,對某些歸類不當的藥物加以調整,再次增收一些新藥,成書二十一卷,名為《開寶本草》。《開寶本草》比《新修本草》新增藥物一百三十九種。

宋時還有一些私撰本草並行於世,其中許多經驗和知識為官修藥典所不備,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宋仁宗又命掌禹錫、張洞、蘇頌、秦宗古、朱有章等人,增修《開寶本草》。在《開寶本草》的基礎上,附以《蜀本草》、《本草抬遺》、《日華子本草》、《藥性論》等各家之說,又選錄其它醫藥著作及經史諸書中有關藥物的知識,於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編成《嘉祐補注本草》,簡稱《嘉祐本草》。《嘉祐本草》比《開寶本草》新增藥物近百種。

唐宋流行的本草藥書,藥圖多為手繪,長期傳抄,以致原貌難辨,品類混雜。太常博士蘇頌對本草素有研究,深感圖經混亂,不宜適用,遂上奏朝廷,建議對本草圖經進行重新整訂。朝廷接受了蘇頌的建議,並於嘉祐三年(公元1058年),下令各州郡,將所產各種植物、動物、礦物等地道藥物,製成標本,並繪製成圖,注明生長情況,采集季節、效用功用等,呈送京師;進口藥材則命令關稅機關及商人辨清來源,說明出處,並選送樣品到京,以供繪圖之用。這是中國曆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藥物普查,也是世界藥學史上的創舉。蘇頌等人奉詔對來自全國各地的藥物標本、藥圖及文字說明,加以研究、整理,編成《圖經本草》二十一卷,共有藥圖九百三十三幅之多,與《嘉祐本草》同時刊行,這是第一部刻板印刷的藥物圖譜。蘇頌是一位科學家,又精通醫學。他對醫藥學的貢獻,主要是依靠集體力量,把全國各地關於藥物學的知識集中起來,把實物與文獻資料相對證,使我國的藥物學建立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

公元1083年,唐慎微將《嘉祐本草》和《圖經本草》合為一書,複拾舊本五十餘種補入,此外,還博采經史百家、佛書、道藏有關本草者附之,成《經史證類備急本草》三十二卷。全書共載藥一千七百四十六種,每藥附圖,有單方三千餘首,方論一千餘首,為集前代本草之大成。公元1108年,經艾晟略加整理,雕板印行,名為《大觀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簡稱《大觀本草》。公元1116年,曹孝忠等校定刊行,更名《政和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簡稱《政和本草》)。此後,公元1159年,又由醫官王繼先校定刊行,稱《紹興校定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簡稱《紹興本草》)。

《大觀本草》、《政和本草》在金元明清各朝均曾重刻,廣為流傳,還流傳到日本、朝鮮。此書沿用五百年,有很高的醫學價值,至明代為李時珍所推崇。

針灸銅人

針灸療法是我國醫學的優秀遺產。宋代有一位學問淵博、技術精湛的針灸學家名叫王惟一(公元年~年)。他精通古今醫學理論,對針灸醫療有很深的造詣。天聖五年(公元1027年),王惟一奉詔設計並主持鑄造中國最早的針灸銅人。在銅匠的幫助下,製做了兩尊針灸銅人。針灸銅人又稱“天聖銅人”,是用精銅鑄造而成的針灸模型,工藝精巧,體型與正常成年男子相同,外殼由前後兩件構成,內置髒腑,表麵刻有人體手三陽、足三陽、手三陰、足三陰和任脈、督脈等十四條經脈和六百五十七個腧穴。穴孔與身體內部相通,可供教學和考核用。考核時,用蠟塗在銅人外表,體腔內注入水或水銀。當被考核者取穴進針時,如選擇部位準確,刺中穴位,水銀或水便流出來。這種精密直觀的教學模型是實物形象教學法的重大發明,對針灸學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針灸銅人共有兩具,一具置於汴梁(今河南開封)翰林醫官院,另一具則存放於大相國寺仁濟殿。南宋時,其中一具銅人不明去向。明代正統八年(公元1443年),鑒於銅人的經絡、腧穴已模糊不清,難以辨認,明英宗朱祁鎮遂命能工巧匠進行複製。此後,宋代針灸銅人這一珍貴的醫學文物便失於記載,下落不明。

