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祺瑞“再造共和”與“毀法”

段祺瑞在日本帝國主義支持下,借“保護共和”之名,趕走張勳,取消複辟。此後,段祺瑞以“再造民國”的“功臣”自居,重新控製了北洋軍閥政府的實權。段祺瑞繼承袁世凱的衣缽,建立起封建專製獨裁的政權,實行對外賣國,對內專製的政策。

對外,段祺瑞政府繼續實行親日外交。1917年8月,段祺瑞政府正式對德、奧宣戰。1917—1918年間,段祺瑞不惜出賣東北、內蒙和山東等地的鐵路,礦山、森林開采權、經營權,大量向日本借款,總額在3億日元以上。其中僅由段政府的日本顧問西原龜三經辦的8次借款,即所謂“西原借款”即達145億日元,數額遠遠超過整個袁世凱統治時期向日本借款的總額。1918年,段祺瑞又與日本訂立陸、海軍的兩個所謂“共同防敵”的軍事協定,使日本帝國主義得以進一步控製中國東北和內蒙的廣大地區,掠奪中國的資源,控製中國的軍事。當日本提出霸占山東各項權利的要求時,段政府的代表竟表示:“欣然同意”。段祺瑞的賣國行徑,加劇了中華民族和帝國主義特別是與日本帝國主義的矛盾,加劇了人民大眾和封建主義尤其是親日派封建軍閥的矛盾。

對內,段祺瑞拒絕恢複被張勳解散的國會,下令毀棄《臨時約法》,準備另行組織由各省督軍指派的“臨時參議院”,作為推行獨裁統治的工具。同時,大力搜刮民財,並高唱“武力統一”,企圖以內戰方式重建袁世凱式的獨裁統治。

孫中山“護法”運動的失敗

在段祺瑞繼承袁世凱衣缽大肆賣國,實行反動統治時,孫中山於1917年7月發起了護法運動,提出了打倒假共和,建設真共和的主張,號召恢複《臨時約法》和國會。8月,在廣州召開非常國會。9月,成立護法軍政府,孫中山任大元帥,唐繼堯、陸榮廷為元帥,宣布段祺瑞為民國叛逆,出兵北伐,開始了護法戰爭。軍政府的成立,標誌著護法運動的正式開始,也標誌著南北分立對峙局麵的形成。護法戰爭開始後不到三個月,北京政府內部發生了分裂。對於南方護法軍政府,段祺瑞主張武力討伐,調直係軍隊打前鋒。

1917年10月,直係軍隊進入湖南,南方軍隊也開入湖南與之對抗。直係軍閥為了保存實力,排斥段祺瑞,與西南軍閥勾結,主張停戰息兵,和平解決。11月,段祺瑞被迫辭職。與此同時,南方護法軍政府內部也發生了重大分裂。滇、桂軍閥讚成孫中山的護法,本意在利用孫中山“護法”的旗號,對抗北洋軍閥以圖自保。直係主和之議一起,便圖謀排擠孫中山,分裂護法軍政府。

1918年5月,孫中山憤而辭職,離開了廣州去上海。他在辭職通電中憤懣地指出:“吾國之大患,莫大於武人之爭雄,南與北如一丘之貉。”5月21日,孫中山乘大阪商輪蘇州丸號離開了廣州,經日本前往上海。護法戰爭宣告失敗。中國資產階級革命已陷入絕境。

南北對峙和南北議和

段祺瑞辭去國務總理職務後,又被任命為參戰督辦。他以此名義繼續向日本借款,擴充其參戰軍,並組織了以徐樹錚、王揖唐為首的“安福俱樂部”,操縱新國會,進行“合法倒馮”。1918年3月,段祺瑞勾結奉係軍閥入關聲援,皖係各省督軍也要求段祺瑞複職。馮國璋被迫再次任命其為國務總理。直係軍閥曹錕、吳佩孚在湖南取得勝利,段祺瑞卻任命皖係軍閥張敬堯為湖南督軍,曹、吳對此極端不滿。8月吳佩孚等通電主和,與西南軍閥聯合,共同對抗皖係。9月,安福國會選舉徐世昌為大總統,錢能訓為國務總理,把以馮國璋為首的直係勢力排擠出中央政府。安福國會是段祺瑞的禦用工具,他通過這個工具控製著內閣,利用參戰督辦的名義實行專製獨裁統治。1919年12月,馮國璋死後,曹錕、吳佩孚成為直係的首領,與南方軍閥建立了更加密切的聯係,並進一步取得英、美的支持,直皖矛盾更加尖銳。1918年10月,第一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全國人民和各界人士都要求消除戰爭,南北議和。西方帝國主義為了反對日本支持段祺瑞,推行武力統一,以便獨霸中國,讚成中國南北議和。10、11月間,美國先後向北京政府和護法軍政府提出“勸告”。日本在英、美的壓力下被迫同意美國提出的南北議和主張。1919年2月,南北雙方在上海舉行和平會議。由於英、美和日本爭奪激烈,各派軍閥矛盾重重,至5月談判宣告破裂。此後,更大規模的軍閥混戰連年不斷。

