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甲骨片流行初期,甲骨片的收藏者和研究者都不知甲骨片出土的確切地點。而知道真相的古董商惟利是圖,故意製造玄虛,有時詭稱出自河南的湯陰,有時又說出於衛輝,致使當時的學者都受騙上當。劉鶚在《鐵雲藏龜自序》中說:“龜版已亥歲出土在河南湯陰縣屬之牖裏城。”羅振玉在《殷商貞卜文字考自序》中也說:“光緒己亥,予聞河南之湯陰發現古龜甲獸骨。”後來,羅振玉經過四處詢問,才知道甲骨片並非出自湯陰、衛輝,而是出土於安陽西北五裏的小屯村。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羅氏從山左估人範某處得知甲骨片出土地是“洹濱之小屯”。於是就派人去安陽搜購甲骨片,民國四年(公元1915年),他又親赴安陽做實地考查,確定了小屯村是甲骨的出土地點。後來李濟對小屯村做了一番認真考察,更加確定甲骨文出土的確切地點,科學的發掘也就開始了。
《新民叢報》
在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廣泛傳播之時,保皇黨人也利用自己的陣地,大肆攻擊革命,鼓吹改良。這塊陣地便是《新民叢報》
戊戌變法失敗後,梁啟超流亡日本。1902年2月,梁啟超聯合其它同仁,在日本橫濱創辦了《新民叢報》。在第一期的《本報告白》中宣布了三條辦報宗旨:“一、本報取大學新民主義,以為欲維新吾國,當先維新吾民。中國所以不振,由於國民公德缺乏,智慧不開,故本報專對此病而藥治之。務采合中西道德以為德育之方針,廣羅政學理論以為智育之本原。二、本報以教育為主腦,以政論為附從。但今日世界所趨重在國家主義之教育,故於政治亦不得不譯。惟所論務在養吾人國家思想,故於目前一二事之得失,不暇沾沾詞費也。三、本報為吾國前途起見,一以國民公利公益為目的,持論務報公平,不偏於一常派;不為灌夫罵座之語,以敗壞中國者,咎非專在一人也;不為危險激烈之言,以導中國進步當以漸也。”梁啟超為辦此報,花費了大量精力,每天寫作五千餘字,重要的文章,大都出於他的手筆,先後以“中國之新民”,“飲冰子”等筆名,撰寫了《新民說》、《新民議》等大量政論文章、知識性文章和時事評論。梁啟超十分注重西方思想文化的宣傳,報中專門介紹了西方學者培根、笛卡爾、達爾文、孟德斯鳩、盧梭、康德、黑格爾、聖西門等百餘人的思想,涉及範圍也十分廣泛,凡西方政治、經濟、軍事、哲學、法律、曆史、地理、文學及自然科學,無不盡力加以介紹。創刊第一年共發二十四號,屬於介紹西方思想文化的就有二十三號。
第一年共開設二十四個欄目,分論說、學說、時局、史傳、教育、學術、小說、名家談叢、國聞短評、海外彙報、海外奇談、新知識之雜貨店等內容,每一號經常保持十至十五種欄目。
叢報的撰稿者所寫文章大都語言明白流暢,文筆生動犀利,深受讀者歡迎。創刊後不久就發行五千餘份,有時達到一萬多份。寄售點多達八九十處,除日本外,在國內有江蘇、浙江、安徽、湖南、湖北、江西、廣東、廣西、四川、福建、山東、直隸、上海、天津等省市,國外有朝鮮、越南、暹羅、檀香山、美國、加拿大等地。其銷量之多,影響之大,是當時任何報紙都無法相比的,成為倍受人們注重的綜合雜誌期刊。發行一年後,就將借款還清,改為股份經營,分為六股,梁啟超居兩股,馮紫珊、黃為之、鄧蔭南、陳侶笙各占一股。實際上的主編是梁啟超。
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2月,梁啟超赴美遊曆,叢報由蔣觀雲主持編輯。11月,梁啟超由美返日,繼續擔任主筆。這次遊曆回來,梁的政治態度和言談大變,宣稱自己“宗旨頓改,標明保皇,且聲言當與異己者宣戰。”明確將矛頭指向革命。相繼發表了許多反對革命的言論和主張。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8月,同盟會成立,並在日本出版機關刊物《民報》,較為係統地宣傳革命主張。次年,《民報》和《新民叢刊》就革命與保皇、民主共和與君主立憲及“土地國有”等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論戰,影響很大,不少報紙雜誌也相繼加入論戰之中。經過一年多的激烈爭論,以《新民叢刊》為首的立憲派一方聲勢驟減已不能按期出版,先後為《新民叢報》撰搞人有:馬君武、黃與之、吳仲遙、康有為、章太炎、蔣方震、馮邦幹、麥孟華、徐勤、韓文舉、歐榘甲、湯啟勳、楊度、徐佛蘇、熊知白、黃國康以及黃遵憲、嚴複等百餘人。
1906年11月20日,《新民叢報》停刊,至此,一共出了九十六號。
愛國學社
