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拉賓從一個出色的軍事指揮員到後來成為推動中東和解的使者,走過了一條不平凡的道路。

1964年,拉賓出任以軍總參謀長,這是以軍最高長官。1965年6月5日,以拉賓為總長的以軍以先發製人為策略,傾巢出動,對埃及、敘利亞、約旦等阿拉伯國家發動大規模的突然襲擊,完全摧毀了埃及等國的空軍,奪取了製空權。在短短6天中,以軍占領整個耶路撒冷,進抵蘇伊士運河,攻克戈蘭高地和約旦河西岸,奪取了相當於本土4倍的他國領土。以色列稱這一次戰爭為“六天戰爭”,拉賓從而獲得了極高的威望。

1968年2月,拉賓結束軍旅生涯,就任以色列駐美大使。在五年任內,拉賓加強了美以關係,並為以色列爭取到了大量美式武器和貸款,以色列的軍備在中東已首屈一指。

駐美大使任期結束回國後,拉賓審時度勢,繼續活躍在以色列政壇,很快從工黨一般議員上升為黨內核心人物。1973年10月6日,埃及總統薩達特發動“十月戰爭”,20分鍾內,埃及空軍摧毀了以軍建在西奈半島的指揮所、防空和雷達幹擾中心,埃及陸軍迅速渡過運河,重創以軍,總理梅厄夫人下台,1974年,拉賓首次出任總理。曆經數次阿以戰爭的拉賓認識到,隻有化幹戈為玉帛才是解決阿以問題的唯一出路,於是將使以色列擺脫與阿拉伯鄰國的戰爭狀態作為他的內外政策的最主要目標。隨即開始了與埃及的政治談判。但由於拉賓在國外存款的“醜聞”,未能任期屆滿被迫辭職。

“十月戰爭”後,埃及總統薩達特期望與以色列和平共處。1977年11月19日,薩達特勇敢地訪問了以色列。阿以關係翻開了新的一頁,許多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因此看到了和平的曙光。1981年,薩達特不幸被極端分子刺殺,以後,阿以關係又由於以、巴衝突加劇迅速惡化。

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衝突持續了幾十年。以色列建國後,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備受欺淩,最後還是被逐出了家園,巴勒斯坦人拿起武器運用各種手段同以色列占領者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以色列貝京政府則針鋒相對地進行了血腥鎮壓。

1988年,在以色列支持參與下,黎巴嫩右翼勢力製造了“貝魯特大屠殺”,2000多手無寸鐵的巴勒斯坦人在貝魯特難民營慘遭殺害,許多死難者是婦女和孩子。以色列人舉行大規模的反政府示威。同時,以色列人在國際上越來越孤立。拉賓將這一切看在眼中,深切地感到,以巴雙方都要生存,對抗隻能導致無休止的殺戮,和平是惟一的選擇。

1992年2月,拉賓再次當選為工黨領袖,並在隨後的全國大選中戰勝利庫德集團,7月13日,拉賓擔任總理並兼任國防部長。他第二次出任總理後,以實現中東和平為己任,他在就職演說中宣布“和平與安全”問題將是新政府的當務之急。他重申,他的政府把中東和平及結束以阿衝突置於一切工作的首位,采取現實、靈活和大膽的步驟來推動中東和談。作為第一步,他提出以色列願意討論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區巴勒斯坦人的自治問題。上台伊始即向阿拉伯國家發起“令人目眩”的和平攻勢,表示願意邀請約旦國王、敘利亞總統和黎巴嫩總統到耶路撒冷討論和平,他也準備去這些國家訪問。

拉賓的和平倡議得到了阿拉伯世界的積極響應。埃及人主動邀請拉賓正式訪問埃及,巴勒斯坦發言人阿什拉維稱讚阿賓的倡儀“令人鼓舞”。阿賓更以實際行動回應阿拉伯人民,他宣布凍結100多個被占領土上的猶太移民定居點,這包括為新移民建造的6000套住房工程,並表示以色列從戈蘭高地部分地撤出是可能的。

