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旭烈兀西征和伊利汗國的建立

第三次西征的主要目標是征服波斯地區。公元1251年,蒙哥即位,以其弟旭烈兀為統帥,於公元1253年開始西征。公元1256年攻滅木刺夷(今伊朗境內),公元1258年攻陷報達(今伊拉克巴格達),殺末代哈裏發,又滅黑衣大食(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公元1259年分兵進入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等地。後聞蒙哥卒於四川,旭烈兀退回波斯,建立伊利汗國。

蒙古西征的結果是占領了歐亞大陸大片領土,並逐漸形成地處俄羅斯等地的欽察汗國;從中亞到天山南北路的察合台汗國;阿爾泰山地區的窩闊台汗國;波斯等地的伊利汗國。這四大汗國名義上是元朝的藩屬,但伊利汗國和欽察汗國都是獨立的,而它們較長時期同元朝關係友好,使節往來頻繁,東西驛路暢通,對經濟文化交流起了促進作用。

侵略高麗的戰爭

成吉思汗向外擴張時,高麗由王氏所統治。公元1216年契丹人金山,元帥六哥因不滿蒙古的統治,率9萬人進入高麗。公元1217年金山等攻占江東城作為據點,金山自稱遼東王。不久,統古殺金山,喊舍又殺統古。公元1218年,成吉思汗借口討伐契丹人,遣哈隻吉、劄剌等侵入高麗,與高麗軍合作攻破江東城,喊舍自殺。高麗王王稱臣,並納貢財物。公元1224年,由於蒙古使臣被高麗人殺,兩國關係開始惡化。

公元1231年,窩闊台命撒禮塔率軍進攻高麗,華裔高麗人洪福源投降,並協同蒙古軍攻克許多州郡。王被迫投降。撒禮塔在高麗安插京、府、縣達魯花赤72人實行監督。

公元1232年,高麗爆發了大規模的反蒙鬥爭。王殺蒙古達魯花赤,傾朝徙居江華島抗敵。蒙古再派撒禮塔前往鎮壓,為高麗軍擊斃,高麗軍收複西京(今平壤)等地。從公元1233—1241年,蒙古雖多次派軍聯合洪福源入侵高麗,王卻始終沒有投降。

公元1241年,王派族子王入質。貴曲、蒙哥統治時期,又以“歲貢不入”為由,四次派兵入侵,對高麗人民進行殘酷的屠殺,迫使王又派子王入朝。直到忽必烈上台後,兩國關係方有好轉。當時王已死,子王繼位,蒙古以高麗“永為東藩”,令其每歲入貢。兩國使臣和商旅往來頻繁,經濟和文化聯係也很密切。

大蒙古國的建立

在諸部爭戰中,蒙古乞顏氏貴族鐵木真的勢力逐漸壯大。12世紀末至13世紀初,他無依靠克烈部首領王汗的支持,打敗蔑裏乞部,又相繼消滅了蒙古部內強大的主兒乞氏(jiurkid)和泰赤烏氏貴族,擊潰以劄答闌(jakaran)部首領劄木合為首的各部貴族聯盟,乘勝滅塔塔兒,降服弘吉剌諸部。1203年,又出奇兵攻滅王汗,盡取克烈部眾。這時,漠南汪古部首領也遣使獻降。1204年,鐵木真舉兵攻滅乃蠻太陽汗部,又先後兼並了蔑裏乞殘部和乃蠻不欲魯汗部,完成了蒙古高原的統一。

