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1 / 3)

第十一章

江浙戰爭

1924年9月至10月,直係軍閥、江蘇督軍齊燮元和皖係軍閥殘餘、浙江督辦盧永祥,在淞滬地區進行的一場大規模戰爭。又稱“齊盧之戰”。

1920年7月,直皖戰爭結束後,英、美帝國主義支持下的直係軍閥一直把持著北京的中央政權。但是,日本帝國主義為了奪取在華的獨占地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又進一步挾持東北的奉係軍閥,同時又拉攏皖係的浙江軍閥盧永祥,以對抗在英美勢力控製下的直係江蘇軍閥齊燮元。於是,奉直兩係之間又開始發生了新的矛盾衝突。

1923年10月12日,浙江督辦盧永祥率先通電不承認曹錕賄選的總統地位,並停止與北京政府的公文往來。一時間反直係的政客和未參加賄選的議員麋集於杭州、上海,浙、滬一帶成了反直係的中心。這時,浙江的盧永祥和奉天的張作霖、廣東的孫中山形成為反直的三角同盟。

直係軍閥曹錕、吳佩孚為了擊破反直三角同盟,拔除列陣浙江的盧永祥,切斷反直三角的南北聯係,除了在北方以重兵嚴防奉軍入關外,在南方則派長江上遊警備總司令兼第二師師長孫傳芳為“援閩軍”總司令,率部進入福建,企圖與廣東軍閥陳炯明勾結起來,壓製孫中山率兵北上。同時,曹錕、吳佩孚還調動部隊從閩、贛、皖包圍浙江盧永祥部。江蘇督軍兼蘇皖贛巡閱使齊燮元早有打倒盧永祥,奪取淞滬之意,因此和直係軍閥一拍即合。而此時的盧永祥已看出齊燮元聯直的企圖,因此,也與奉係聯手結盟,與齊爭奪權勢。

1924年5月,北京政府為謀犯廣東,任命孫傳芳為閩粵邊防督辦,另以福建軍閥周蔭人代孫傳芳為福建督理。但是,廣東革命根據地此時統一不久,以孫中山為首的廣東大本營革命力量和群眾運動正在鞏固和發展之中,孫傳芳入粵企圖一時難以實現。而福建一省又難以容納孫、周二軍閥同時並存,所以孫傳芳開始謀求向浙江方向擴張勢力。此案經曹錕、吳佩孚同意後,孫傳芳聯合蘇督齊燮元、皖督馬聯甲、贛督蔡成勳、閩督周蔭人共訂圖浙計劃。此時,盧永祥則聯合其部屬淞滬鎮守使何豐林組織浙滬聯軍相對抗。江浙雙方積極備戰,借口則隨時可尋。8月24日,江蘇軍閥齊燮元以浙江軍閥盧永祥收納被直係軍閥周蔭人擊敗的福建皖係軍閥臧致平、楊化昭為借口,聯合安徽、江西、福建的直係軍閥逼迫盧永祥解散臧、楊部隊,並電請曹錕下令討伐“招納叛亡”的盧永祥。9月7日,北京政府發出“褫盧永祥、何豐林官勳,並免本兼各職,令齊燮元督部剿辦”的通令。盧永祥起兵反對,於是江浙戰爭全麵爆發。

江浙戰爭爆發前,江、浙雙方的軍事部署是:一、江蘇軍閥方麵:孫傳芳在建甌組織了閩浙聯軍總司令部,派盧香亭為攻浙前敵總指揮,聯合安徽、福建、江西各省與直係有關的軍隊,共八萬餘人兵分四路攻守。第一路攻上海,由宮邦鐸任指揮;第二路駐守宜興,由陳調元任指揮;第三路攻廣德,由王普任指揮。以上三路由齊燮元任總指揮。第四路攻仙霞嶺,由孫傳芳任總司令。二、浙江軍閥方麵:以浙、滬和從福建退入浙江的臧致平、楊化照部組成浙滬聯軍,共9萬餘人,分三路攻守,由盧永祥任總司充。第一路以何豐林、臧致平為正副司令,率部守上海;第二路以陳樂山、楊化昭為正副司令,率部攻長興;第三路以張載揚、潘國綱守江山。盧永祥自己準備帶兵直衝南京。

江浙戰爭中盧永祥的勝負,關係著反直三角同盟的共同命運。因此,在戰前張作霖派楊毓珣到杭州,表示奉軍一定入關相助,並先彙300萬接濟浙滬聯軍的軍餉。

9月3日晨,江、浙兩軍正式開戰。蘇軍一路沿滬寧線首先發起進攻,由青陽港進攻黃渡,一路沿太湖西側由宜興進攻長興。同日,盧永祥發表了討曹(未涉及呈佩孚)通電,並傳檄西南各省請其共同出兵討伐直係。接著張作霖、段祺瑞都有通電予以聲援。與此同時,齊燮元一再催促北京政府下令討盧,可是代理內閣總理顧維鈞因是嘉定人,不想迎合奉係軍閥出賣故鄉,遲遲不下討伐令。

