裏仁篇第四
【導語】
主要講仁德的道理。
子曰:“裏仁為美①。擇不處仁②,焉得知③?”
【注釋】
①裏:鄰裏。周製,五家為鄰,五鄰(二十五家)為裏。這裏用作動詞,居住。仁:講仁德而又風俗淳厚的地方。一說,有仁德的人。文中的意思就是:與有仁德的人居住在一起,為鄰裏。
②處:居住,在一起相處。
③焉:怎麼,哪裏,哪能。
【今譯】
孔子說:“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才是美好的。如果不選擇有仁德的住處,哪能算得上是明智呢?”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①,不可以長處樂②。仁者安仁,知者利仁③。”
【注釋】
①約:貧困,儉約。
②樂:安樂,富裕。
③知:同“智”。
【今譯】
孔子說:“沒有仁德的人,不能長久過窮困生活,也不能長久過安樂生活。有仁德的人才能安心於實行仁德,有智慧的人才能善於利用仁德。”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①,能惡人②。”
【注釋】
①好(hào號):喜愛,喜歡。
②惡(wù務):厭惡,討厭。
【今譯】
孔子說:“隻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公正得當的]喜愛某人,憎恨某人。”
子曰:“苟誌於仁矣①,無惡也②。”
【注釋】
①苟:假如,如果。誌:立誌。
②惡:壞,壞事。
【今譯】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立誌去實行仁德,那就不會去做壞事了。”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①。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②。君子去仁,惡乎成名③?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④,造次必於是⑤,顛沛必於是⑥。”
【注釋】
①處:享受,接受。
②去:避開,擺脫。
③惡:同“烏”。相當於“何”。疑問副詞。怎樣,如何。
④終食之間:吃完一頓飯的工夫。違:違背,離開。
⑤造次:緊迫,倉卒,急迫。必於是:必須這樣做。“是”,代詞。這,此。
⑥顛沛:本義是跌倒,偃仆。引申為窮困,受挫折,流離困頓。
【今譯】
孔子說:“發財和升官,是人們所想望的,[然而,]若不是用正當的方法去獲得,君子是不接受的。生活窮困和地位卑微,是人們所厭惡的,[然而,]若不是用正當的方法去擺脫,君子是受而不避的。君子假如離開仁德,如何能成名呢?君子是連吃完一頓飯的工夫也不能違背仁的。[即使是]在最緊迫的時刻也必須按仁德去做,[即使是]在流離困頓的時候也必須按仁德去做。”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①;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②,我未之見也③。”
【注釋】
①尚:超過。
②蓋:發語詞。表示肯定的語氣。
③未之見:未見之。沒看到過這種人或這種情況。
【今譯】
孔子說:“我沒見過愛好仁德的人,沒見過厭惡不仁的人。愛好仁德的人,是無法超過的;厭惡不仁的人,在實行仁德時,不會讓不仁德的人影響自己。有能在某一天用自己的力量去實行仁德的嗎?我還沒見過[實行仁德而]力量不夠的。這樣的人會有的,但我沒見過。”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①。觀過,斯知仁矣②。”
【注釋】
①黨:本指古代地方組織,五百家為黨。引申為朋輩,意氣相投的人,同類的人。
②斯:代詞。那。仁:同“人”。一說,仁德。句中的意思則是:觀察一個人犯的什麼錯誤,就能知道是不是有仁德了。
【今譯】
孔子說:“人的錯誤,各自同他那一類的人一樣。觀察一個人犯的什麼錯誤,就能知道是哪一類的人了。”
子曰:“朝聞道①,夕死可矣。”
【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