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討袁護國運動
袁世凱賣國稱帝的醜行,激起“普天同憤”,各地迅速掀起反對袁世凱稱帝、恢複民國的浪潮。在全國反帝製的護國運動中,最堅決的是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
1914年5月至1916年5月,孫中山為揭露袁世凱複辟帝製罪行,號召武裝討袁,三次發表《討袁檄文》和《討袁宣言》。第一次討袁檄文於1914年5月發表於革命黨人在上海創辦的《生活日報》,題為《孫文檄文》(亦稱《討袁宣言》)此即第一次討袁宣言。此次討袁檄文發表於袁世凱鎮壓二次革命之後,正當袁氏瘋狂破壞資產階級民主共和製、解散國會、廢棄《臨時約法》、大倡尊孔複古逆流、大搞封建專製獨裁、猖獗不可一世之時。當時雖有少數革命黨人對袁世凱稱帝野心有所察覺,但多數人尚在袁氏製造的撲朔迷離的政治氛圍中認不清廬山真麵目,而孫中山的檄文卻一針見血地抨擊袁世凱“背棄前盟,暴行帝製”的種種罪行,指出袁之“暴戾更甚於清”:其解散地方自治會,使人民不得安;解散國會,使國家“無正論”;濫用公款、謀殺人才,又陷國家於危險之地;假借革命黨罪名而濫殺無辜,則使無數“良儒”受冤獄之苦。認為“有此四者,國無不亡!”孫中山憤怒表示“誓死戮此民賊,以拯吾民”,並號召一切“愛國之豪俊共圖之”。1914年7月8日,孫中山在日本成立中華革命黨,首舉討袁義旗,準備發動“第三次革命”。為達此目的,決定建立中華革命黨自己的軍隊——中華革命軍,孫中山以中華革命黨總理任中華革命軍大元帥。1914年秋,孫中山主持製訂了一部完備的軍事著作——《革命方略》,確定以“推翻專製政治,建設完全民國,啟發人民生業,鞏固國家主權”為中華革命軍的最終目標。此即第二篇討袁檄文。在第三篇討袁檄文中,孫中山對滇、黔獨立討袁給予讚揚;對獨立各省要求恢複約法和國會的主張給以肯定和支持;同時明確指出:“袁氏推翻民國,以一姓之尊而奴視五族,此所以認為公敵,義不返兵”,號召全國人民起來把反袁鬥爭進行到底。孫中山發表三次討袁檄文的同時,各地的討袁運動也進入高潮。1915年8月,梁啟超在《大中華》雜誌上發表《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萬言書,對袁世凱進行揭露和諷刺,在輿論界引起很大震動。這時,辛亥革命時期的雲南都督蔡鍔,聯絡了反袁勢力,組成了“護國軍”,宣布討袁。1915年12月25日,雲南宣布獨立,並組織了護國軍政府。1916年1月“護國軍”分三路,向四川、貴州、廣西進發。到5月,貴州、廣西、浙江、陝西、四川、湖南等省相繼獨立。江蘇、安徽、江西、福建、奉天、甘肅等省也紛紛起來反對袁世凱。全國各地及海外華僑也紛紛發宣言通電,迅速形成一個聲勢浩大的討袁運動。
討袁戰爭
又稱“二次革命”、“癸醜之役”。1913年,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領導的反對袁世凱專製統治,維護民主共和製度,在江西、江蘇、上海等地進行的革命戰爭。
