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也篇第六(1 / 3)

雍也篇第六

【導語】

主要講孔子與弟子們的言行。

子曰:“雍也,可使南麵①。”

【注釋】

①南麵:就是臉朝南。古代以坐北朝南為尊位、正位。從君王、諸侯、將、相到地方軍政長官,坐堂聽政,都是麵南而坐。

【今譯】

孔子說:“冉雍啊,可以讓他坐尊位做卿大夫。”

仲弓問子桑伯子①。子曰:“可也,簡②。”仲弓曰:“居敬而行簡③,以臨其民④,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大簡乎⑤?”子曰:“雍之言然。”

【注釋】

①仲弓:就是冉雍。子桑伯子:人名。其身世情況不詳。有的學者認為,子桑伯子是魯國人,即《莊子》中所說的“子桑戶”,與“琴張”為友。又有人以為是秦穆公時的“子桑”(公孫枝)。但皆無確考。

②簡:簡單,簡約,不煩瑣。

③居:平時的做人,為人,居心。

④臨:麵對,麵臨。這裏含有治理的意思。

⑤無乃:豈不是,難道不是。大:同“太”。

【今譯】

仲弓問子桑伯子這個人怎麼樣。孔子說:“還可以,辦事簡要。”仲弓說:“為人嚴肅認真,嚴格要求自己,又辦事簡要,用這樣的方法去對待人民,不也是可以的嗎?[但是]為人隨便,辦事又簡易粗率,[如果那樣]豈不是太簡單化了嗎?”孔子說:“冉雍,你的話是對的。”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①,不貳過②。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③,未聞好學者也。”

【注釋】

①遷怒:指自己不如意時,對別人發火生氣;或受了甲的氣,卻轉移目標,拿乙去出氣。“遷”,轉移。

②貳:二,再一次,重複。

③亡:同“無”。

【今譯】

魯哀公問:“[你的]學生中誰是愛好學習的呢?”孔子回答:“有一個叫顏回的,很好學,[他從來]不拿別人出氣,不犯同樣的過錯。[但]不幸短命死了。現在就沒有那樣的人了,沒聽到有好學的人啊。”

子華使於齊①,冉子為其母請粟②。子曰:“與之釜③。”請益④。曰:“與之庾⑤。”冉子與之粟五秉⑥。子曰:“赤之適齊也⑦,乘肥馬,衣輕裘⑧。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⑨。”

【注釋】

①子華:即公西赤。

②冉子:即冉求。“子”是後世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時加上的尊稱。粟:穀子,小米。

③釜(fǔ府):古代容量名。一釜當時合六鬥四升。古代的鬥小,一鬥約合現在二升,一釜約等於現在一鬥二升八合。一釜糧食僅是一個人一月的口糧。

④益:增添,增加。

⑤庾(yǔ雨):古代容量名。一庾合當時二鬥四升,約合現在四升八合。一說,一庾當時合十六鬥,約合現在三鬥二升。

⑥秉(bǐng餅):古代容量名。一秉合十六斛,一斛合十鬥。“五秉”,就是八百鬥(八十石)。約合現在十六石。

⑦適:往,去。

⑧衣(yì義):穿。

⑨周:周濟,救濟。繼:接濟,增益。

【今譯】

子華出使去齊國,冉求為子華的母親請求給些小米。孔子說:“給他六鬥四升。”冉求請求再增加些。孔子說:“再給他二鬥四升。”冉求卻給了他小米八十石。孔子說:“公西赤到齊國去,乘坐肥馬駕的車,身穿又輕又暖的皮衣。我聽說過,君子應周濟急需的人,而不要使富人更富。”

原思為之宰①,與之粟九百②,辭。子曰:“毋③!以與爾鄰裏鄉黨乎④!”

【注釋】

①原思:孔子的弟子。姓原,名憲,字子思。魯國人(一說,宋國人)。生於公元前515年,卒年不詳。孔子在魯國任司寇(司法官員)時,原思在孔子家做過總管(家臣)。孔子死後,原思退隱,居衛國。之:指代孔子。

②之:代指原思。九百:九百鬥。一說,指九百斛,則是九百石。小可確考。

③毋:不要,勿。

④鄰裏鄉黨:古代以五家為鄰,二十五家為裏,五百家為黨,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鄉。這裏泛指原思家鄉的人們。

【今譯】

原思為孔子家做總管,[孔子]給他小米九百鬥,[原思]推辭不要。孔子說:“不要推辭!拿給你家鄉的人們吧!”

子謂仲弓,曰:“犁牛之子騂且角①,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②?”

【注釋】

①“犁牛”句:“犁牛”,雜色的耕牛。“子”,指小牛犢。“騂”,赤色牛。周代崇尚赤色,祭祀用的牛,要求是長著紅毛和端正的長角的牛,不能用普通的耕牛來代替。這裏用“犁牛之子”,比喻冉雍(仲弓)。據說冉雍的父親是失去貴族身份的“賤人”,品行也不好。孔子認為,冉雍德行才學都好,子能改父之過,變惡以為美,是可以做大官的(當時冉雍擔任季氏的家臣)。

②山川:指山川之神。這裏比喻君主或貴族統治者。其:表示反問的語助詞。怎麼會,難道,哪能。舍:舍棄,不用。

【今譯】

孔子談論仲弓,說:“耕牛生的一個小牛犢,長著整齊的紅毛和周正的硬角,雖然不想用它[作為犧牲祭品],山川之神怎麼會舍棄它呢?”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①,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②。”

【注釋】

①三月:不是具體指三個月,而是泛指較長的時間。

②日月:一天,一月。泛指較短的時間,偶爾。至:達到,做到。

【今譯】

孔子說:“顏回啊,他的心可以在長時間內不違背仁德,其餘的[弟子們]隻能在短時間內做到仁德而已。”

季康子問①:“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子曰:“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②?”曰:“賜也可使從政也與?”曰:“賜也達,於從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於從政乎何有?”

【注釋】

①季康子:季桓子之子,公元前492年繼其父任魯國正卿。孔子的弟子冉求,曾幫助季康子推行革新。

②何有:有何困難。

【今譯】

季康子問:“仲由,可以讓他做官從政嗎?”孔子說:“仲由果斷勇敢,對於從政有什麼困難呢?”[季康子]說:“端木賜,可以讓他做官從政嗎?”[孔子]說:“端木賜通達事理,對於從政有什麼困難呢?”[季康子]說:“冉求,可以讓他做官從政嗎?”[孔子]說:“冉求,多有才能,對於從政有什麼困難呢?”

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①。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如有複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