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蘭(公元1811年~1882年),字正叔,號秋紉,浙江海寧人。從小喜愛數學,1852年到上海參加西方數學、天文學等科學著作的翻譯。以後又任曾國藩的幕僚,1868年後任北京同文館天文學算館總教習。他在數學方麵的成果集中在《則古昔齋算學》中,包括十三種數學著作。其中關於冪級數展開式方麵的有《方圓闡幽》、《弧矢啟秘》、《對數探源》。李善蘭創造了一種“尖錐術”,即用尖錐的麵積來表示Xn,用求諸錐之和的方式來解決各種數學問題。雖然在此時他還沒接觸微積分,但實際上已得出了有關定積分公式。在《垛積比類》中,李善蘭利用和“開方作法來源圖”相類似的數表,列出一係列的高級等差級數求和的公式。這就是國際數學界感興趣的“李善蘭恒等式”。他在數論方麵論證了著名的費爾瑪定理(見《考數根法》)。而且,沿用至今的不少數學名詞,如“代數”、“微積分”、“積分”等都是李善蘭所創造的。當時與李善蘭一起參加翻譯工作的偉烈亞力對李工作評價頗高。所以,就當時中國科學各學科遠遠落後於西方而言,數學還算是有些成績的。

化學家徐壽父子

徐壽(公元1818年、1884年),江蘇無錫人。1861年入曾國藩幕,(蹠7年人上海江南製造局,參加西方科技書籍的編譯工作,時間長達十七年之久。所編譯書籍為十三種,大多數是化學方麵的,《化學鑒原》是其中比較重要而彰殉較廣的一部,它概略地論述了一些基本理論和各種重要元素的性質,對西方近代化學知識在中國的傳播起了一定作用。在譯書中,徐壽首創以西文第一音節造字的原則(即取西文名字第一音節造新字命名),被後來中國化學界所接受,一直沿用至今。陳譯書外,徐壽還與人發起創辦了格致書院(公元1885半左右),並舉辦一些講座或科學討論會,向聽講者作示範的化學試驗,可視作中國化學知識普及教育的最初嚐試。徐壽不僅是當時國內的著名科學家,而且在國際上也頗有名氣。日本曾派柳原前光等人來向其學習。當時主持江南製造局譯書事宜的傅蘭雅,對其也非常佩服。

徐壽的兒子徐建寅也是一位科學家,譯過《化學分原》等多種科學著作。1901年在武漢試驗無煙火藥時,不幸身亡,為科學研究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建築師詹天佑與京張鐵路

詹天佑(公元1861年~1919年),原籍安徽、生於廣東南海,十二歲考取容閎所倡“留美幼童預備班”,赴美國留學。1878年入耶魯大學土木工程係學習鐵路工程專業,1881年回國。1888年到唐津鐵路工地工作,此後主持修建了灤河鐵路大橋,是為中國工程師主持修建的中國第一座近代鐵橋。1894年,詹天佑以其在鐵路工程中的傑出成就,被英國工程師學會選為會員。詹天佑最傑出的貢獻是主持並建成了聯結北京和張家口的京張鐵路,這是一條完全由中國人自己籌資,運用中國自己的工程技術力量,自行勘測、設計並利用中國自己的工匠施工建成的鐵路。在京張鐵路的工作中,充分體現了這位科學家的家國情懷,他曾對參加勘測的工程人員說:“全世界的眼睛都在望著我們,必須成功”,“不論成功或失敗,決不是我們自己的成功和失敗,而是我們的國家!”

在設計最艱難的關溝路段時,詹天佑經過仔細測量,使隧道長度比原來英國工程師金達設計的方案減少了二千米。為了減少線路的坡度和山洞長度,他在青龍橋東溝采取了“人”字形爬坡路線,並且用兩台大馬力機車調頭互相推車免的方法,解決了坡度大機車牽引力不足的問題。這些都是他在設計過程中的獨創性。在施工中,詹天佑還因地製宜,就地取材,用自造的水泥和當地的石料建成了一些石橋以代替鐵橋,使線路的成本大為降低。這是我國第一條由中國人自己設計的鐵路。

俞正燮與包世臣

俞正燮(公元1775年~1840年),字理初,安徽黟縣人。道光元年,中舉人。他精通經史,善於考據。他自幼聰慧,記憶力極強,二十歲時,到兗州拜竭孫星衍,後又尋求左氏後人。著有《丘明孫姓氏論》、《左山考》、《左墓考》,這些論著,多以考據為主。出版後,名聲大振。

道光十九年,為江蘇學政祁藻校寫三古,六朝文目,主講江寧惜陰書院。正燮善為文,張穆《癸巳存稿序》謂“讀其書如入五都之市,百貨俱陳,無不滿之量”。著有《癸巳存稿》十五卷、《癸巳類稿》十五卷以及《說文部緯校補》一卷、《海國紀聞》二卷、《四養齋詩》。