護法戰爭

又稱“南北戰爭”。1917年8月至1918年5月,孫中山為雄護與恢複標誌共和國體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和國會,發動和領導的反對北洋軍閥的戰爭。

1917年7月1日,張勳擁清廢帝溥儀複辟。6日,孫中山偕廖仲愷、朱執信等人由上海乘“海琛”號軍艦啟程赴粵,計劃以廣東為基地,組織武力討伐張勳。孫中山等尚未抵粵,張勳辮子軍已被原國務總理、皖係軍閥段祺瑞組織的討逆軍擊敗,複辟被粉碎。段複任國務總理,重掌北洋政府大權後,通電各省拒絕恢複約法和國會,並派北洋軍第8、第20師隨皖係前陸軍部次長、新任湖南督軍傅良佐入湘,鎮壓南方革命。17日,孫中山等抵達廣州後,電邀國會議員赴粵,並致電和派人聯絡西南軍閥陸榮廷、唐繼堯等人,共圖推翻以段為首的北洋政府。桂、滇軍閥亦企圖借護法旗幟,獵取湖南、四川等地盤,以便對抗段的武力統一政策。8、9月間,在廣州召開的國會非常會議,選舉孫中山為海陸軍大元帥,陸榮廷、唐繼堯為元帥,建立中華民國政府,興師討伐段祺瑞。計劃以滇、黔、桂、粵等省陸軍和海軍一部,共約15萬人,分從湘、川和閩浙三路會攻北京。中路由廣西督軍譚浩明為兩廣護國聯軍總司令,率部出湘入鄂;左路由雲南督軍唐繼堯任滇黔靖國聯軍總司令,指揮所部攻川,得手後與中路會攻武漢;右路由海軍總長程璧光等指揮粵軍和駐粵滇、桂軍及海軍,先取閩浙,再圖滬、寧,後由海路北上,與中路、左路並進。段祺瑞調集北洋軍和湘、粵、閩等省軍隊近20萬人,企圖以主要兵力入湘,製服兩廣,以一部兵力奪取四川,製服滇、黔、進而消滅南方革命勢力,實現武力統一全國的計劃。

第一次湘戰

9月18日,被傅良佐免職的革命黨人湖南零陵鎮守使劉建藩、湘軍第一師第二旅旅長林修梅,聯銜宣布湘南自主,參加護法。接著,湖南第一、第二區守備司令吳劍學、周偉等相繼宣布獨立。傅良佐奉段之命,令湘軍第一師代理師長李佑文率第一旅開赴衡山,鎮壓劉、林護法軍。下旬,該旅第一團在衡山七裏灘等地與林部交戰,第三營官兵反對“以湘治湘”,宣布起義,加入護法軍。該團和第二團大部官兵隨即響應護法,李逃回長沙。傅急令第八師師長王汝賢為湘南司令,指揮第八師王汝勤旅、第二十師張紀旅進攻衡山;湘軍第二師朱澤黃旅往永豐(今雙峰)策應王部作戰。10月6日,王汝勤不待張紀旅到達,針對護法軍防守正麵較寬,兵力分散等弱點,采用多路小群率製,集中兵力逐點攻擊等手段,向衡山以北地區發起攻擊,一舉占領白石鋪、護湘關等要點,續向衡山外圍進攻。11日護法軍不支,退守衡山與衡陽間的賀家山一帶。14日,由湘譚經株洲沿湘江東岸進攻衡山的張紀旅進抵衡山。15日,王、張兩部聯合向賀家山發起進攻。湘南護法軍總司令程潛(旋任湘軍總司令)等人,汲取衡山防禦戰中兵力過散的教訓,指揮護法部隊集中火力封鎖山下的開闊地帶,北軍死傷甚眾,多次攻擊受挫,便改攻為守,與護法軍形成對峙。

為打破南北兩軍在賀家山地區的僵持局麵,加之兩廣護國軍陸續入湘,10月21日,程潛與桂軍陸裕光等將領商定,以一部兵力就地牽製北軍,主力向西轉移,進行寶(慶)永(豐)作戰。到11月11日,護法聯軍攻克寶慶、永豐等地。14日,直係王汝賢等不願繼續為皖係作戰,發出南北議和通電,旋即率部北撤。護法聯軍乘勝追擊,20日占領長沙,北軍向嶽陽逃竄。28日,譚浩明在陸榮廷授意下,擅自發出與北軍議和的通電,屯兵不前,與程潛等人發生矛盾,因此遲至1918年1月23日,才開始進攻嶽陽,27日占領該地,俘敵千餘人。