1206年,蒙古貴族在斡難河源舉行忽裏台,奉鐵木真為大汗,尊號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將全蒙古遊牧民統一編組為數十個千戶《元朝秘史》記載最初編組的千戶數為95個,但其中包括了一些後來組成的千戶,分授共同建國的貴戚、功臣,任命他們為千戶那顏,使其世襲管領,並劃定其牧地範圍。千戶既是軍事組織單位,又是地方行政單位。成吉思汗又命大將木華黎為左手萬戶,統領東畫直到哈剌溫隻敦(今大興安嶺)的各千戶軍隊;博爾術為右手萬戶,統領西麵直到按台山的各千戶軍隊;納牙阿為中軍萬戶。萬戶是最高統兵官。成吉思汗將原來的護衛軍擴充為1萬人,包括1000宿衛,1000箭筒士,8000散班,從各千戶、百戶、十戶那顏和白身人子弟中選身體健壯、有技能者充當。護衛軍職責是保衛大汗金帳和跟隨大汗出征。平時分四隊輪番入值,因此總稱四怯薛,由“四傑”博爾術、博爾忽、木華黎、赤老溫四家子弟任四怯薛之長。大汗直接掌握這一支最強悍的軍隊,足以“製輕重之勢”,控禦在外的諸王和那顏。又設了“治政刑”的劄魯忽赤(斷事官)一職,掌管民戶分配和審斷案件,命養弟失吉忽禿忽擔任,這是蒙古國的最高行政官。千戶製、怯薛製和斷事官的設置,是蒙古國初建時最重要的三項製度。按照傳統的分配財產習慣,成吉思汗將一部分蒙古民戶分封給其弟、子,各得一分子(忽必,qubi),後來又劃分了諸弟和諸子的封地。弟搠隻哈撒兒封地在也裏古納河(今額爾古納河)、海剌兒河和闊連海子(今內蒙古呼倫湖)地區,合赤溫封地在兀魯灰河(今內蒙古東烏珠穆沁旗烏拉根果勒)南北,鐵木哥斡赤斤封地在哈勒哈河以東,別裏古台封地在怯綠連河(今古魯倫河)中遊,總稱東道諸王;子術赤、察合台、窩闊台封地在按台山以西,總稱西道諸王。分民和封地均由受封宗王世代承襲。管轄分民的千戶那顏即成為所屬宗王的家臣。大部分民戶和蒙古中心地區歸成吉思汗領有,按照傳統的幼子守產習慣,由幼子拖雷繼承,蒙古人原來沒有文字,蒙古高原西部的乃蠻人使用畏兀兒文。蒙古滅乃蠻後,即借用畏兀兒字母書寫蒙古語,從此有了蒙古文,用來發布命令、登記戶口、記錄所斷案件和編集法律文書,使蒙古人的文化大大提高了一步。蒙古人原有許多從古代相傳下來的約孫(yosun,意為道理、體例),成吉思汗滅克烈部和建國以後,又相繼發布了一係列劄撒(jˇassq,意為法令)。1219年,成吉思汗召集大會,重新確定了劄撒、約孫和他曆年的訓言(bilig),命用蒙古文記錄成卷,名為《大劄撒》。其後每代大汗即位或處理重大問題,都必須依例誦讀《大劄撒》條文,以表示遵行祖製。

成吉思汗建國以後,就開始向鄰境發動掠奪性戰爭。1205年、1207年和1209年三次攻入西夏,迫使夏國稱臣納貢。西夏既降,接著全力攻打金朝。1211年,成吉思汗統兵攻入金西北路邊牆,取昌州(今內蒙古太仆寺旗九連城)、桓州(今內蒙古正藍旗北郊)、撫州(今河北張北)等山後諸州,於野狐嶺(在今河北萬全西北)北擊潰金30萬守軍,追至澮河堡,殲其大半。1213年,於懷來再滅金軍精銳。因居庸關防守堅固,成吉思汗采用迂回戰術,率主力從紫荊口入關,進圍中都(今北京)。同年,分兵三道南下,破黃河以北數十州縣。大肆殺掠。1214年,金宣宗獻公主、金帛請和,乃退駐魚兒濼(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達裏諾爾)。金宣宗南遷汴京(今河南開封),駐守中都南的軍叛金降蒙,蒙古軍再入。1215年,攻占中都,置達魯花赤等官鎮守,成吉思汗退回漠北。1217年,封木華黎為太師國王。命統汪古、弘吉剌、亦乞列思、忙兀、兀魯諸部軍以及投降的契丹、女真、、漢諸軍,專責經略中原漢地。木華黎逐漸改變以前肆行殺掠、得地不守的作法,著重招降和利用漢族地主武裝攻城略地。自1217—1229年,除先已歸降的永清土豪史秉直父子兄弟等外,易州(今河北易縣)張柔、東平嚴實、濟南張榮、益都李全等地方武裝頭目相繼降蒙,兩河、山東大部分地區為蒙古所占。蒙古對各地歸降的官僚、軍閥,多沿用金朝官稱,授以元帥、行省等官銜,使世襲其職,在其所獻地繼續統軍管民,稱為世侯。