在此情況下,從9月3日開戰以來,雙方在黃渡、瀏河一帶進行了陣地戰、濠塹戰,每天都是拂曉開炮,中午休息,午後3時再繼續開炮,傍晚停止,雙方誰也不出兵。雙方每天公布的戰績都是“陣地沒有變化”,這是曆年來軍閥混戰中打得最“文雅”的一段。後來,浙軍首先發起攻擊,在黃渡、瀏河一帶打敗了蘇軍,進展頗為順利。這時,孫中山因和奉皖兩係有反直聯盟關係,即決定出師北伐,聲援盧永祥,在大本營會議上宣布:“援浙即以存粵”。盧永祥得到孫中山的支援,進攻益烈。但是,由於第二路陳樂山部繞道太湖以西,企圖攻占宜興,進窺武進以擊蘇軍之背的計劃遭到失敗,使浙軍的局勢發生變化。齊燮元率部遂趨重於寶山、嘉定、淞江方麵,直接威脅盧永祥的後翼。此時,浙軍閩邊戰事又敗,孫傳芳部的孟昭月旅出擊仙霞嶺,於9月16日攻占江山,直通杭州。浙軍第二師又在此時發生內變,餘部由衢州退守仙遊,浙軍閩邊戰線由此被攻破。

9月17日,盧永祥被迫放棄浙江,決定將浙滬聯軍總司令部移駐龍華,並在浙江省署召開緊急會議,決定張載楊辭去浙江省長職務,由浙江警務處長夏超代理省長職務。9月18日,盧永祥發表了“移滬督師”的通電,同日將浙滬聯軍總司令部移駐龍華,第二路軍陳樂山部也由長興調回滬杭線防守嘉興。此時,奉天張作霖得知浙江戰局變化的消息,即致電盧永祥,表示“誓同生死”,但卻遲遲不見發兵。19日,齊燮元率部乘勢進攻南翔,上海已可以聽到轟轟隆隆的炮聲了。

這時,由於浙江代理省長夏超在杭州暗通孫傳芳,使孫部得以順利進駐浙江境內,使浙軍戰局急劇惡化。盧永祥被迫決定放棄浙江,將所部集中在鬆江、上海一帶繼續與齊、孫軍作戰。當盧永祥決定放棄浙江的時候,派周鳳歧代理浙軍第二師師長,責令其率部為保衛家鄉而戰。不料,夏超早已通款於周鳳歧,使浙軍無力再戰,孫軍長驅直入。9月25日,孫傳芳部攻入杭州,隨即轉赴嘉興與陳調元部會合,籌劃會攻鬆、滬。

在此期間,北京政府於9月20日任命孫傳芳為閩浙巡閱使兼督理浙江善後事宜;22日任命夏超為浙江省長;25日任命齊燮元為暫兼淞滬護軍使。盧永祥、何豐林等人已被罷免一切職務。10月初,齊、孫率部連續攻下青浦、嘉定等地。浙軍被圍在鬆江、石湖蕩一帶,已無力再戰。10月3日,孫、盧兩軍在鬆江、石湖蕩一帶又開始交戰。盧軍不支,於9日退出鬆江,孫軍直抵龍華。12日,盧永祥在上海召集軍事會議,討論戰守問題,臧致平、楊化昭兩人主張戰鬥到底,陳樂山則認為浙軍已元氣大傷,軍無鬥誌,腹背受敵,已無法再戰下去了。盧永祥見敗勢已定,即日宣布下野。13日偕同何豐林乘輪東度日本。

當盧、何兩人決定通電下野的時候,皖係“軍師”徐樹錚在上海公共租界南陽路34號住宅召集浙滬聯軍殘部將領舉行緊急會議,與會人員不甘心就此失敗,又推舉徐樹錚為浙滬聯軍總司令,繼續抵抗。徐樹錚在上海麥根路收集潰兵,建立最後一道防線,企圖固守。15日,當徐樹錚回到租界內的住宅時,被上海工部局抓捕,其企圖率領殘部固守的計劃遂告失敗。同日,鄂軍張允明旅首先開進上海,通電由齊燮元至滬維持地方政務。22日,齊燮元率部至滬。至此,激戰二個多月的江浙戰爭遂告結束。

奉浙戰爭

1925年10月至11月,奉係軍閥和直係軍閥孫傳芳為爭奪在淞滬地區的統治權,在上海、南京、徐州一帶進行的一次戰爭。

第二次直奉戰爭後,獲勝的奉係軍閥大舉南下,仍企圖以武力統一全國。1924年11月皖係的段祺瑞被張作霖和馮玉祥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執政後,一切聽命於張、馮二人。12月11日,段祺瑞根據張作霖之意下令免去齊燮元的蘇、皖、贛三省巡閱使和督辦江蘇軍務善後事宜等職,以江蘇省長韓國鈞兼任江蘇督辦;特派盧永祥為蘇皖宣撫使。

