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也篇第六(3 / 3)

【今譯】

孔子說:“[內在的]質樸勝過[外在的]文采,就未免粗野;[外在的]文采勝過[內在的]質樸,就未免浮誇虛偽。隻有把文采與質樸配合恰當,然後才能成為君子。”

子曰:“人之生也直①,罔之生也幸而免②。”

【注釋】

①直:正直,無私曲。

②罔(wǎng往):誣罔,虛妄。指不正直的人。

【今譯】

孔子說:“一個人能生存,是由於正直;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不過是由於僥幸而避免了禍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①,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注釋】

①好(hào號):喜愛。

【今譯】

孔子說:“[對任何事業,]知道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不如以實行它為快樂的人。”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①;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注釋】

①語:告,講,說。

【今譯】

孔子說:“對有中等水平以上才智的人,可以講高深的知識學問;對中等水平以下才智的人,不可以講那些高深的知識學問。”

樊遲問知①,子曰:“務民之義②,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注釋】

①知:同“智”。聰明,智慧。

②務:從事於,致力於,一心一意去專力倡導。

【今譯】

樊遲問,怎樣才是“智”,孔子說:“專心致力於[倡導]人民應該遵從的仁義道德,尊敬鬼神,但要遠離它[不可沉迷於靠鬼神求福],就可以說是‘智’了。”[樊遲又]問怎樣才是“仁”,[孔子]說:“有仁德的人,首先付出艱苦的努力,獲得的結果放在後邊全不計較,便可以說是‘仁’啊。”

子曰:“知者樂水①,仁者樂山②。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注釋】

①知者樂水:水流動而不板滯,隨岸賦形,與智者相似,故曰。

②仁者樂山:山形巍然,屹立而不動搖.與仁者相似。故曰。

【今譯】

孔子說:“聰明智慧的人愛水,有仁德的人愛山。聰明智慧的人活躍,有仁德的人沉靜。聰明智慧的人常樂,有仁德的人長壽。”

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①。”

【注釋】

①“齊一變”句:“變”,進行政治改革,推行教化。當時,齊強魯弱,但是齊國施行霸道,急功近利,孔子認為齊離王道甚遠。而魯國重禮教、崇信義,周公的法治猶存,仁厚而近於王道。孔子曾說:“周禮盡在魯矣。”所以孔子有此說。

【今譯】

孔子說:“把齊國改變一下,便達到像魯國這樣;把魯國改變一下,就能達到先王之道了。”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①?”

【注釋】

①“觚不觚”句:“觚(gū姑)”,古代木製酒具,容量為古製二升(一說三升),量不大,以戒人貪酒。原先觚是上圓下方,腹部足部都有四條棱角。後來,可能是為了製造和使用上的方便,改成了圓筒形,也沒有那四條棱角了。孔子言“觚不觚”,實是對事物有所改變、有名無實、名實不符的感歎,含有對當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等社會現象的不滿。

【今譯】

孔子說:“說是觚又不像觚,這是觚嗎?這是觚嗎?”

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①。’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②,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③。”

【注釋】

①井有仁:井裏掉進一個有仁德的人。一說.“仁”同“人”。

②逝:往,去。

③罔:誣罔,被無理陷害,愚弄。

【今譯】

宰我問道:“對於有仁德的人,雖然告訴他:‘有一位仁人掉到井裏啦!’他會跟著跳下去嗎?”孔子說:“為什麼要他那樣做呢?君子可以去[井邊看一看,設法救人],不可以[也跟著]陷下去;[君子]可能被欺騙,卻不可能被愚弄。”

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①!”

【注釋】

①畔:同“叛”。背離,背叛。夫(fú扶):語氣助詞。吧。

【今譯】

孔子說:“君子廣泛地多學文化典籍,用禮來約束自己,就可以不違背[君子之道]了吧!”

子見南子①,子路不說②。夫子矢之曰③:“予所否者④,天厭之!天厭之!”

【注釋】

①南子:宋國的美女,衛靈公的夫人,行為淫亂,名聲不好。當時,衛靈公年老昏庸,南子實際上操縱、左右著衛國的政權。她派人召見孔子,孔子起初辭謝不見,但因依禮當見,不得已才去見了南子。

②說:同“悅”。

③矢:通“誓”。

④予所否者:“予”,我。“所……者”,相當於“假如……的話”,古代用於誓言中。“否”,不是,不對。指做了什麼不正當的事情。

【今譯】

孔子會見了南子,子路不高興。孔子發誓說:“假如我做了什麼不正當的事,[那麼,]上天會厭棄我!上天會厭棄我!”

子曰:“中庸之為德也①,甚至矣乎!民鮮久矣。”

【注釋】

①中庸:“中”,是折中,調和,無過無不及,不偏不倚;“庸”,是平常,普通,循常規常理(順其自然)而不變。

【今譯】

孔子說:“中庸作為一種道德,是最高尚了!人民缺少這種道德已經很久了。”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①。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②,可謂仁之方也已。”

【注釋】

①堯、舜:傳說是上古兩位賢明的君主,也是孔子心目中聖德典範。病:憂慮,犯難,心有所不足。

②能近取譬:“近”,指切近的生活,自身。“譬”,比喻,比方。能夠就自身打比方,推己及人。

【今譯】

子貢說:“如果有人廣泛地給人民許多好處,又能周濟眾人,怎麼樣呢?可以說是仁人嗎?”孔子說:“何止是仁人,那必定是聖人了!堯、舜尚且對做不到這樣而感到為難呢。作為仁人,自己想要立身,就要幫助別人立身;自己想要通達,也要幫助別人通達。凡事都能從切近的生活中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可以說是實行仁的方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