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冶長篇第五
【導語】
主要講古今人物的賢否得失。
子謂公冶長①:“可妻也②。雖在縲絏之中③,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④。
【注釋】
①公冶長:姓公冶,名長,字子芝。魯國人(一說,齊國人)。孔子的弟子。傳說懂得鳥語。
②妻:本是名詞,在這裏作動詞用,讀(qì)(音氣)。把女兒嫁給他。
③縲絏(lié xiè雷謝):捆綁犯人用的黑色的長繩子。這裏代指監獄。
④子:指自己的女兒。
【今譯】
孔子說到公冶長:“可以把女兒嫁給他。他雖然被囚禁在監獄中,但不是他有罪過。”[於是]把女兒嫁給了公冶長。
子謂南容①:“邦有道②,不廢③;邦無道,免於刑戮④。”以其兄之子妻之。
【注釋】
①南容:姓南宮,名適(kuò闊),一作“括”,又名縚(tāo濤),字子容。魯國孟僖子之子,孟懿子之兄(一說,弟),本名仲孫閱,因居於南宮,以之為姓。諡號敬叔,故也稱南宮敬叔。孔子的弟子。
②邦有道:指社會秩序好,政治清明,局麵穩定,政權鞏固,國家太平興盛。
③廢:廢棄,廢置不用。
④刑戮:“戮(lù路)”,殺。刑戮,泛指受刑罰,受懲治。
【今譯】
孔子談論南容,說:“國家有道的時候,他被任用做官;國家無道的時候,他也會避免受刑戮。[於是]把哥哥的女兒嫁給了南容。
子謂子賤①:“君子哉若人②!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③?”
【注釋】
①子賤:姓宓(fú浮),名不齊,字子賤,魯國人。公元前521年生,卒年不詳。孔子的弟子。子賤曾任單父(今山東省單縣)宰,史稱:“有才智,愛百姓,身不下堂,鳴琴而治。能尊師取友,以成其德。”著有《宓子》十六篇。
②若:代詞。此,這。
③斯:代詞。在句中,第一個“斯”,是代指子賤這個人。第二個“斯”,是代指君子的品德。 焉:疑問代詞。哪裏,怎麼,怎樣。 取:取得,獲得。
【今譯】
孔子談論子賤,說:“真是君子啊這個人!假如魯國沒有君子,他從哪裏取得這種品德呢?”
子貢問曰:“賜也何如①?”子曰:“女②,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③。”
【注釋】
①何如:如何,怎樣。
②女:汝,你。
③瑚璉:古代祭祀時盛糧食(黍稷)用的一種貴重的器具,竹製,上麵用玉裝飾,很華美,有方形的,有圓形的,夏代稱“瑚”,殷代稱“璉”。在這裏,孔子用“瑚璉”比喻子貢,雖是有用之材,但也不過僅有一種具體的才幹,達不到最高標準的“君子不器”。
【今譯】
子貢問孔子:“我端木賜怎麼樣呢?”孔子說:“你,是個有用的器具。”[子貢]問:“是個什麼器具呢?”[孔子]說:“是瑚璉。”
或曰①:“雍也仁而不佞②。”子曰:“焉用佞?禦人以口給③,屢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注釋】
①或:代詞。有的人。
②雍:姓冉,名雍,字仲弓。魯國人。生於公元前522年,卒年不詳。孔子的弟子。佞(nìng濘):強嘴利舌,巧言花語。
③禦:抗拒,抵抗。這裏指辯駁對方,與人頂嘴。口給:“給(jǐ擠)”,本義是豐足,也指言語敏捷。口給,指嘴巧,嘴快話多。孔子反對“巧言亂德”的人。
【今譯】
有的人說:“冉雍啊,有仁德,而不能言善辯。”孔子說:“何必要能言善辯呢?[能說會道的人]同人家頂嘴,嘴快話多,常常引起別人的厭惡不滿。我不知道冉雍是不是做到有仁德,但哪裏用得上能言善辯呢?”
子使漆雕開仕①,對曰:“吾斯之未能信②。”子說③。
【注釋】
①漆雕開:姓漆雕,名開,字子開(一說,字子若)。蔡國人(一說,魯國人)。公元前540年生,卒年不詳。孔子弟子。
②“吾斯”句:“吾未能信斯”的倒裝。“斯”,做官的事。“信”,信心,相信,自信。這話是說自己還沒有達到“學而優則仕”的程度。
③說:同“悅”。
【今譯】
孔子讓漆雕開去做官,[漆雕開]回答:“我對做官還沒有信心。”孔子[聽了這話]很高興。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①。從我者②,其由與③!”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④。”
【注釋】
①桴(fú扶):用竹或木編成當船用的水上交通工具,大的叫“筏”,小一點的叫“桴”。
②從:跟從,跟隨。
③其:語助詞,表示揣測。大概,可能。與:同“歟”。語助詞,表疑問,與“乎”同。
④材:同“哉”。語助詞。一說,同“才”。才能,本領。另說,同“裁”。裁度事理。
【今譯】
孔子說:“我的道得不到實行,就乘木筏漂到海上去。能跟隨我的人,可能隻有仲由吧!”子路聽了這話很高興。孔子卻說:“仲由啊,爭強好勇超過了我,[其他方麵]沒有什麼可取的。”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①,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②,百乘之家③,可使為之宰也④,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⑤?”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⑥,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注釋】
①治其賦:古代以田賦地稅出兵役,故稱兵為賦。治其賦,含有負責管理軍事政治的意思。
②邑:古代居民的聚居點,相當於後世的城鎮,周圍的土地也歸屬於邑。邑,又可分為“公邑”,“采邑”。“公邑”,是直轄於諸侯的領地屬地;“采邑”,是由諸侯分封給所屬的卿、大夫的領地。文中“千室之邑”,指的是居有一千戶人家的城邑,當指“公邑”。
③家:指的是卿、大夫的采地食邑。家,可設“家臣”,以管理政務。
④宰:最早的意思是奴隸的總管。後來是官吏的通稱。邑的行政長官也稱宰(相當於縣長)。
⑤赤:姓公西,名赤,字子華,魯國人。公元前509年生,卒年不詳。孔子的弟子。
⑥束帶:整理衣服,紮好衣帶。這裏指穿上禮服去上朝。
【今譯】
孟武伯問:“子路能做到仁嗎?”孔子說:“不知道。”他又問。孔子說:“仲由啊,在一個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裏,可以讓他管理賦稅,掌握軍政,但是我不知道他能不能做到仁。”孟武伯問:“冉求怎麼樣?”孔子說:“冉求啊,可以讓他在一個有一千戶人家的公邑,或在有一百輛兵車的采邑裏,擔任總管。但是我不知道他能不能做到仁。”孟武伯問:“公西赤怎麼樣?”孔子說:“公西赤啊,可以讓他穿上禮服,係上袍帶,站在朝廷大堂上,接待賓客,但是我也不知道他能不能做到仁。”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①,孰愈②?”對曰:“賜也何敢望回③?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④,吾與女,弗如也⑤。”
【注釋】
①女:汝,你。
②孰:誰。愈:勝過,更好,更強。
③望:比。
④弗:不。
⑤與:動詞。讚同,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