袁世凱出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後,建立了北洋軍閥政權,破壞民主共和,推行武力統一政策,籌劃消滅南方各省革命勢力,為建立專製獨裁統治,複辟帝製排除障礙。1913年春孫中山去日本訪問,國民黨推選宋教仁為代理理事長。宋主張“議會政治”和“政黨內閣”,企圖以責任內閣製度來削弱袁世凱的權力。當時,國民黨在議會選舉中獲得勝利,成為國會內第一大黨。宋立即在南方各省奔走呼號,抨擊時政,躊躇滿誌地啟程去京組織責任內閣。袁世凱授意內閣總理趙秉鈞派遣特務武士英,於3月20日在上海火車站槍殺了宋教仁。4月,袁世凱不顧全國人民的強烈反對,不惜出賣國家權益,以鹽稅和海關稅收做抵押,悍然向美、法、德、日、俄五國銀行團借款2500萬英鎊,以擴充軍備。5月1日以陸軍總長段祺瑞取代趙秉鈞任代國務總理,組成戰時內閣。3日,袁世凱公然發布“除暴安良”令,矛頭直指孫中山、黃興等革命派領袖。6日秘密召開軍事會議,製定作戰總方針,決定以贛、蘇為用兵重點,控製京漢鐵路(北京—漢口)、津浦鐵路(天津—浦口)兩幹線;以湖北為攻贛通道;派北洋軍主力部隊進攻江西、江蘇;以廣西陸榮廷、龍濟光及滇、黔軍隊從側背牽製南方革命軍隊;以海軍策應陸軍作戰。此時,袁軍第六師已部署在湖北興國(今陽新)、蘄春、田家鎮一帶,前鋒抵達武穴,與贛軍隔江對峙。6月,以不服從中央為借口,將通電反對大借款的國民黨人江西李烈鈞、廣東胡漢民、安徽柏文蔚三都督下令免職。7月初,袁軍第六師師長李純率部由鄂入贛、占據九江外圍諸要點,對九江城形成包圍態勢,宋案發生後,孫中山於3月25日回到上海,當晚召開黨內領導人會議,討論解決宋案問題。孫中山主張以武力解決,立即興師討袁,黃興等對武力討袁缺少信心,主張以法律程序推倒袁世凱,在重大策略問題上意見分歧,爭執不下,遲疑不決。4~6月,孫中山又曾三次召集軍事會議,繼續研究討袁事宜,並敦促南方各省獨立,但均無結果。直到7月在袁世凱陸續派兵南下,危及革命黨人生存之際,李烈鈞接受孫中山指令,12日在江西湖口率先宣告江西獨立,組成討袁軍。15日黃興入南京,迫使江蘇都督程德全16日通電獨立,興師討袁。接著,皖、粵、閩、湘、川等省及上海等地相繼宣布獨立,加入討袁行列。
袁軍以第一軍軍長段芝貴指揮第六師全部、第二師一個混成旅共約15萬人,進攻江西;第二軍軍長馮國璋率禁衛軍一個旅、直隸第一混成旅、第四、第五、第二十師各一部及武衛軍(張勳部)共25萬人,沿津浦鐵路南下,進逼蘇、皖,攻取南京;海軍中將鄭汝成率“應瑞”、“肇和”等艦並載運陸軍兩個團到滬,控製上海和蘇南地區;海軍次長湯薌銘率“飛鷹”等軍艦四艘沿長江赴江西策應第1軍進攻九江。江西討袁軍總司令李烈鈞以贛軍第一師第一旅旅長林虎為左翼軍司令,指揮第一、第二、第五團從德安方向進攻九江;以混成旅旅長方聲濤為右翼軍司令,率所部第九團及獨立營從姑塘進攻九江;以水巡總監何子奇為湖口守備司令,指揮第十團守備湖口。企圖扼守湖口,奪取九江,伺機跨江北征。江蘇討袁軍總司令黃興以第三師扼守徐州,並派第八師混成旅由南京開赴徐州加強防務,控製津浦鐵路,阻止馮國璋部南下;以第一、第二師布防於淮、揚州一帶,阻止張勳部進攻。