1217—1218年,蒙古相繼征服北境的火裏(Qori)、禿麻(Tumat)諸部(在今貝加爾湖地區)、吉利吉思及其他森林部落,攻滅被乃蠻貴族屈出律所篡奪的西遼政權。1219年,以花剌子模(Khwāream)殺害蒙古商隊和使臣為理由,成吉思汗親統大軍西征,分兵攻下諸城,進圍其新都撒麻耳幹(今蘇聯烏茲別克撒馬爾罕)。花剌子模國王摩訶末先已棄城逃亡,成吉思汗遣哲別、速不台率軍追趕,摩訶末避入寬田吉思海(今裏海)中島上,病死。1221年,術赤、察合台、窩闊台攻克花剌子模舊都玉龍傑赤(今蘇聯土庫曼庫尼亞烏爾根奇);成吉思汗與幼子拖雷分兵攻取呼羅珊(今阿母河以南興都庫什山脈以北地區)諸城,繼而會師擊潰花剌子模新王劄闌丁的軍隊於印度河上,劄闌丁退入印度。1223年,成吉思汗置達魯花赤等官鎮守撒麻耳幹,率軍回蒙古。哲別、速不台軍在抄掠波斯各地後,越過太和嶺(今高加索山),攻入欽察(Qibcˇaq),1223年,於阿裏吉河(在今蘇聯烏克蘭日丹諾夫市北)戰役中擊潰斡羅思(Oros=Ros)諸國王公與欽察汗的聯軍,進掠斡羅思南境,又轉攻也的裏河(蘇聯伏爾加河的突厥名,又譯亦的勒)上的不裏阿耳(Rulyar)國,然後東返蒙古。

1226年,成吉思汗又出兵攻西複,連取肅(今甘肅酒泉)、甘(今甘肅張掖)等州,於靈州(今寧夏靈武西南)附近黃河邊殲滅西夏主力,進圍中興府(今寧夏銀川)。1227年,西夏國主李投降。同年七月。成吉思汗病逝軍中,幼子拖雷監國。

征夏與伐金

新建的大蒙古國南麵鄰接兩個國家:東為女真族建立的金;西為黨項族建立的夏,兩個都是多民族國家。金朝建於1115年,1125年滅遼,1126年滅北宋,1153年遷都燕京(今北京),後稱中都。金世宗統治時期(1161—1189年)是金的全盛期,當時它領有今天的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山西七省之地以及內蒙、陝西、甘肅的一部分,南與南宋隔淮相望,西鄰西夏,北抵外興安嶺,東至於海,人口逾五千萬,是個文化、經濟相當發展的大國。夏國建於公元1038年,本名大夏,宋人稱它為西夏,又稱唐古、唐兀、河西。其地包括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全部、甘肅省大部、陝西省北部以及青海、內蒙的部分地區。到13世紀初,西夏已立國160餘年,先後與宋、遼、金等國並存,與它們時戰時和。西夏國家雖小,人口最多時不過300萬,但能利用宋遼或宋金的矛盾以自保,經濟、文化也有一定的發展。這就是金、夏兩國的基本情況,成吉思汗在決定大規模南侵以前,必定對它們作了了解和比較。論關係,金與蒙古有舊仇,在曆史上金一直利用塔塔兒部牽製和削弱蒙古高原各部,也直接派兵攻打過他們。成吉思汗的曾祖父殺過金的使臣,金朝殺過俺巴孩汗,成吉思汗的叔祖忽圖剌汗曾率軍攻金。成吉思汗本人雖在1196年接受了金的封號,其後每年還向金進貢,但祖先的仇恨並未忘記,他也不能長久忍受稱臣進貢的地位。可是金是大國,不能輕易侵犯,與金相比,西夏要小得多,故而西夏成了首先掠取的目標。1207年秋,成吉思汗借口西夏不肯納貢稱臣,再次出兵征夏。

