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而篇第七(2 / 3)

②戰:戰爭。因關係國家民族的安危存亡和人民群眾的死與傷。

③疾:疾病。因關係個人的健康與生死。

【今譯】

孔子小心謹慎對待的事情是:[祭祀之前的]齋戒,戰爭,疾病。

子在齊,聞《韶》①,三月不知肉味②,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注釋】

①韶:傳說是虞舜時創作的樂曲,水平很高,音樂境界很優美。參見前《八佾篇第三》第二十五章注。

②三月:比喻很長時間,不是實指三個月。

【今譯】

孔子在齊國,聽到了[演奏]《韶》樂,三個月吃肉都吃不出什麼滋味,說:“真料想不到[虞舜時創作的]音樂竟然達到這麼迷人的地步。”

冉有曰:“夫子為衛君乎①?”子貢曰:“諾②,吾將問之。”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

【注釋】

①為:讚成,幫助。衛君:指衛靈公的孫子衛出公,姓蒯(kuǎi快上聲),名輒(zhé哲)。公元前492年至公元前481年在位。他的父親蒯聵,本是靈公所立的世子,但因其謀殺衛靈公的夫人南子未成,被靈公驅逐,逃到了晉國。衛靈公死後,蒯輒被立為國君。這時,晉國的趙簡子率軍又把蒯聵送回衛國,形成父親同兒子爭奪王位的局麵。後來蒯聵以武力進攻其子蒯輒,蒯輒出奔。蒯聵得王位,為衛莊公。公元前478年,晉攻衛,蒯聵奔戎州,被戎州人所殺。蒯輒奔宋之後,卒於越。蒯聵、蒯輒父子爭位的事,與古代伯夷、叔齊兩兄弟互相讓位的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本章這段對話,表明孔子讚揚伯夷、叔齊的“禮讓為國”,而對蒯聵、蒯輒非常不滿。

②諾:應答聲。

【今譯】

冉有[問子貢]說:“老師會讚成衛國的國君嗎?”子貢說:“嗯,我要去問問他。”[於是,子貢]進屋去,問[孔子]:“伯夷、叔齊是什麼樣的人呢?”[孔子]說:“是古代的賢人。”[子貢]問:“[伯夷、叔齊]有怨恨嗎?”[孔子]說:“[他們]求仁德而得到了仁德,還有什麼怨恨呢?”[子貢]走出屋來[對冉有]說:“老師不讚成[衛國國君]。”

子曰:“飯疏食①,飲水,曲肱而枕之②,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注釋】

①飯:作動詞用。吃。疏食:指粗糧,粗糙的飯食。

②肱(gōng工):由肩到胳膊肘這一部位,一般也泛指胳膊。

【今譯】

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彎起胳膊墊著當枕頭,樂趣就在其中了。用不義的手段得到富與貴,對於我,[那些富貴]如同[天上的]浮雲。”

子曰:“加我數年①,五十以學《易》②,可以無大過矣。”

【注釋】

①加:增添,增加。

②五十:五十歲。古人以為五十歲是老年的開始。一說,“五十”是“卒”字之誤,在這裏用的意思,指學完《易經》。易:又名《周易》,《易經》,古代一本用以占卜、預測吉凶禍福的書。有宗教迷信色彩,但也保存了古代若幹樸素辯證法的哲學觀點。

【今譯】

孔子說:“再給我增添幾年壽命,到了五十歲學習《易經》,可以不犯大的錯誤了。”

子所雅言①,《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注釋】

①雅言:西周的政治中心在今陝西地區,當時稱以陝西語音為標準音的“官話”,為“雅言”。平時講話,孔子用的是魯國的地方方言,但在誦《詩》《書》和讚禮(主持儀禮,當司儀)時,則用“雅言”。

【今譯】

孔子[有時]講官話,讀《詩經》,念《尚書》,讚禮時,都是用官話。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①,子路不對②。子曰:“女奚不曰③: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④。”

【注釋】

①葉(shè社)公:姓沈,名諸梁,字子高.楚國的夫夫。他的封邑在葉城(今河南省葉縣南三十裏有古葉城),為葉尹,故稱葉公。

②不對:不回答。“對”,是應答之意。

③女:同“汝”。你。奚:何.為什麼。

④雲爾:如此而已,罷了。

【今譯】

葉公向子路問到孔子,子路沒回答。孔子說:“你為什麼不說:他的為人啊,發憤時,竟忘記吃飯;快樂時,便忘記憂愁;簡直連衰老就會到來也不知道,如此而已。”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今譯】

孔子說:“我不是生下來就有知識的人,而是愛好古代文化,勤奮敏捷地去求得知識的人。”

子不語怪、力、亂、神。

【今譯】

孔子不談論怪異、暴力、變亂、電神[一類的事]。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今譯】

孔子說:“[如果]三個人在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作為我的老師的人。選擇他的優點長處,而跟從[學習];看到有什麼不好的地方,就[反省自己]加以改正。

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①!”

【注釋】

①桓魋(tuí頹):宋國的司馬(主管軍事行政的長官)。本名向魋,因是宋桓公的後裔,又稱桓魋。公元前492年,孔子周遊列國,從衛國去陳國時,經過宋國,桓魋聽到消息,率兵來阻攔。當時,孔子正在大樹下同弟子們演習周禮的儀式,桓魋砍掉大樹,而且要殺孔子。孔子離開時,弟子們催促他快些走,他在途中說了這番話。

【今譯】

孔子說:“上天使我具有了這種品德,桓魋能把我怎麼樣!”

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①?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注釋】

①二三子:這裏是孔子客氣地稱呼弟子們。“二三”,表示約數。“子”,是尊稱。

【今譯】

孔子說:“諸位以為我[對你們]有什麼隱瞞嗎?我沒有隱瞞啊。我沒有什麼行為不能告訴你們.這樣才是我孔丘。”

子以四教:文①,行②,忠③,信④。

【注釋】

①文:文化知識,曆史文獻。

②行:行為規範,道德修養,社會實踐。

③忠:忠誠老實。

④信:講信用,言行一致。

【今譯】

孔子從四個方麵教育學生:曆史文獻,行為規範,忠誠老實,講究信用。

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①。”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恒者,斯可矣。亡而為有②,虛而為盈③,約而為泰④,難乎有恒矣。”

【注釋】

①斯:就,乃,則。

②亡:同“無”。

③盈:豐滿,充實。

④約:窮困。泰:寬裕,豪華,奢侈。

【今譯】

孔子說:“聖人,我不可能見到了,能看到君子就可以了。”孔子又說:“善人,我不可能見到了,能看到有恒心[保持良好品德節操]的人,就可以了。[有的人]本來沒有[什麼知識、本領],卻假裝有;本來空虛,卻假裝充實;本來窮困,卻假裝富裕。[這樣的人]是難以有恒心[保持良好品德節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