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第二次湘戰
湘粵桂護法聯軍攻占嶽陽後,按照孫中山計劃,應在湖北靖國軍石星川、黎天才等部協同下,加上滇黔川靖國軍以一部兵力配合,乘勝攻取武漢,繼續向北推進。但由於滇、桂軍閥各懷私利,尤其是桂係軍閥滿足於占領湖南,擁兵不前,與北洋集團媾和,還對軍政府進行分裂破壞活動,嚴重削弱了護法部隊戰鬥力,給北洋政府繼續調兵遣將,發動第二次攻湘之戰以可乘之機。1918年1月上旬,北洋政府為解決再次攻湘的後顧之憂,令第三師代師長吳佩孚、第十一師師長李奎元等部,向荊(州)襄(陽)地區的石星川、黎天才部發動進攻。湖北靖國軍孤立無援,相繼戰敗。月底,代總統、直係首領馮國璋在段祺瑞等皖係勢力威逼下,令援湘軍第一、第二路司令曹錕和張懷芝,各率所部再度攻湘。2月28日,第一路吳佩孚部向嶽陽發起反攻。吳親率一部兵力向護法軍防守比較薄弱的新店、灘頭等要點進行突擊。防守該要點的湘軍第一師一部,在吳軍猛烈火力攻擊下,被迫後撤,吳軍乘勝跟進,3月2日攻占萬峰山,突破聯軍第一道防線。接著,吳指揮所部繼續向南推進,至3月15日突破聯軍第二、第三道防線。17日,吳部會攻嶽陽,當晚守城部隊退守新牆。18日,吳部進占嶽陽城,聯軍向長沙方向撤退。吳部繼續追擊。25日,聯軍總司令譚浩明見嶽陽已失,恐懼已極,率桂軍撤離長沙。湘軍亦退守衡山地區。26日,吳部進占長沙。北軍第1路張敬堯部亦於3月11日向平江護法軍進攻。防守該地區的湘軍劉建藩等部,依托有利地形,頑強抗擊北軍的進攻。雙方戰至22日,護法軍不敵,北軍占領平江。
4月初,北洋政府令第一路吳佩孚部出長沙經湘潭,向衡山方向進攻;張敬堯部經湘步、永豐攻寶慶。第二路軍施從濱師和兩個混成旅及安武軍等部,經醴陵攻取攸縣、茶陵。計劃旬日內占領全湘,後趨廣東。
護法聯軍棄守長沙後,桂軍退至祁陽一帶,僅有在衡山的湘軍和在安仁的粵軍,共約兩萬人。麵對三路南犯的北軍,程潛等決定依靠湘軍自身力量,聯合粵軍,以一部兵力率製湘南地區之敵,集中主力和粵軍,殲滅企圖進攻攸縣的施從濱師。4月21日,趙恒惕等率部對施從濱師進行包圍攻擊,施部損失過半,餘部逃向茶陵。護法軍乘勝向北推進,又戰敗北軍張宗昌旅及安武軍,27日誇回醴陵等地。30日前鋒逼近長沙。張懷芝逃回漢口。吳佩孚、張敬堯聞訊,各調一部兵力馳援第2路軍,至5月初,連陷安仁、攸縣等地。護法聯軍分向湘桂邊境潰退。
5月初,國會非常會議在西南軍閥操縱下,改組護法軍政府,將大元帥製改為總裁合議製,進一步排擠孫中山。孫中山憤而辭去大元帥職,戰爭結束。
五四運動的事件背景
民族工業的進一步發展和工人階級的成長壯大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最早出現於19世紀70年代初期,它一直受到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排擠和壓製,發展速度比較緩慢。辛亥革命後,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得到了迅速發展,形成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黃金時代”。這種局麵出現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辛亥革命沉重地打擊了封建統治,激發了人民群眾的民主意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民族資產階級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南京臨時政府製定了一係列發展資本主義的法令政策,孫中山、黃興和其他一些著名革命黨人號召興辦實業並帶頭從事實業活動;袁世凱為了穩定其反動統治,也頒布了一些有利於資本主義發展的政策和法令;一些政府官員、軍閥也兼營工商業;同時,為反對日本等帝國主義國家加緊侵略中國而掀起的大規模的抵製日貨、提倡國貨運動,擴大了民族工商業的市場;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美列強“無暇東顧”,減少了對中國的商品傾銷和資本輸出,更為中國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條件。由於上述因素,使民族資本主義獲得了迅速發展。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使民族資產階級的隊伍有較大增長。