江西作戰
7月11日袁軍第六師第二十三團越過沙河一線,不斷向贛軍開炮挑釁。次日拂曉,討袁軍林虎左翼軍由德安向九江沙河鎮反擊,首戰告捷,斃傷袁軍第二十三團300餘人,占領沙河鎮、銅鼓嶺、駱駝山等地,迫敵退守瓜子嶺。袁軍第六師師長李純驚慌失措,急電袁世凱迅速派兵增援,以救危局。當時,林虎左翼軍未乘勝追擊,又因方聲濤右翼軍行動遲緩,當林部與袁軍苦戰時,方部尚未進入攻擊陣地;駐九江城內的討袁軍亦按兵不動,喪失了集中優勢兵力殲滅袁軍第六師的良好機會。13日兩軍複激戰竟日,不分勝負。14日拂曉,李純集中三個團向沙河鎮苗家灣一線發起進攻,林虎部頑強抵抗,戰到下午不支,向藍橋方向撤退。15日,黎元洪令袁軍第二師迅速由鄂開赴九江,攻擊湖口,配合第六師進攻德安。16日,討袁軍右翼軍向金雞坡炮台發起進攻,在八裏坡一線激戰,袁軍竭力抵抗,勢幾不支。李純急調兩個營抄襲方部左側,戰至傍晚,方部失利,被迫退卻。方部退卻途中,第九團團長被叛徒槍殺,第一、第三營及炮隊、機關槍隊投敵。右翼軍遭此挫折,喪失了進攻能力。李烈鈞見左、右兩翼軍失利,遂將司令部由湖口移往吳城,部署節節抵抗,以待湘、粵援軍。由於湘、粵援軍遲遲不發,江西戰場力量對比發生逆轉。17日,袁軍第二師開赴九江。23日袁軍分三路向湖口一線展開攻擊,海軍次長湯薌銘率“飛鷹”等艦支援。25日袁軍攻陷湖口,次日占領姑塘。此時討袁軍左翼仍扼守瑞昌、藍橋一線,右翼軍退守南康(今星子)、吳城。7月30日,袁軍分三路從九江、湖口、姑塘向瑞昌、南康、德安攻擊討袁軍,8月1日占瑞昌、南康。李純率部正麵攻擊討袁軍左翼軍,林虎率部邊戰邊撤,在黃老門作戰中,利用有利地形,予袁軍以重大殺傷,但終因寡不敵眾,放棄黃老門經德安、建昌(今永修)、奉新向贛湘邊境轉移。袁軍8月8日陷吳城,10日占建昌。李烈鈞率方聲濤餘部棄吳城後退往南昌,將所剩兩個營及南昌城守軍兩個營布置在城北樂化、樵舍,組織防禦。16日李純令第十一旅及第二十二團分兩路向南昌進攻,討袁軍已無力反擊,遂撤離南昌城,18日南昌陷落。李烈鈞、林虎率餘部退往湖南、方聲濤率餘部退上饒。江西討袁宣告失敗。
徐州地區作戰
7月15日,江蘇討袁軍第三師占領利國驛。16日向韓莊袁軍第五師方玉普旅發動進攻,企圖一舉占領韓莊。方部堅守待援。次日,討袁軍繼續猛攻,亦未得手。張勳派武衛前軍統領張文生率部馳援,向第三師猛烈反擊,討袁軍不支,撤至柳泉。黃興急令第八師混成旅等部增援,會合第三師反攻製勝,19日又將袁軍擊退至韓莊一線。後因混成旅回守六合,前線力量削弱,加上第三師騎兵團團長張宗昌率部投袁,並向撤退途中的討袁軍攻擊。第三師腹背受敵,無力抵抗,遂放棄徐州,向蚌埠退卻。24日袁軍未遇抵抗,占領徐州,至月底占領淮陰、揚州,直逼鎮江。黃興獲悉徐州失守,湖口兵敗,28日夜乘日輪離寧赴滬,因無法上岸,遂前往日本。程德全立即宣布江蘇取消獨立。黃興出走後,討袁軍主要將領亦相繼離去,南京陷入“三軍無主”的局麵。8月初馮國璋部攻占蚌埠、臨淮關、滁縣等地。