王惟一在鑄成針灸銅人後,完成了《銅人腧(shù恕)穴針灸圖經》這部著名的針灸學著作。過去,醫學家們考定了三百一十三個穴位,王惟一增加到三百五十四個穴位。這是針灸學的一大發展。

除了王惟一的這部著作外,我國現在還流傳著兩部宋代的針灸學著作:一部是王執中的《資生經》,彙集了南宋以前我國針灸學的精華;另一部是聞人耆年的《急備灸法》,是一部專治急性疾病的針灸學。

世界上最早的國家衛生出版社

北宋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政府設立“校正醫書局”,專門校勘、整理醫學文獻,這一機構堪稱世界上最早的國家衛生出版局。

公元1057年八月,韓琦建議在各路大州及並(今山西陽泉南)、益(今四川成都)、慶(今甘肅慶陽)、渭(今甘肅平涼)四州每年由官府出錢二十萬文,其餘州軍監十萬文,委托地方官挑選醫師研製藥物,不時發給當地老百姓,以救其疾病之苦。後來他又上書朝廷,認為現在醫書本有許多錯誤之處,如《靈樞》、《太素》、《甲乙經》、《廣濟》、《千金》、《外台秘要》等書漏洞百出,就連最普遍的《神農本草經》雖然在宋太祖開寶年間專門派官吏進行過校正,但仍未完善。因而韓建議宋仁宗選派一些諳熟醫學的官僚士大夫與太醫局醫生一道校訂醫書,然後頒布全國。宋仁宗采納了這一建議,開寶四年(公元971年),皇帝發布“訪醫術優長者詔”,以募集醫學高手。太平興國六年(公元981年),發布“訪求醫書詔”,大量收集方劑醫書。天聖四年(公元1026年),朝廷又下令全國再次征集醫藥書籍,並令醫學家在國家圖書館內進行整理。為了適應校正醫書的需要,北宋政府設立了“校正醫書局”。醫書局的負責官員多是從館閣和翰林醫官院中挑選,比如著名醫學家林億、高保衡、孫奇、孫兆、秦宗古、蘇頌等人均在校正醫書局任過職。校正醫書局成立後,先後校正了《素問》、《傷寒論》、《針灸甲乙經》、《脈經》、《諸病源候論》、《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嘉祐本草》、《圖經本草》等重要醫學著作。據說僅《素問》一書,就改正謬誤六千餘字。這些古代醫學文件的整理和重版,對醫學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

《婦人良方大全》

醫學上的產婦科,到了宋代已發展成為獨立的專科。唐朝的太醫署還沒有專設產科。到了北宋,國家辦的太醫局分設九科,產科是其中之一。宋代的醫學家中,出現了張銳、李師聖、郭稽中、楊子建、陳自明等著名的婦產科專家。

南宋嘉熙元年(公元1237年),婦產科兼外科醫家陳自明廣泛采摭諸家之善,結合家傳的醫方,編成《婦人良方大全》一書,成為中國現存最早的具有係統性的婦產科專著。陳自明(約公元1190年~1270年),字良甫,臨川(今江西)人。出身於醫學世家,醫術精湛,醫德高尚,曾受聘任建康府明道書院醫學教授。他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認識到醫婦人之病,特別是婦人分娩時的一些疾病非常危險,而當時的婦產科書籍散漫無綱,分類簡略,所選病症又不齊備,影響具體的醫療實踐和專科醫術的進一步提高。鑒於此,在編寫《婦人良方大全》時,便為求在前人基礎上“補其偏而會其全,聚其散而斂於約”。全書分為八門,順序為調經、眾病、求嗣、胎教、妊娠、坐月、產難、產後。每門分列若幹篇論,總計約二百六十六論,論後介紹方藥主治,內容條理清晰而又婦產兼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