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冶長篇第五(2 / 3)

【今譯】

孔子問子貢:“你與顏回相比,誰更強一些?”子貢回答:“我怎麼敢同顏回比呢?顏回聽到一件事可以推測知道十件事,我聽到一件事隻能推知兩件事。”孔子說:“[你]是不如他,我讚同你的話,[你]是不如他。”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①。於予與何誅②?”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③。”

【注釋】

①杇(wū汙):同“圬”。本指用灰泥抹牆的工具,俗稱“抹子”。這裏作動詞用,指粉刷牆壁。

②與:同“歟”。語氣詞,在這裏表停頓。誅:譴責,責備,指責。

③是:代詞。此,這。在這裏指代觀察人的方法。

【今譯】

宰予白天睡大覺。孔子說:“[真像是]腐朽的木頭不能再雕刻什麼了,糞土的牆壁不能再粉刷了。對於宰予這個人,何必再譴責他呢?”孔子又說:“開始時,我對於人,是聽了他的話便相信他的行為;現在,我對於人,是聽了他的話還要觀察他的行為。宰予這個人使我改變了觀察人的方法。”

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①。”子曰:“棖也欲②,焉得剛?”

【注釋】

①申棖(chéng成):姓申,名棖,字周,魯國人。孔子的弟子。一說,就是申黨(見《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另作“申棠”。

②欲:欲望多。

【今譯】

孔子說:“我沒見過剛強不屈的人。”有人回答:“申棖[是剛強的人]。”孔子說:“申棖啊,個人欲望太多,怎麼能剛強?”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①,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②。”

【注釋】

①諸:“之於”的合音。

②爾:你。

【今譯】

子貢說:“我不願別人[把某事]強加給我,我也願意不[把事情]強加給別人。”孔子說:“端木賜呀,這不是你所能做到的。”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②,不可得而聞也。”

【注釋】

①文章:指禮樂法度、詩、書、史等各種古代文獻中的學問。

②性:人的自然本性。天道:天命。這裏指自然萬物和人類社會的吉凶禍福的關係。

【今譯】

子貢說:“老師關於文獻方麵的學問,我們可以學到領會;老師關於人性和天道的論述,我們卻學不到領會不到。”

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①。

【注釋】

①有:同“又”。

【今譯】

子路聽到某一道理,在還沒實行的時候,唯恐又聽到另一道理。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①?”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注釋】

①孔文子:衛國的執政上卿,姓孔,名圉(yǔ雨),字仲叔。“文”,是諡號。古代,帝王、貴族、大臣等死後,根據他生前的品德、事跡,所給予的表示褒貶的稱號稱諡號。“子”,是對孔圉的尊稱。孔圉死於魯哀公十五年(公元前480年)。

【今譯】

子貢問道:“孔文子[的諡號]為什麼稱‘文’呢?”孔子說:“[他]聰敏,愛好學習,向下麵的人請教而不以為恥,所以稱他為‘文’。”

子謂子產①:“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注釋】

①子產:名僑,字子產,鄭國大夫,是鄭穆公的孫於,公子發之子,擔任過正卿(相當於宰相)。生年不詳,卒於公元前522年。是春秋末期傑出政治家。他在鄭簡公、鄭定公時,執政二十二年,有過許多改革措施,因而得到人民的擁護。當時曾被孔子稱為“仁人”,“惠人”。

【今譯】

孔子說到子產:“[他]具有君子的四種道德:在行為方麵,他自己很莊重,謙遜謹慎;他事奉君主,很恭敬順從;他對待人民,注意給予恩惠利益;他役使人民,注意合乎義理。”

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①,久而敬之②。”

【注釋】

①晏平仲:姓晏,名嬰,字仲。夷維(今山東省高密縣)人。齊國大夫,曆任靈公、莊公、景公三世,曾任宰相,是當時著名政治家。生年不詳,卒於公元前500年。死後,諡號為“平”,故稱他“晏平仲”。傳世有《晏子春秋》,係戰國時人收集晏嬰的言行編輯而成。善:在某一方麵具有特長,擅長,長於。

②之:代詞,代晏嬰。一說,“之”指代朋友。此句意思是:晏嬰與友處久,仍敬友如新。

【今譯】

孔子說:“晏平仲善於同別人交往,相處愈久,別人愈尊敬他。”

子曰:“臧文仲居蔡①,山節藻棁②,何如其知也③?”

【注釋】

①臧文仲:魯國的大夫,姓臧孫,名辰,字仲。生年不詳,卒於公元前617年。死後諡號“文”。曾被孔子批評為“不仁“不智”。居蔡:“蔡”,春秋時的蔡國,在今河南省上蔡、新蔡一帶。蔡國出產大烏龜。據《淮南子·說山訓》:“大蔡神龜,出於溝壑。”這裏用“蔡”代指大烏龜。“居”,居處,房子。這裏用作動詞。古代常用烏龜殼來占卜吉凶,“居蔡”是指為大烏龜蓋上房子藏起來以備占卜用。

②山節藻稅:”節”,是房柱子頭上的鬥拱;“山節”,是把鬥拱雕刻成山的形狀。“藻”,是水草;“棁(zhuō桌)”,是房子大梁上的短柱:“藻棁”,是把短柱上畫上花草圖案。山節藻稅,也就是俗說的“雕梁畫棟”,是古代建築物的豪華裝飾,隻有天子才能把大烏龜殼藏在如此豪華的房屋裏。臧文仲也這樣做,顯然是“越禮”行為。

③何如:如何,怎麼。知:同“智”。明智,懂事理。

【今譯】

孔子說:“臧文仲為大烏龜蓋了房子,把房子的鬥拱雕成山形,房梁短柱上畫了水草,[這個人]怎麼能說是明智呢?”

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①,無喜色;三已之②,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齊君③,陳文子有馬十乘④,棄而違之⑤,至於他邦,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之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注釋】

①令尹:楚國的官職名,相當於宰相。子文:姓鬬(dòu豆),名榖於菟(gòu wū

tú構烏徒),字子文,是楚國著名的賢相。三仕:“三”,是虛數,不一定隻指三次,而是代表多次,幾次。“仕”,是做官,擔任職務。

②三已:多次被免職。“已”,本義是停止,完,畢。這裏指罷免,去職。

③崔子:指齊國大夫崔杼(zhù助)。他把齊莊公殺了。弑(shì式):古時稱臣殺死君主或子女殺死父母。齊君:指齊莊公。姓薑,名光。

④陳文子:齊國的大夫,名須無。崔杼殺死齊莊公時,陳文子離開齊國,兩年後又返回。

⑤違:離別,離開。

【今譯】

子張問孔子:“令尹子文幾次擔任宰相,沒表現出高興的臉色;幾次被罷免,也沒表現出怨恨的臉色。[每次免職時]一定把自己舊日的一切政令公務告訴新任的宰相。[這個人]怎麼樣呢?”孔子說:“夠得上忠啊。”[子張]說:“夠得上仁了嗎?”[孔子]說:“不知道。這怎麼能算是仁呢?”[子張又問:]“崔子殺了齊莊公,陳文子有四十匹馬,舍棄不要,離開齊國。到了另一國,說:‘[這裏的執政者]好比我國的大夫崔子一樣。’又離開了。再到另一國,又說:‘[這裏的執政者]好比我國的大夫崔子一樣。’又離開了。[那麼,這個人]怎樣呢?”孔子說:“夠得上清白了。”[子張]說:“夠得上仁了嗎?”[孔子]說:“不知道。這怎麼能算是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