四川靖國之役

早在1917年4月,川軍第二師師長劉存厚,因對滇軍將領、四川督軍羅佩金裁編川軍不滿,聯絡其他川軍發動“劉羅之戰”。後經調停,滇軍由成都撤至川南。7月1日,張勳複辟,溥儀委任劉存厚為四川巡撫。中旬,唐繼堯即以護法討逆名義,將滇軍改稱靖國軍,編成第一~第六軍,(後又增編第七、第八軍)自任總司令,通電討伐劉存厚,發動靖國之役,旋令羅佩金指揮駐川滇軍向成都進攻。滇軍在青(神)眉(山)一帶同川軍激戰數日,傷亡甚眾,退回川南。8月初,北洋政府派長江上遊總司令吳光新為四川查辦使,率二個旅入川支援劉存厚,不久又令陝南鎮守使管金聚率1混成旅往援川軍,企圖將滇黔軍逐出四川。11月上旬,依附北洋集團的川軍第二師和第一第三十一師各一部,向川南靖國滇軍發動全麵反攻,下旬占領瀘州、敘州(今宜賓)等要地,滇軍節節向南敗退,情況十分危急。

唐繼堯為扭轉敗局,決心以大部兵力堅守川南,牽製川軍主力向川東移動,以第四軍李友勳旅、第1軍何海清旅,分出合江、永川,秘密進入江津,協同在綦江地區的黔軍和四川靖國軍,向防守比較薄弱的重慶方向進攻,切斷北洋軍援川的重要通道,孤立川南川軍,得手後,再由東向西,與川南靖國軍夾擊川軍主力,進而奪取成都。11月12日,黔川靖國軍由綦江分兩路向重慶方向發起攻擊,一度受挫,後在滇軍協同下,奪取重慶外圍部分據點。30日,黔、川軍由重慶東南,滇軍從西南夾擊重慶。戰到12月3日,又攻克銅罐驛、白市驛等要點,進迫浮圖關。吳光新等見大勢已去,棄城逃走。4日,滇黔川靖國聯軍進占重慶。嗣後,聯軍分三路向成都方向開進,協同川南滇軍主力進擊成都和反攻瀘(州)納(溪)地區。戰至1918年1月底,聯軍收複納溪、瀘州、永川、榮昌、遂寧等地後,川軍主力被壓縮在嘉定(今樂山)、簡陽、成都之間的狹小地帶。川軍大部倒戈。劉存厚率殘部退往川北。2月20日,聯軍進占成都。靖國之役至此告一段落。

閩、粵地區作戰

1917年9月,北洋政府在派兵入湘的同時,就指使福建督軍李厚基和龍濟光等人,率部對廣東發動進攻,策應湘省作戰,不久,又策動廣東潮梅鎮守使莫擎宇,脫離廣東省政府,並派兵攻打惠州。10月23日,莫擎宇宣告獨立,反對護法。軍政府潮梅軍和平潮軍旋即進剿莫擎宇部。至12月中旬,攻克汕頭、五華等地,莫率殘部退往閩境。李厚基派汀漳鎮守使臧致平率部支援莫擎宇。軍政府令授閩粵軍總司令陳炯明率二十營粵軍入閩作戰。1918年1月下旬,陳率部由廣州啟程,2月中旬進抵潮汕地區後,忙於招兵索餉,擴充勢力,並不熱心攻閩。經孫中山幾次催促,5月上旬才指揮所部向閩軍進攻。戰至8月底,連克武平、上杭、漳州等地,李部戰敗,李逃回福州。

在護國戰爭中,被護國軍戰敗的前廣東將軍龍濟光逃往瓊州(今海南省)後,大肆擴充軍隊,圖卷土重來。護法戰爭爆發後,北洋政府任命龍為兩廣巡閱使,並令其出兵攻粵。1917年11月龍率兩萬餘人由瓊出動,12月在陽江等地登陸後,即向廣州方向推進,並連占數縣。廣東督軍莫榮新即令欽廉鎮守使沈鴻英、高雷鎮守使林虎,分任討龍軍第一、第二軍司令,各率所部在化州、恩平等地阻擊龍軍。嗣後又編組第三、第四軍和討龍靖國軍,加上原有二個軍,共約兩萬餘人對龍軍作戰。雙方在陽江及其西南地區激戰兩月,形成拉鋸戰。1918年3月7日,護法軍政府參謀長李烈鈞出任討龍軍總指揮後,決心改變分兵防守的不利態勢,集中主力於開平至陽春之線,圍殲龍軍李嘉品部主力,收複陽江,再進擊廉江、化州之敵。16日,在恩平附近待機的第三軍,首先向龍軍發起反擊,一舉收複恩平。李烈鈞即令第三軍從正麵牽製敵人,以討龍靖國軍李根源部為主攻,在海軍艦艇支援下,插入陽江北部,從側翼攻擊龍軍。第二、第四軍亦迅速向陽江推進,協同李部圍殲陽江地區之敵。李嘉品見數麵包圍,25日放棄陽江,退守電白。討龍軍乘勝追擊,4月12日占領電白。李烈鈞即以一部兵力協同第一軍向廉江、化州發起攻擊,另以一部兵力南渡瓊州海峽,襲擊在瓊的龍軍。龍部軍心動搖,加之糧彈不濟,節節敗退。討龍軍戰至28日,收複化州、廉江、遂溪。龍濟光棄軍逃走,所部大部繳械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