公元1205年那次抄略,曾使夏國感到震驚。夏桓宗在蒙軍撤出後下令修複遭受破壞的城堡,大赦境內,改都城興慶府(今寧夏銀川市)為中興府。有的史書記載,這年冬天西夏還主動派兵往擊蒙軍,行數日,不遇而還。次年,西夏王室內訌,桓宗弟李安全廢桓宗自立,是為襄宗。蒙軍再侵西夏,破斡羅孩城,四出劫掠,襄宗集右廂諸路兵抵禦。蒙軍見西夏兵勢尚盛,不敢冒進,於第二年春季退還。

公元1209年春,蒙古軍在成吉思汗親自率領下,第三次南征西夏。四月,陷兀剌海城。七月,蒙軍進逼中興府外圍克夷門,襄宗增派嵬名令公率兵五萬抵禦。相持兩月,夏軍防備漸鬆,蒙軍設伏擒嵬名令公,破克夷門,進圍中興府,引河水灌城。襄宗自即位以來一直與金交好,納貢稱臣,受金冊封;此刻中興府危急,一麵堅守,一麵遣使向金乞援。金朝群臣普遍主張出兵援夏,以為西夏若亡蒙古必來攻金。然而即位不久的衛紹王卻說:“敵人相攻,吾國之福,何患焉?”拒不出兵。十二月,眼看中興府城牆行將倒塌,外堤突然決口,河水四溢,淹及蒙古軍營,蒙軍隻好撤圍。成吉思汗遣訛答為使入城談判,迫襄宗納女稱臣。西夏既服,成吉思汗便集中力量準備攻金。

公元1211年春,成吉思汗以替祖先複仇為名,誓師伐金。從這年到1215年,他連續五年親自率兵南下,取得一係列勝利。

第一年,蒙軍兵分兩路,越過金的邊防。一路由成吉思汗本人統領,者別為先鋒,攻破金西北路邊牆烏沙堡,進陷昌州(今內蒙古太仆寺旗西南)、桓州(今內蒙古正藍旗北)、撫州(今河北張北),繼續南下。金以30萬(一說40萬)大軍守野狐嶺(今河北萬全膳房堡北),憑險抵禦,被成吉思汗一舉擊潰,金軍精銳喪失殆盡,遺屍蔽野。九月,蒙軍前鋒突入居庸關,攻中都,金人堅守,不克而還。另一路蒙軍由成吉思汗長子術赤、次子察合台、三子窩闊台率領,以汪古部首領阿剌兀思剔吉忽裏為向導,入金西南路,攻取淨(今內蒙古四子王旗西北)、豐(今內蒙古呼和浩特東白塔鎮)、雲內(今內蒙古托克托縣東北古城)、東勝(今托克托縣)、武(今山西五寨縣北)、朔(今山西朔縣)等州,大肆抄掠後離去。《金史》記載,這一年“德興府、弘州、昌平、懷來、縉山、豐潤、密雲、撫寧、集寧,東過平、灤,南至清、滄,由臨潢過遼河,西南至忻、代”,一時均陷於蒙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