1914年3月15日,中華全國商會聯合會成立。據統計,1918年全國商會會員達162萬餘人,華僑商會會員21萬餘人。由於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受到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嚴重阻撓,民族資產階級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矛盾進一步加深,民族資產階級革命性進一步增長。但是由於民族資產階級的經濟力量仍然很小,並且同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有著或多或少的聯係,這就決定了他不能領導中國反帝反封建革命取得勝利。伴隨著民族資產階級隊伍壯大的同時,學校的興建、派遣留學生也在不斷的增多,西方科學技術的傳入,中國已出現了有數十萬的受過新式教育的知識分子隊伍和青年學生隊伍,這是辛亥革命後迅速增長的新的社會力量。
隨著民族工業的發展和外資企業的增加,中國無產階級隊伍日益壯大。辛亥革命前,中國產業工人約60萬,辛亥革命後,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由於中國的民族工業和日、美投資企業迅速發展,中國工人階級也就迅速發展起來。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約有200萬人左右,再加上1000多萬城鄉手工業者和店員,已成為中國社會上一支舉足輕重的階級力量。
中國工人階級是個新興的階級,它同世界上其他國家的工人階級一樣,不占有任何生產資料,與最先進的經濟形式相聯係,是新的生產力的代表者,富有組織性和紀律性。除此以外,由於中國工人階級產生的曆史條件和所處的社會環境的影響,中國工人階級還具有獨特的優點:
第一,中國工人階級身受帝國主義、封建勢力和資產階級的三重壓迫。
第二,中國工人階級集中於沿海沿江大城市的企業中,便於組織和團結,易於形成強大的戰鬥力。
第三,中國工人大部分出身於破產的農民,與廣大農民有著天然的聯係,易於結成親密的聯盟。
中國工人階級也存在本身難以避免的弱點。由於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社會沒有經曆過資本主義獨立發展的階段,因而產生於這個社會的中國工人階級年紀較輕,人數較少,文化水平較低。受小生產自然經濟的影響較深。
中國工人階級自誕生之日起,就不斷進行反抗剝削者和壓迫者的鬥爭。1895—1913年間,主要的罷工鬥爭爆發78次。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工人階級隊伍的壯大和思想覺悟的提高,工人罷工的次數增多,規模也不斷擴大。1912—1919年五四運動前,有記載的工人罷工就有138次,比辛亥革命前七年間的罷工次數增加1倍多。其中,1916年為17次,1917年為21次,1918年高達30次,而1919年5月前有19次之多。從罷工的性質看,中國工人階級還是以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的追隨者參加鬥爭,以經濟鬥爭為主,處於原始的自發狀態;但是已經開始組織“工團”,具有明顯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鬥爭性質。如1858年,2萬香港工人為反抗英法聯軍侵占廣州舉行大罷工;1915年各地工人掀起反對日本“二十一條”運動和抵製日貨運動;1916年天津工人舉行的反法國強占天津老西開地區的罷工鬥爭,都是政治鬥爭。這就不僅表明中國工人階級開始由自在階級向自為階級轉變,也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奠定了階級基礎。
新文化運動
民族資產階級隊伍的壯大,近代學校的大量興辦,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赴歐美留學熱潮的出現,使中國新式知識分子隊伍的人數迅速增加,到五四運動前夕,已有十幾萬人的知識分子隊伍和為數更多的青年學生隊伍。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曾是這個新式知識分子群體的傑出代表。他們在辛亥革命時期,在主要從事暴力革命的同時,也從事一些宣傳資產階級思想和文化的工作,同封建文化進行過一定的鬥爭。但總的說,這方麵的工作是很弱的。封建舊思想、舊文化的根基並沒有觸動。袁世凱竊國後,中國封建勢力與帝國主義相結合,掀起了尊孔複古的逆流。一時間,全國上下尊孔讀經,祭孔祀天,熄滅了辛亥革命燃起的希望之火,黑暗重新籠罩大地。在這股反動思潮麵前,資產階級比他們在政治上的表現更為軟弱,不少資產階級文化代表人物或者偃旗息鼓,或者苦悶彷徨,有的甚至與封建勢力同流合汙,成為複辟帝製的幫凶。