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4月,蔡元培、葉瀚、蔣觀雲等在上海發起成立了中國教育會,蔡元培任事務長(會長)。教育會聯絡熱心於“民族革命”的知識分子,編定教科書,出版書報,改良教育,自辦學校。同年冬,教育會主辦了愛國學社、愛國女學。
南洋公學(上海交通大學的前身)是盛宣懷為訓練洋務人才於光緒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在上海創辦的學校,學校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重視忠君教育。開設《大清會典》、《聖武記》等課程;禁止新思想傳播,閱報室、圖書館陳列新書刊。然而,學生卻被主張“自由”、“平等”、“共和”的《國民報》等所吸引,經常於私下傳閱、討論。公學上院(大學部)特班教習(教員)蔡元培提倡新書刊裏的新學說,深受學生景仰;中院(中學部)五班的教習郭振瀛宣揚《東華錄》中“聖租”的“武功”,“自尊如天帝,視人如犬馬”,遭到學生鄙視,被稱為“郭屍”。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春,醇親王載灃為辛醜議和議成而出國賠禮,途經上海時,特意到南洋公學視察,校方組織學生三跪九叩請聖安,引起學生強烈不滿,蓄之已久的矛盾尖銳化。同年11月14日,郭振瀛因一件小事便以“不敬師長”為名促使校方開除學生伍正鈞、貝壽同和陳承修三人。為此學生十分氣憤,開會計議同總辦交涉,校方又以“聚眾開會,倡行革命”為名將五班五十餘名學生全部開除。16日,各班學生以“教習悍然以奴隸待學生,為種種之束縛,總辦複頑鈍,欲抑壓學生言論之自由”為由,相約全體退學。蔡元培亦憤而辭職,率包括邵力子、黃炎培在內的特班生一同退學。這時退學學生二百餘人陳書求助於中國教育會,蔡元培和教育會同仁為使其能夠繼續完成學業,立即創設了愛國學社。
26日,愛國學社在泥城橋福源裏開學。蔡元培任學社總理,吳稚暉任學監,章太炎、黃炎培、蔣觀雲、蔣維喬等擔任義務教員。蔡元培、蔣觀雲又在登賢裏創設愛國女學,愛國學社學生家中婦女相繼進入女學學習。愛國學社學生分尋常、高等兩級,學製均為兩年,後又增設蒙學班。尋常級設課有修身、國文、算學、史地、理化、體操;高等級設課有倫理、國文、算學、物理、化學、心理、論理、社會、國家、經濟、政治、法理、英文、體操,並進行軍事訓練。其中,社會、國家、經濟、政治、法理、倫理等課程均為上海其他學堂所沒設的。學務由學生聯合會自治(全部學生分為若幹聯,每聯約二三十人,聽學生自行加入某聯),“凡有興革,多由學聯開會議決。”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先後又有南京陸師、浙江大學黨杭州陸師風潮中退學學生章士釗、林懿均等四十餘人加入愛國學社。中國教育會與愛國學社同在一處辦公,學社學生全部加入了教育會。
愛國學社章程規定:“重精神教育,重軍事教育,而所受各科學皆為鍛煉精神、激發誌氣之助。”學社師生“高談革命,放言無忌”,編刊《學生世界》,“持論尤為激烈”。《蘇報》原為陳夢坡主持的較正派的小報,從南洋公學學潮起辟“學界風潮”欄,聲價大起,後請章士釗主筆,約定由蔡元培、吳稚暉、章太炎等七人輪流每日寫評論一篇刊發,遂成為教育會和愛國學社的機關報,鼓吹愛國運動和反清革命運動,“崇淪橫議,震撼一世”。《蘇報》館每月資助愛國學社銀一百元。學社學生重在開展宣傳活動,以“國民公會”名義,每星期總有一二個下午在張園安愷第(遊人休息飲茶的大樓廳)開會學說,暢言革命,到會的人十分踴躍;學社學生還在張園參加發動了上海“拒俄”、“拒法”愛國運動。學社為使學生成為文武雙全的愛國者,以便將來從事武裝起義,於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5月又組織了“軍國民教育會”,對學生進行德國式兵操訓練,生活軍事化。隨著學社學生的革命思想日益增強,對章太炎的《駁康有為書》、《逐滿歌》和鄒容的《革命軍》興趣日濃,視其為愛國救國的基本綱領。記述有孫中山起義的日文書《三十二年落花夢》,在學生中爭相傳看,孫先生的事跡成為大家課餘談論中心。愛國學社作為一個革命據點,其影響波及全國。新學界名人,如吳江柳亞子、金鬆岑,嘉興敖夢薑,廣西馬君武,四川鄒容等,都曾來學社暫居或長宿,從事革命活動。上海的革命聲勢引起清朝政府的恐懼,是年6月勾結上海租界當局,派巡捕先後闖入《蘇報》館和愛國學社,捕去章太炎等人,鄒容激於義憤自動投案,陳夢坡遠走日本,蔡元培逃避青島。至此,愛國學生被迫解散。
數學家李善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