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也篇第六(2 / 3)

【注釋】

①閔子騫(qiān千):姓閔,名損,字子騫。魯國人。公元前536年生,公元前487年卒(一說,公元前515一?)。孔子早年的弟子。相傳是有名的孝子,受到孔子的讚賞。其德行與顏淵並稱於世。費:此讀bì,音畢,是季氏的封邑,在今山東省費縣西北(故城在平邑縣東南七十裏)。因為季氏不歸順魯國,他的封邑的總管(邑宰,相當於一個縣長)經常同他作對,所以,他想請閔子騫去做費宰。

②在汶上:“汶(wèn問)”,今山東省的大汶河。當時汶水在齊國的南麵,魯國的北麵,流經齊魯之間。在汶上,就是在汶水之上(汶水以北),暗指要由魯國去齊國,不願為季氏做事。宋代朱熹在《四書集注》中議論閔子騫:處亂世,遇惡人當政,“剛則必取禍,柔則必取辱”,走到他處以保存自己,這種做法是可取的。

【今譯】

季氏派人去請閔子騫擔任費邑的行政長官。閔子騫(對來的人]說:“請好好地為我辭掉吧!如果第二次再來找我,那我必定是在汶河以北了。”

伯牛有疾①,子問之,自牖執其手②,曰:“亡之,命矣夫③!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注釋】

①伯牛:孔子的弟子。姓冉,名耕,字伯牛。魯國人。孔子任魯國司寇時,冉伯牛曾任中都宰,有德行。傳說他患的是“癩病”(即麻瘋病),當時為不治之症。

②牖(yǒu友):窗戶。

③夫(fú扶):語氣助詞。表示感歎,相當於“吧”,“啊”。

【今譯】

伯牛有病,孔子去探望,從窗戶外麵握著伯牛的手,說:“要永別了,是命運吧!這樣[好]的人竟有了這樣的病啊!這樣[好]的人竟有了這樣的病啊!”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①,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注釋】

①簞(dān丹):古時盛飯食用的一種圓形竹器。食(sì四):飯。

【今譯】

孔子說:“品德好呀,顏回啊!一竹筒子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狹小的巷子裏,一般人都忍受不了這種困苦憂愁,顏回卻不改變他[愛學樂善]的快樂。品德好呀,顏回啊!”

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①,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②。”

【注釋】

①說:同“悅”。喜歡,愛慕。

②女:同“汝”。你。畫:畫線為界。畫地以自限,則止而不進。

【今譯】

冉求[對孔子]說:“我並非不喜歡您的道理,而是我的力量不夠。”孔子說:“力量不夠的話,是走到中途[力量用盡不得已]才廢棄而停止,但現在你是給自己畫了一條截止的界線。”

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①,無為小人儒。”

【注釋】

①女:你。君子儒:“儒”古時本指為人們主持辦理喜事喪事禮節儀式的一種專門職業,即讚禮者(也稱“相”)。“君子儒”,指通曉周禮典章製度,道德品質、人格高尚的儒者;反之,就是“小人儒”。

【今譯】

孔子對子夏說:“你要做君子式的儒者,不要做小人式的儒者。”

子遊為武城宰①。子曰:“女得人焉耳乎②?”曰:“有澹台滅明者③,行不由徑④,非公事,未嚐至於偃之室也⑤。”

【注釋】

①武城:魯國的城邑。即今山東省嘉祥縣。一說,武城在山東省費縣西南。

②焉耳:猶言“於此”。“耳”,同“爾”。

③澹(tán談)台滅明:姓澹台,名滅明,字子羽。武城人。為人公正。後來成為孔子的弟子。傳說澹台滅明狀貌甚醜,孔子曾以為他才薄。而後,澹台滅明受業修行,名聞於世。孔子歎說:“吾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④徑:小路,捷徑。引申為正路之外的邪路。

⑤偃:即子遊。姓言名偃,字子遊。這裏是子遊自稱。

【今譯】

子遊任武城縣官。孔子說:“在你管的地區你得到什麼人才了嗎?”[子遊]說:“有個名叫澹台滅明的人,走路從來不抄小道,不是為公事,從不到我的居室來。”

子曰:“孟之反不伐①。奔而殿②,將入門,策其馬③,曰:‘非敢後也,馬不進也。’”

【注釋】

①孟之反:姓孟,名側,字之反(《左傳》作“孟之側”,《莊子》作“孟子反”)。魯國的大夫。伐:誇耀功勞。

②奔:敗走。殿:殿後,即行軍走在最後。魯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齊國進攻魯國,魯迎戰,季氏宰冉求所率領的右翼軍隊戰敗。撤退時,眾軍爭先奔走,而孟之反卻在最後作掩護。故孔子稱讚孟之反:人有功不難,不誇功為難。

③策:鞭打。

【今譯】

孔子說:“孟之反不誇耀自己。敗退時,他留在最後麵,將要進城門時,他鞭打了一下自己的馬,說:‘不是我勇敢要殿後,是馬[跑不快]不往前進啊。’”

子曰:“不有祝之佞①,而有宋朝之美②,難乎免於今之世矣。”

【今譯】

孔子說:“如果沒有祝鮀的能言善辯,沒有宋朝的美貌,是難以在當今之世免遭災禍的。”

【注釋】

①祝鮀(tuó駝):姓祝,名鮀,字子魚。衛國的大夫。因他擅長外交辭令,能言善辯,而又會阿諛逢迎,受到衛靈公的重用。

②而:同“與”。和,二者兼有。宋朝:宋國的公子朝,貌美聞名於世。《左傳·昭公二十年》及《定公十四年》記述公子朝與襄夫人宣薑私通,並參與發動禍亂,出奔到衛國。又以貌美,與衛靈公夫人南子私通,而受到寵幸。

子曰:“誰能出不由戶①?何莫由斯道也②?”

【注釋】

①戶:門。

②何莫:為什麼沒有。斯道:這條路。指孔子所主張的仁義之道。

【今譯】

孔子說:“誰能外出而不經過屋門呢?為何沒有人由[我指出的]這條道走呢?”

子曰:“質勝文則野①,文勝質則史②。文質彬彬③,然後君子。”

【注釋】

①質:質地,質樸、樸實的內容,內在的思想感情。孔子認為,仁義是質。文:文采,華麗的裝飾,外在的禮儀。孔子認為,禮樂是文。

②史:本義是宗廟裏掌禮儀的祝官,官府裏掌文書的史官。這裏指像“史”那樣,言詞華麗,虛浮鋪陳,心裏並無誠意。含有浮誇虛偽的貶義。

③彬彬:文質兼備相稱;文與質互相融和,配合恰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