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養心先要心情好,情誌暢達驅百病(3)(2 / 2)

7.養心貴在養德,飲食、運動、思慮都要調適

在中醫看來,養心才是養生的最高境界,而養心貴在靜心。這裏的養心,指的當然不僅僅是保護好心髒這個器官,還包括情誌的調養。在我們古人看來,養心重在養神,而養神,說到底就是淨化我們的靈魂。

怎麼淨化呢?那就是要養德。用唐代名醫孫思邈的話來說就是:“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年……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壽而自延,此養生之大旨也。”簡單來說就是,德行高了,自然能夠氣定神凝,心神安靜,延年益壽。

《中外衛生要旨》則認為:“常觀天下之人,凡氣之溫和者壽;質之慈良者壽;量之寬宏者壽;言之簡默者壽。蓋四者皆仁之端也。”當今社會心難靜、氣難順、神難凝的人們,真該多看看這些至理名言。

我經常會跟患者說,“心好病才好”。這個“心好”,一方麵是“心態好”,另一方麵是“心眼好”。也就是說,隻有心地善良的人,沒做虧心事兒的人,對社會、對家庭、對他人問心無愧的人,就算有了病,也會很快好起來。

俗話說得好:“沒做虧心事,不怕鬼叫門。”這些諸如“多做善事,莫問前程”“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醒人世語很多很多,其目的就是讓人們做一些對人們及社會有益之事。多做些善事,表麵上看起來,是我們付出了很多,但實際上,在心中種植善念,讓自己在充滿真善美的心境下悠然自得,絕對可以淨化心靈,對健康有莫大的好處。

不過想要淨化心靈,是一件需要多管齊下的工作,我們要從飲食、運動和思慮這三方麵同時著手。

首先是食物。一方麵,大家要多吃養心安神的食物,比如茯苓、蓮子、百合、小棗、藕粉、銀耳、西瓜、鴨肉等。另一方麵,我想要特別提醒大家的是,我們要多吃“真正的食物”,也就是最自然的食物。在食品安全問題顯著的今天,這個要求似乎顯得有點奢侈,可是盡管如此,我們依然要盡可能地吃更加天然的食物。這樣可以讓我們的腸胃更清潔,身體中的毒素更少,心髒也就更健康。

具體該怎麼辦呢?我自己有一些經驗可以跟大家一起分享。第一點,是要少吃過度加工的食物,比如各種精致的糕點、零食、糖分超標的飲料等,我都很少吃。我們家的餐桌上,出現的食物盡可能是天然的水果、蔬菜、肉類和穀物,而不是香腸、蛋糕、果汁等。第二點,要多在家吃,少下餐館。我不是說大家就不能出去吃飯,而是說,如果可以的話,盡可能不要頻繁外出就餐。自己在家烹製更健康的食物,從中得到樂趣和滿足感,也是一件愉悅心靈的事情。第三點,就是要多吃應季的食物。要說起來,我們現代人還真是幸福,一年四季想吃什麼食物都可以買到,很多人已經失去了季節的概念。可是,夏天的辣椒和冬天的辣椒,味道和營養都是差別很大的。我建議大家盡量順應天時,少吃反季節蔬果,這樣不僅能品嚐到食物真正的滋味,更是對心靈的一種淨化。

其次是運動。運動之後渾身那種暢快淋漓的感覺,對於淨化身體和心靈都有非常出眾的效果。隻是,我們一定要注意運動不能過量,尤其是在夏天,為了養心,運動要慢、要靜。作為人體最累的器官,由於血液循環加速,心髒在夏天本來就負擔比較重。這時候如果再過量運動,很容易累心,損傷心氣。

最後是思慮。既然心靈最喜歡的狀態是寧靜,那麼我們就要避免思慮過多,盡量保持一種歡暢愉悅的心情。想要達到這一目的,一方麵,我們要盡量摒棄貪念,做到清心寡欲。另一方麵,還要調節情緒,大喜大悲都容易傷及心髒。

但是,人有七情六欲,這也是在所難免的。如果我們有了情緒,就要想辦法排遣,不要把什麼都藏在心裏。受過良好教育的我們,學會了克製情緒、強顏歡笑,可是,身體並不喜歡這樣。長期在體內鬱積的情緒,就像是一種毒素,會給心靈和身體帶來慢性傷害。

總而言之,我們現代人的生活中,物欲橫流,能讓人“動心”的東西太多了。可是大家要認真想一想,究竟自己這一生要的是什麼,哪些東西才是最重要的。假如你在意自己的健康,就盡量不要終日思前想後、欲望不止,否則,心靈中的雜質會越來越多,我們就越來越難心靜,越難心安,越難安享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