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西夏手工業
毛紡織業
夏國毛皮原料豐富,毛紡織業發達。產品有氆氌、毛布、氈、毯等,它們是黨項人製作帳幕、衣服、被單、帽、鞋、襪等的原料,也是對外交易的重要物資。西夏建國後,在原先皮毛加工業的基礎上,建立起了紡織手工業。紡織產品主要有氆氌、毛褐、氈、毯等。公元1972年,在甘肅武威發現的西夏文物中,有木刮布刀、石紡輪等紡織生產工具。公元1975年在寧夏西夏陵區正獻王墓,出土了羅、綾、錦等絲織品殘片。其中茂花閃色錦為我國首次發現,這種錦織製工藝精致,表明西夏絲織手工業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陶瓷業
靈武縣發現的夏國瓷器,器壁很薄,瓷胎呈灰白色,胎質欠細膩,有的成型不規整,釉為白色,但不穩定,器表下部及圈足部分都不掛釉,器底有砂痕,其質量顯然不能與宋瓷相比。在內蒙古伊金霍洛旗發現的醬褐色釉剔花瓶,瓶身上刻有牡丹花紋畫式,其形製與花式凝重大方,是夏國瓷器的精品,均是稀世珍品。
冶鐵及金屬製造業
景宗在夏州東境曾置冶鐵務,管領鐵礦的開采和冶煉。現存安西榆林窟的西夏壁畫中有鍛鐵圖,圖中二人持錘鍛鐵,一人在豎式的風箱後鼓風。公元1976年在夏王陵區出土的鎏金銅牛,形體碩大,重達一百八十八公斤,形態逼真,顯示了當時高超的冶鑄工藝水平。夏國統治者十分重視兵器製造。景宗曾在其官廳東廂後設有鍛造作坊。兵器的種類有弓箭、槍、劍、鍬、钅矍、斤、斧、刀等,工巧質優。西夏時軍器製造業在仿宋的基礎上,有了很大的創新。名叫“對壘”的戰車,可以載人填壕而進,是攻城的一種先進武器裝備。旋風炮,裝置在駱駝鞍子上,能夠發射拳頭大的石彈,是一種很精良的武器。公元1975年在西夏陵區發掘的一座帝王陵中,有一件長達一米的鐵劍。西夏的甲胄,采用冷鍛工藝製造,堅滑光瑩,一般的弓箭很難射透。公元1972年至公元1975年發掘的神宗遵頊陵墓中,出土了大量甲片,有的外表鎏金,厚薄均勻,孔眼整齊劃一,具有很高的工藝水平。夏國鑄造的劍有“天下第一”的美譽。但因金屬資源貧乏,無法自給,常遣使赴宋購買兵器;或者將購到的鐵就地打造,再運回本國。
印刷業
夏國從宋、金輸入大量漢文典籍。金平陽的印本在夏國銷行。夏國刻印書籍,以佛經為多。現存的印本書籍有崇宗正德六年(公元1132年)刻行的《音同》,仁宗乾祐二十一年(公元1190年)刊行的《番漢合時掌中珠》、桓宗天慶七年(公元1200年)雕印的《密咒圓因往生集》等。乾祐二十年,仁宗就大度民寺作大法會,一次就散施刻印的夏、漢文《觀彌勒上升兜率天經》十萬卷,漢文《金剛普賢行願經》、《觀音經》、等五萬卷。佛經之外,還刻印詩、文、小說、諺語、文字、音韻、法律、醫術、日曆、卜筮、咒文等書籍,以及大量以西夏文翻譯的漢籍,包括儒家經籍、諸子、史傳、兵書、醫書以及版畫等等。政府設有“刻字司”,作為官家的出版機構。
采鹽業