在上述背景下,一些先進的中國人開始對辛亥革命的失敗進行痛苦的反思。當時出現了以陳獨秀為代表的激進民主派知識分子。他們認為辛亥革命之所以流產,在於隻進行了政治革命,而未進行倫理革命。為了推進革命,建立真共和,1915年9月,以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誌》為標誌,發動了一場猛烈的反對封建文化的思想革命,即“五四”運動前的早期新文化運動。陳獨秀(1880—1942年)安徽懷寧人,早年留學日本,接觸西方資產階級思想文化,投身反清革命洪流。1913年參加“二次革命”,1916年被聘為北京大學文科學長,逐漸成為進步青年的思想領袖。此時,《青年雜誌》改名為《新青年》,並於1916年底遷到北京出版。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成為該雜誌的編輯或主要撰稿人。《新青年》發行量不斷增加,在思想界的影響越來越大,成為領導新文化運動的中心。
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和科學兩麵大旗,反對以儒家的舊倫理道德為中心內容的封建專製主義和蒙昧主義,提倡新思想和新道德,提倡白話文與文學革命,這些就是早期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新文化運動鼓吹的民主,指的是西方資產階級啟蒙時期所提倡的民主思想和民主製度,它包括人權平等、個性解放、獨立人格等內容;新文化運動提倡的科學,指的是西方資本主義上升時期所創造的自然科學法則,它包括反對封建迷信、反對偶像崇拜、宣傳進化論、唯物論、無神論等內容。陳獨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形象地把民主與科學比作一輛車子的兩隻輪子,號召青年以“科學與人權”為武器,去“戰勝惡社會”。新文化運動攻擊的重點,是維護封建專製製度的孔學。陳獨秀認為孔子是“曆代帝王專製之護符”,稱尊孔複古之輩是國民之敵,主張燒掉他們的書,殺掉他們的人;稍後投入新文化運動的魯迅,借“狂人”之口揭露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隨著思想革命的展開和深入,主張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的“文學革命”也提上了日程。胡適、陳獨秀等人在《新青年》上發表文章,提倡以通俗易懂的白話文來表達新思想,反對用雕琢晦澀的文言文來宣揚舊思想。魯迅發表《狂人日記》、《孔乙己》、《藥》等白話小說,樹立了新文學的光輝典範。
總之,這次新文化運動大力宣傳民主和科學,對啟發人們的理智、提高人們的民主主義覺悟,無疑起了巨大的作用。它比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對封建主義的衝擊更進了一大步,震動了辛亥革命失敗後死寂沉沉的中國思想界,標誌著中國先進分子學習西方已達到較高水平,是一次有重大影響的啟蒙運動。但是,由於資產階級的思想武器,是屬於舊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性質的文化運動。它不能與廣大工農民眾結合,局限於少數知識分子狹小圈子的缺點,不但限製了這次文化運動的實際效果;思想方法的主觀主義和片麵性,也使它產生了對中國民族文化遺產不加分析地一筆抹殺、對西方資產階級文化頂禮膜拜的錯誤傾向。這表明作為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的新文化運動也不可能徹底有力。而恰在這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俄國十月革命的爆發,使這場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文化運動曆時不到四年,就開始轉向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新民主主義的文化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