包世臣(公元1775年~1855年)為安徽涇縣人,字慎伯,因為涇縣古屬安縣,故人多稱“包安吳”,嘉慶時中舉人。

世臣嘉慶十三年(公元1808年)任江西新喻(今新餘)知縣,旋被劾,後卜居金陵。以經世之學名於時,好兵家言。工詩詞,擅書法,行草、隸書為世所珍。

世臣講求實學,注重實地調查與經世致用,對農政、河工、漕運、鹽政、貨幣、戰守等均有研究。曾為陶澍、裕謙、楊芳等幕僚。曾建議開海運以救漕運之弊;裁鹽官以改良鹽政;修西北水利以增產糧食,節省東南漕運。

世臣對政治腐敗,亦多所抨擊。對鴉片之害早有揭露。主張抵抗英軍入侵,反對投降。著有《小倦遊閣文集》,別編為《安吳四種》。

魏源與龔自珍

魏源(公元1794年~1857年)是晚清著名思想家、史學家,原名遠達,字默深,湖南邵陽隆回人。

魏源青年時隨父入京,得劉逢祿、龔自珍等人指教。二十九歲中舉人,助江蘇布政使賀長齡編《皇朝經世文編》。晚年信佛教,法名承貫。

嘉道之時,清朝已入衰世,魏源以天下為己任,講求經世之學,力圖以此謀求國富民強,從而成為晚清學術的開風氣者。他由習王守仁心學而改從今文經學,論學以“通經致用”為宗旨。對於充斥朝野的考據學風和理學的性理空談,皆加貶斥,提出了“變古愈盡,便民愈甚”的變法主張。

道光初年,魏源曾先後任江蘇布政使、巡撫幕僚,主持《皇朝經世文編》纂輯事宜,對海運、水利諸政多所建言。鴉片戰爭爆發,在兩江總督裕謙幕府,曾痛斥琦善,參與浙東抗英戰役。兵敗,感憤時事,撰成《聖武記》十四卷。

當時,魏源的友人林則徐寫成了《四洲誌》後,又委托魏源寫一部關於這方麵的書,於是,魏源據林所主持譯編的《四洲誌》,參以曆代史誌及兩人記錄,輯為《海國圖誌》五十卷,後續增至一百卷。《海國圖誌》率先介紹西方各國曆史地理狀況,主張學習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提出“師夷長技以製夷”,是中國近代向西方尋求救國真理的先行者之一。

道光二十五年,魏源得中進士。之後,任揚州興化知縣,高郵知州。1853年太平軍攻至揚州時,參加抵抗和鎮壓活動,以遲誤驛報免職。後居興化寺潛心佛典。鹹豐七年(公元1857年)三月,在杭州僧舍病故。

魏源有經學、史學、文學、佛學著作多種存世。1976年,中華書局集魏源詩文雜著合為《魏源集》刊行。

龔自珍(公元1792年~1841年)是晚清著名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一名鞏祚,號定,浙江仁和人。是一位對晚清曆史變化有著深刻影響的人。

龔自珍二十七歲為舉人。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官內閣中書,任國史館校對官。九年始為進士,官至禮部主事。為漢學家段玉裁外孫,自幼受漢學訓練,後漸涉金石、目錄,泛及詩文、地理、經史百家。但他在青年時就鄙薄漢學考據,而“究心經世之務”,從常州學派的劉逢祿學《公羊春秋》,探索經書的“微言大義”,成為嘉道間提倡“通經致用”的今文經學派的重要人物。

青年時代自珍所撰《明良論》、《乙丙之際著議》等文,對封建專製的積弊,進行揭露和抨擊。中年以後雖然誌不得伸,轉而學佛,但是“經世致用之誌”並未消沉。支持林則徐禁煙,主張加強戰備,移民西北,鞏固邊陲。

在社會觀上看到封建社會已進入“吸飲暮氣,與夢為鄰”的“衰世”(《明良論》),指出種種弊端,提倡“更法”“改圖”,主張按宗授田,恢複三代古製,“不拘一格降人才”

在哲學上,認為“自古及今,法無不改,勢無不積,事例無不變遷,風氣無不移易”(《上大學士書》),強調萬事萬物處在變化之中,闡發佛教中天台宗的觀點,主張“性無善無不善”說,批判孟子“性善”說和荀子“性惡”說,認為人如“各因其性情之近”而“自尊其心”,就能成為政治改革的動力。在自然觀上以“我”(即心力)為世界根源。認為“我氣造天地”(《壬癸之際胎觀》)。

在史學上,發出“尊史”的呼籲,並潛心於西北曆史、地理的探討。晚年思想深受佛教天台宗影響。

散文奧博縱橫,詩尤瑰麗奇肆。如《尊隱》、《明良論》、《乙丙之際著議》等文和《己亥雜詩·九州生氣恃風雷》等詩篇,皆為其代表作。

著作有《定文集》等,今人輯有《龔自珍全集》。

龔自珍也是對晚清政治發展有著深刻影響的人物,他對當時的社會沉悶局麵深感憂慮,提出了積極的改革措施,但卻不為統治者所理解,龔自珍大才難得施展。抒發自己的抱負隻能付之於文章。他曾寫了《病梅館記》,是傳世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