拉賓很快得到回報,美國政府向以色列提供了100億美元的貸款;1992年,以色列國民總產值增長65%,人均收入達13000美元,拉賓的聲望在穩步上升,拉賓加快了與阿拉伯世界和解的步代。1993年3月13日,以巴雙方在華盛頓正式簽署了具有曆史意義的關於加沙和傑裏科《臨時自治安排的原則宣言》,揭開以巴和解的序幕,對中東和平進程產生重大影響,並迎來了1994年中東和平的一連串突破。

1994年5月4日,巴解組織與以色列簽署了在加沙和傑裏科實行自治的最後協議,使巴勒斯坦問題了取得實質性進展。同年11月,以色列開始向巴權力機構移交在西岸的行政權力。至1994年底,西岸的教育、衛生、社會事務、旅遊和稅收管理權也陸續移交。與此同時,以色列與約旦的外交關係實現完全正常化。7月25日,拉賓總理和侯賽因國王在華盛頓簽署了《華盛頓宣言》。10月26日,以約兩國正式簽署和平條約,結束了兩國長達46年的戰爭狀態。11月27日,以約宣布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由於拉賓、佩雷斯和阿拉法特的共同努力,中東和平結出累累碩果,因此,他們三人共同分享了1994年諾貝爾和平獎。

在中東和平進程不斷取得進展中,猶太右翼極端分子接連製造恐怖活動,設置重重障礙。特別是以巴雙方在1995年9月28日簽署的在約旦河西岸擴大巴勒斯坦自治範圍的第二階段協議——塔巴協議後,以色列極右勢力和宗教極端分子反對以巴協議的活動驟然增加。他們將矛頭直指拉賓和他的政府。但是,以色列的和平力量在11月4日舉行了支持拉賓政府中東和平政策的聲勢浩大的和平群眾集會。然而,就在這次集會上,拉賓總理卻遭到猶太極端分子阿米爾的槍擊。這位後半生為中東和平事業奔波的政治家因搶救無效而逝世。

拉賓的遇難引起全世界的震驚,上百個國家的領導人和國際組織紛紛發表講話或發出唁電。拉賓的遺體被安葬在耶路撒冷赫爾茨山公墓。有44位外國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參加了拉賓的葬禮,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政要人數出席最多的一次葬禮。《拉貝日記》公開出版

1937年12月13日,日軍侵占了中國南京。從這一天開始的六周多時間內,日軍對南京居民和被俘的中國士兵進行了有組織的慘無人道的大屠殺,30多萬同胞遇難,整個世界為之震驚。

戰後,日本出版了當時參與或目擊大屠殺的舊日軍的正式記錄:《戰時詳報》、《陣中日記》、《記錄南京大屠殺的皇軍士兵們》等書籍。曾參加過南京大屠殺的原日軍士兵東史郎,在1997年舉行的“南京大屠殺60周年東京國際專題討論會”上,作為加害者之一,86歲的東史朗以謝罪的心情證實了日軍在中國的侵略罪行。但60年來一些日本右翼勢力,仍不斷抵賴或對慘不忍睹、令人發指的日軍南京大屠殺輕描淡寫。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德國人拉貝的外孫女公布了《拉貝日記》。1996年12月12日,在美國紐約洲際大飯店,拉貝“日記”與報告原件在“紐約紀念南京大屠殺受難同胞聯合會”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首次公諸於世。這是賴因哈特夫人的外祖父拉貝在1937年9月至1938年4月前所寫的2117頁戰時日記。

拉貝於1882年11月23日生於柏林,1908年由德國來中國,直至1938年2月22日他奉西門子公司之命離開南京,4月奉命返回德國。他在南京居住了30年。他的兒女和孫輩生於中國。作為南京大屠殺的外國見證人,他的戰時私人日記詳細記錄了500多個慘案,比較詳盡地記錄了侵華日軍1937年12月攻陷南京後對手無寸鐵的中國軍民集體屠殺、砍頭、活埋、水淹、火燒和奸殺等罪行。日記還包括其他幾位德國人親眼所見的日軍暴行。由於所寫的是私人日記,而且當時是日本的同盟國,拉貝又是一名納粹黨員,因而日記的真實性不容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