南京保衛戰
8月8日,國民黨人何海鳴潛入南京,宣布江蘇第二次獨立,自任討袁軍總司令,推第八師師長陳之驥為江蘇都督。當晚陳拘何於第八師司令部,再次取消獨立。11月何被第一師官兵解救出,第三次宣布江蘇獨立。何組織第一、第八師等餘部分守富貴山、雨花台高地及獅子山、天堡城諸炮台和城門,決心固守南京。14日,張勳部與徐寶珍師突襲紫金山,守軍叛變,袁軍不戰而克。討袁軍第八師等部發起反擊,奪回天堡城,轟擊紫金山。16日後,兩軍反複爭奪天堡城,戰鬥異常激烈,雙方傷亡慘重。天堡城五易其手,至21日終被袁軍占領,南京失去屏障。27日,張勳、馮國璋部向太平門、朝陽門(今中山門)、神策門、雨花台進攻,劉冠雄以艦炮配合馮部進攻獅子山。討袁軍固守陣地,大量殺傷袁軍,袁軍進攻受阻。29日,袁軍完成了對南京城的全麵包圍。31日發起總攻。9月1日,張勳部用地雷轟開太平門、朝陽門之間的城垣,蜂擁而入,相繼攻占神策門、通濟門。討袁軍被迫撤出城外。下關、獅子山炮台亦相繼失守。南京守軍與袁軍在眾寡懸殊、孤立無援的條件下,進行了二十多天的頑強奮戰,最後終於失陷。南京保衛戰是整個討袁戰爭中最為悲壯的一幕,守城官兵英勇無畏,誓死抗敵的戰鬥精神,為討袁戰爭譜下了最光榮的一頁。袁軍入城後大掠三日,肆意搶劫,奸淫擄掠,無所不為。馮國璋部縱火焚燒了下關,烈火數日不熄。南京人民遭到慘重蹂躪。
上海及其他省市的作戰
7月18日上海宣布獨立,陳其美任討袁軍總司令。23日指揮第六十一、第三十七團及鬆軍等部向上海軍事重地——江南製造局進攻。袁軍在海軍巨炮支援下,擊退討袁軍。當晚,討袁軍再攻,仍未奏效。以後數日連攻不克,傷亡慘重。30日,討袁軍一部退往閘北被租界英軍繳械;一部退往吳淞、寶山一帶。8月2日,孫中山見寧、滬戰事失利離滬赴粵,後在福州改道台灣,流亡日本。8月13日袁海軍占吳淞,討袁軍退往嘉定,隨即解體。陳其美逃往日本。
7月17日,安徽宣布獨立,柏文蔚任討袁軍總司令,第一師師長胡萬泰代理都督。8月初袁軍倪嗣衝部攻占鳳台、壽州、正陽等地。7日,胡萬泰倒戈,宣布取消獨立,率部攻打都督府,繼攻蕪湖,柏文蔚率部堅持戰鬥數日,後出走南京。安徽討袁作戰遂告失敗。廣東方麵。7月18日,廣東都督陳炯明宣布獨立,通電討袁,陳任都督兼討袁軍總司令。22日,袁世凱密令廣西都督陸榮廷和巡防營統領龍濟光入粵討陳。龍部即由梧川東下,直趨廣州。8月4日,廣東討袁軍炮兵團、輜重營等部倒戈擁袁,炮轟都督府,陳炯明逃往香港。第一、第二師師長及第五旅旅長等當即宣布取消獨立,廣東討袁也遭失敗。
7月25日,湖南都督譚延闓在湖南革命派反袁情緒高漲的形勢壓力下,被迫宣布獨立,響應討袁,後見贛、皖、蘇三省討袁接連失利,遂於8月13日宣布取消獨立。
7月19日,第十四師師長許崇智迫使都督孫道仁宣布獨立,孫仍任都督,許任討袁軍總司令。許曾準備派兵援贛,但軍隊不願出省作戰,難以調動,加之贛、滬等地討袁軍屢遭挫敗,許崇智離省逃往香港。8月13日孫道仁宣布取消脫離袁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