采鹽業在西夏經濟中占居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西夏最興盛的手工業。西夏國的采鹽業實行官營,在朝廷專門設鹽鐵使,專管鹽鐵,據估計西夏每年至少產鹽十萬石。西夏的“青鹽價賤而味甘”,比當時宋朝解池的鹽強百倍,盡管宋朝官方為保護山西解縣池鹽,嚴禁西夏青鹽進入,但民間走私一直不斷。鹽是西夏換取周邊國家糧食的主要產品。
西夏的鹽業,僅鹽州一處,就有烏池、白池、瓦窯池、佃項池四個鹽場。其中最有名的是烏池和白池中生產的青鹽和白鹽。烏池方圓八十裏,小鹽池方圓二十裏,均為自然凝結成鹽,產量很大。
西夏手工業主要由官府控製工匠生產。夏國設有文思院、工藝院以及金工司、絹織院、鐵工院、木工院、造紙院、磚瓦院、出車院等機構,管理各種手工業生產,為王家服務。西夏時有一批專業匠人從農、牧民中分離出來,成為國家作坊的官匠。夏景宗元昊時,就先後設置夏州鐵冶務、茶山鐵冶、酒務等。仁孝時,立通濟監專司鑄錢。據《天盛律令》記載,官府中還有製金司、織絹院、鐵工院、木工院、紙工院、磚瓦院、出車院(造車)等,還有專門刻書的字刻司。這說明有許多手工工匠集中在官營作坊中,分工的專業性強,生產技術也決非不脫離農業生產的家庭手工業所可比擬。夏國曾經以“變革衣冠之度”為理由,遣使向宋朝求匠人,西夏國內當有不少來自宋朝的漢人絲織工匠。
商業和貿易
夏國前期的商業和貿易主要是與宋朝;後期則為金國。夏與宋、金間的貿易,主要采取以下幾種方式。
和市:在沿邊開設小規模榷場,主要用於滿足雙方邊民日常生活的需要。宋朝在河東路、陝西路的久良津、吳堡、銀星、金湯、白豹、蝦麻、折薑等地都辟有和市。如公元1002年,李繼遷所部在赤沙川、橐駝口各置“會”貿易。“會”是一種定期的集市。
在雙方邊境設立榷場,進行大宗貨物交易:宋朝利用開閉榷場貿易,對夏方進行牽製,以期達到安邊綏遠的政治效果。
通過使臣貿易:西夏是一個靠大量進口各種物品和原料的物質依賴性國家。“夏人仰吾和市,如嬰兒之望乳”,宋朝知延州龐籍如是說。西夏的對外貿易相當發達,其中的“使臣貿易”獨具特色。景宗元昊時期,經常以向宋“稱臣納貢”的名義,每年換取大量的銀、絹、茶等物品的“賞賜”和厚禮,並且獲準在夏宋邊境開設榷場(買賣貨物的市場),以及西夏使臣進入宋朝享受免稅貿易等特權。景宗元昊以後的西夏統治者,繼續把向宋、遼、金派遣使臣當作謀取厚利、增加朝臣收入的手段。公元1061年諒祚派出的使臣一次所帶貨物,價值達八萬貫。公元1085年,梁乞逋一邊對宋朝發動戰爭,一邊又四次向宋朝派遣使臣,其目的正是“使者往來既得賜,且可因為市販”(司馬光語)。乾順時,西夏“使人入京賜予貨物,得絹五萬餘匹,歸鬻之民,疋值五六千。再以他物計之,一個使臣獲利不下三十萬緡。故以進奉為利。”一次轉手買賣即可贏利三十萬貫。可見,使臣貿易是西夏獲取經濟收入的一個重要途徑。夏國的使節每年按規定到開封輸貢,宋朝政府除優予回賜外,還聽任使者在京自便貿易。這種貿易往往規模甚大,獲利甚豐。夏與遼也通過貢使進行貿易。上京臨潢驛、中京來賓館都設有接待夏使的處所。夏使入境,允許沿途私相貿易。後期夏、金的貿易中,夏使進入金境便同富商交易,到達中都後留都亭貿易。