這時,張作霖為謀求在長江流域擴張勢力,又以援助盧永祥為名,派張宗昌率兵偕盧南下。盧永祥也企圖趁機解決齊燮元的殘餘勢力,以報在江浙之戰中失敗之仇,便借以奉軍南下之機,再次向齊部發動進攻。齊燮元麵對奉軍大舉南下,感到勢孤難敵,不得不於12月14日按照臨時執政府的命令辦理交卸,自行到滬暗約孫傳芳共同抗盧。

1925年1月10日,盧永祥於南京就任宣撫職後,即召集舊部,進兵滬寧線,企圖徹底解決齊燮元的殘餘勢力。而此時的齊燮元因得到孫傳芳的援助,於1月11日秘密令駐滬蘇軍舊部驅逐分治上海南、北兩地的張允明、宮邦鐸部。齊燮元自稱為浙滬聯軍第一路軍總司令,孫傳芳為第二路軍總司令,於14日突然出兵占領蘇州,使滬軍與集中於鎮江的齊燮元舊部聯成一氣,形成了一股新的軍事勢力與南下的奉軍和盧永祥抗衡。段祺瑞恐怕事態擴大,為了安撫孫傳芳,特於16日任命盧永祥兼督辦江蘇軍務善後事宜,孫傳芳督辦浙江軍務善後事宜,周蔭人督辦福建軍務善後事宜,以表示臨時執政處事公正,對閩、浙並無侵害之意。17日,又派陸軍總長吳光新南下,表麵上是去查辦齊燮元,實際上是為了調和孫傳芳,使其中立。孫因此采取一種觀望的態度,與齊的軍事聯盟出現裂痕。而張宗昌率領的奉軍這時則於盧永祥部會合,向滬寧線的齊軍步步緊逼。

自1月17日起,張宗昌的奉軍會同盧永祥部於齊燮元部大戰於丹陽、無錫之間。由於孫齊軍事聯盟的破裂,齊軍勢單力孤,在奉軍和盧永祥部的大舉進攻之下,很快潰敗。1月25日,齊燮元敗退上海,旋乘船東度日本。齊軍殘部元首,一部被孫傳芳乘機接管。29日,張宗昌率奉軍1萬餘人抵達上海,又將齊的一部敗軍繳械收編。至此,齊燮元的蘇軍不複存在。

張宗昌率奉軍抵進上海,引起了孫傳芳的驚恐和不安,為接收齊軍殘部的一些事情,張、孫兩部發生了爭執。2月3日,在吳光新的居間調停之下,孫傳芳與張宗昌簽署了江浙二次和平條約:“浙軍退鬆江,奉軍退昆山,上海永不駐兵,兵工廠交上海總商會保管”。這時,雖然齊、盧二次戰爭告一段落,但是,由於奉軍對段祺瑞和吳光新對上海調停的處置不滿意,又開始了奉浙戰爭的醞釀。

4月24日,段祺瑞應張作霖的要求,特派張宗昌為魯督;8月3日,因盧永祥辭去江蘇督辦職務,8月29日,段祺瑞又任命奉係楊宇霆為蘇督、薑登選為皖督。在此期間,奉軍又以“滬案”之事為名,派兵進駐上海,並建立戒嚴司令部。孫傳芳對此大為不滿,對奉係勢力的南下感到不安,便暗中聯絡浙滬舊部和直係政客吳景濂、張英華、劉永謙等人,策劃抗奉對策。

9月下旬,楊宇霆、薑登選分別在南京,蚌埠兩地就職。此時,由於奉浙之間戰爭氣氛緊張,大有一觸即發之勢,段祺瑞又派吳光新到長江一帶奔走和平,勸告奉、浙兩軍切勿訴諸武力。但是,由於段的傀儡角色,這一切奔走已無濟於事。

10月初,孫傳芳在杭州召集直係和有關各省代表舉行秘密會議,討論出兵討奉的任務。商定由孫傳芳率兵首先進攻上海,而後由福建督辦周蔭人帶兵到浙江打接應;江西督辦方本仁派部下鄧琢如為援浙軍前敵總指揮。皖南鎮守使王普、江蘇第四師師長陳調元以及下台的直係軍閥齊燮元、馬聯甲等也都派代表參加了杭州討奉軍事會議並答應出兵策應。

會議結束後,孫傳芳以“國慶”(10月10日)閱兵為名,向鬆江、長興兩地集結兵力。段祺瑞得到這個情報後,於10月7日又派陸宗輿匆匆到杭州做最後一次調和,孫傳芳拒和。此時,張作霖也急召關內四督李景林、張宗昌、楊宇霆、薑登選於雙十節前趕回奉天,討論對付孫傳芳興兵討奉之事。但是,時間已來不及了,在奉係四督準備回奉之時,孫傳芳已分兵五路向駐滬奉軍發起了進攻。第一路軍以浙軍第一師師長陳儀為司令、第二路軍以北軍第四師師長謝鴻勳為司令,擔任由滬杭線進攻上海的任務;第四路軍以北軍第二師師長盧香亭為司令、第五路軍以浙軍第二師師長周鳳歧為司令,擔任由長興進攻蘇州的任務;孫傳芳自任第三路軍司令,居中策應,另派孟昭月為杭州戒嚴司令,留守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