夏國從宋、金取得的商品主要為繒、帛、羅、綺、香藥、瓷器、漆器、薑、桂等。茶葉是夏國最感興趣的商品。它除了供夏人消費之外,還用來與西北鄰部交易,牟取厚利,夏國也圖多方貿取鐵製品,但遼、金都嚴禁鐵器外流。夏國的輸出品有羊、馬、牛、駱駝、鹽、玉、氈毯、甘草、蜜、蠟、麝香、毛褐、羊原、羚角、硇砂、柴胡、蓯蓉、大黃、紅花、翎毛等。其中以牲畜、毛皮製品和毛紡織品為大宗。鹽州一帶所產的青鹽,品質純淨,略帶青綠色。早在夏國建國之前,當地人民從鹽湖中取得鹽粒,運往關中,供應內地人民的需要,再購回糧食等生產必需物品。其後,夏國壟斷鹽產,成為重要的財政收入,強求宋朝政府收購,以換取物資。宋朝為了保障解鹽(解州所產)的專賣利益,總是加以拒絕,並嚴禁私販入境。但因為青鹽價低而質優,走私之風無法禁絕,私販的數量且相當巨大。藥材中,夏國所產的大黃最負盛名,商人遠販到各地。夏國地處中國與中亞地區往來的要道。它從回鶻或中亞商人那裏抽取實物或承買轉賣,從中獲取厚利。為了便利交通,夏國修築驛道,通貫全境。東西二十五驛,南北十驛,從興慶府東北行十二驛可至契丹。驛道的興修便利了商業的發展。
夏對遼的貿易比對宋規模小得多,市場在西京西北的東勝、天德、雲內、銀甕口等處,後來金朝也繼續開放這些市場。在關隴地區,金開設子環州、保安軍、蘭州、綏德等榷場。遼禁止夏國使臣沿路私市銅、鐵,後又禁止邊民賣銅、鐵給夏國,並嚴禁夾帶交易。
夏國在西邊同回鶻貿易。回鶻的商品主要是珠、玉,還有棉織物、絲毛織品、藥材、香料、镔鐵刀、烏金銀器等。這些貨物主要是通過夏國販往宋、遼和金境內,夏國邊將和官吏從中取十分之一的過境稅,然後又以珠、玉交換中原的絲帛。
西夏國發行過自己的貨幣,除獻宗德旺、末主日見兩代外,西夏其他各代帝王均有鑄錢的實例。目前發現和出土的四夏貨幣,最早的為景宗元昊時鑄造的漢文天授通錢,最晚的為神宗遵王頁時鑄造的漢文光定元寶錢。西夏貨幣包括四夏文錢和漢文錢兩類。目前發現的西夏文錢有福聖寶錢、大安寶錢、貞觀寶錢、乾祐寶錢、天慶寶錢五種;漢文錢有天授寶錢、大德寶錢、元德通寶、元德重寶、天盛元寶、乾祐元寶、天慶元寶、皇建元寶、光定元寶九種。西夏貨幣輪廓規整,書寫清晰秀麗,可與宋朝貨幣相媲美。而鑄錢技術遠遠超過遼朝。
西夏宗教
黨項人原崇信鬼神和自然物,巫術流行。西夏建國以後,大力提倡佛教,李德明和西夏景宗都通曉佛學,多次從宋朝請來《大藏經》。此後,以西夏文翻譯了大量佛經。夏國境內廟宇遍布。景宗在興慶府東建高台寺、鳴沙州建大佛寺。西夏毅宗的生母沒藏氏曾出家為尼,在興慶府戒壇寺受戒。她修建了承天寺,前後役使兵民達數萬人。西夏崇宗在民安五年(公元1094年)重修涼州的護國寺感應塔,後又在甘州興建崇慶寺和臥佛寺。在夏國後期官署中設有僧眾功德司、出家功德司、護法功德司,位居次品(即五品中的第二級)。有不少高昌(今新疆吐魯番)的大乘高僧來到夏國宣教,他們都有頗高的佛學造詣,權勢甚盛。
約自景宗時起,喇嘛教在夏國已見流行,朝中達官有的便是喇嘛教徒,後期影響更加擴大。天盛十一年(公元1159年),吐蕃迦馬迦舉係教派初祖都鬆欽巴建立粗市寺,西夏仁宗遣使入藏奉迎。都鬆欽巴派他的大弟子格西藏瑣布帶著經像隨使者來到夏國,仁宗尊禮他為上師,大規模翻譯佛經。
夏人篤信巫術,稱巫師為“廝亂”,或音譯為“廝也”。出兵作戰時,總要求巫師卜問吉凶。
夏國也流行道教。景宗的太子寧明從定仙山道士路修篁學辟穀法,喪命。大安七年(公元1081年)宋軍對夏大舉進攻,夏人散逃,西平府城裏留下僧道數百人。據馬可·波羅遊記中記述夏國地區除偶像教徒外,還有景教(基督教聶思脫裏派)及伊斯蘭教教徒。
西夏文學藝術
夏國的文士多有詩詞之作。一些通俗的勸世行善作品,也常采用詩體形式。宋詞人柳永的作品在夏國廣泛流行。大德五年(公元1139年),夏國攻占府州(今陝西府穀)時,崇宗親作《靈芝歌》,與濮王仁忠相唱和。詩篇的石刻曾保存在興慶府的孔廟裏。佛教藝術在夏國有較突出的發展。
佛教藝術在夏國發展突出。現存的夏文物中,佛畫以佛、菩薩的畫像為多,畫風精致巧麗,與敦煌藝術有著某些共同點;在姿態容貌的表現手法上,則與吐蕃畫風相似。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和安西榆林窟等處都保存有夏國時期的藝術作品。榆林窟第一窟內的夏國“水月觀音”壁畫,是造型藝術中的傑作。榆林窟內還有一些反映夏國人民生活狀況的壁畫,如《打鐵圖》、《釀酒圖》、《農耕圖》等。黨項人早期使用的樂器有琵琶、簫、笛等,以擊缶為節。羌笛悠揚清越,最為流行。黨項人也十分喜愛漢族歌曲。宋沈括有“萬裏羌人盡漢歌”句。唐僖宗曾賞給拓跋思恭一部鼓吹樂(即軍樂),這是夏人有完整樂隊的開始。景宗時,漢族音樂在夏國仍有相當的影響。人慶五年(公元1148年),夏國樂官李元儒曾參酌漢人樂書(歌譜集)更定音律。哈拉浩特出土了《劉知遠諸宮調》殘本。金朝漢人的說唱藝術也傳到夏國。
西夏建築雕塑藝術
西夏的雕塑藝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西夏陵區出土的雕塑中有許多精美的作品,其中尤以浮雕的欄柱為最佳。它以中國傳統的二龍戲珠為題材,凸雕出兩條龍在雲霧中翻騰戲珠的生動的逼真形象,其刀法嫻熟,栩栩如生,具有高超的雕刻技巧。巨大的琉璃鴟吻,由上下兩段連接而成,獸首魚尾,張口吞脊,甚是威嚴、莊重。
西夏皇帝陵園位於寧夏銀川市西部賀蘭山東麓,麵積:東西四公裏,南北十公裏,總麵積約四十平方公裏。按時代先後將帝王陵從南到北依次排列,莊重嚴整、宏偉壯觀。每座陵園都是一個相對獨立和完整的建築群體,占地麵積均在十萬平方米以上。每個陵園都由角台、闕台、碑亭、月城、內城等構成。平麵嚴格按照中軸線左右對稱的格式布局。顯示了黨項的某些民族特點及其他民族葬俗的影響。現存天祐垂聖元年(公元1050年)建造的承天寺塔(在今寧夏銀川)和天祐民安五年(公元1094年)重修的涼州護國寺感應塔(在今甘肅武威),雖經後世重修,仍現當時建築的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