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而篇第七(3 / 3)

子釣而不綱①,弋不射宿②。

【注釋】

①綱:本意是提網的大繩。這裏指在河流的水麵上橫著拉一根大繩,上麵係有許多魚鉤以釣魚。

②弋(yì義):用帶繩的箭射鳥,叫“弋”。這種箭箭尾上所係的繩,叫“繳(zhuó濁)”,是用生絲做成的,又細又韌,箭發射出去以後,還能靠繩收回再連續用。宿:指歸巢宿窩的鳥。

【今譯】

孔子釣魚,隻用[有一個魚鉤的]釣竿,而不用綱;隻射飛著的鳥,不射宿窩的烏。

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①。知之次也②。”

【注釋】

①識(zhì誌):記住。

②知之次也:即“學而知之者,次也”的意思。“次”,即次一等。孔子主張“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參閱《季氏篇第十六》第九章。

【今譯】

孔子說:“可能有什麼都不懂卻在憑空妄作的人,可我不是這樣。多聽,選擇其中好的跟著來學習;多看,記在心裏。這樣[學而知之],在知識上,[比“生而知之”的人]是僅次一等的。”

互鄉難與言①。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②,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③。”

【注釋】

①互鄉:地名。究竟是何處,已不可確考。一說,北宋地理總誌《太平寰宇記》所記徐州沛縣合鄉的故城,即古時“互鄉”之地。

②與:讚許,讚成,肯定。下同。

③保:守。引申為追究,糾纏。

【今譯】

互鄉這個地方的人很難交談。[但]互鄉的一個兒童卻受到孔子的接見,弟子們都疑惑不解。孔子說:“我是讚許他向前進,而不是讚成他往後退的。[做事]何必做得太過分呢?人家使自己清潔以求進步,我是讚許他的清潔,而不管他以往的行為。”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今譯】

孔子說:“仁,[距離我]遠嗎?[隻要]我想要做到仁,仁就(隨著心念]到了。”

陳司敗問①:“昭公知禮乎②?”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曰③:“吾聞君子不黨④,君子亦黨乎?君取於吳⑤,為同姓,謂之‘吳孟子’⑥。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注釋】

①陳司敗:陳國的司寇(主管司法的官員)。一說.姓陳,名司敗,是齊國大夫。

②昭公:魯國國君,姓姬,名裯(chóu愁),公元前541年至公元前510年在位。“昭”是死後的諡號。

③揖(yī衣):拱手行禮,作揖。巫馬期:孔子的弟子,姓巫馬,名施,字子期。魯國人。比孔子小三十歲,生於公元前521年,卒年不詳。

④黨:偏袒,包庇,有偏私。

⑤取:同“娶”。

⑥吳孟子:魯昭公夫人。春秋時,國君夫人的稱號,一般是用她出生的國名加上她的姓。吳孟子姓姬,便應稱“吳姬”。但是,吳國與魯國的國君都姓姬(吳國是周文王的伯父太伯的後代,魯國是周文王的兒子周公姬旦的後代),按照周禮的規定,同姓是不能通婚的。為了掩人耳目,魯昭公避諱,不稱她為“吳姬”,而稱“吳孟子”(“盂”,指她是長女;“子”,是宋國的姓。一說.“孟子”是昭公夫人的名字,見《左傳·哀公十二年》)。故陳司敗批評指責他“君而知禮,孰不知禮”。然而,孔子為什麼還說魯昭公“知禮”呢?這是因為周禮提倡“為尊者諱,為賢肯諱,為親者諱”。孔子寧可自己承擔過錯,而不說魯君不知禮。

【今譯】

陳司敗問:“魯昭公知禮嗎?”孔子說:“知禮。”孔子出來以後,[陳司敗]向巫馬期作了個揖,走近他說:“我聽說君子是不偏袒別人的,難道君子也偏袒別人嗎?魯君娶了一個吳國女子,是同姓,卻稱她為‘吳孟子’。如果說魯君知禮,還有誰不知禮呢?”巫馬期(把這些話]告訴孔子。孔子說:“我真幸運,如果有了過錯,人家一定會知道。”

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①,而後和之②。

【注釋】

①反:反複,再一次。

②和(hè賀):跟隨著唱,應和,唱和。

【今譯】

孔子同別人一起唱歌,[如果]別人唱得好,就一定讓他再唱一遍,然後自己跟著[他的音調]唱和。

子曰:“文,莫吾猶人也①。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

【注釋】

①莫:推測之詞。大概,或者,也許,一說。“文莫”連讀,即“忞慔”,意為黽(mǐn敏)勉努力。句中的意思是:在奮勉努力方麵,我和別人差不多。

【今譯】

孔子說:“在文化方麵,大概我和別人差不多。至於做一個身體力行的君子,我還沒有做到。”

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①,誨人不倦,則可謂雲爾已矣②。”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注釋】

①抑:轉折浯氣詞。然則,抑或,或許。

②雲爾:這樣,如此。

【今譯】

孔子說:“如果說到‘聖’與‘仁’,那我怎麼敢當!(我]隻不過[要朝著‘聖’與‘仁’的方向]努力而從不滿足,教育別人從不感到疲倦,[對於我]尚且可以這樣說吧。”公西華說:“這正是弟子學不到的。”

子疾病①,子路請禱②。子曰:“有諸③?”子路對曰:“有之。《誄》曰④:‘禱爾於上下神祗⑤。’”子曰:“丘之禱久矣⑥。”

【注釋】

①疾病:“疾”,就是病。再加一個“病”字,指病情嚴重。

②禱:向鬼神祝告,請求福祐。

③諸:“之乎”的合音。

④誄(Iěi壘):一種對死者表示哀悼的文章。這裏當作“讄”,指古代為生者向鬼神祈福的禱文。

⑤神祗(qí奇):古代稱天神為“神”,地神為“祗”。

⑥“丘之”句:“久”,長久。這句話的言外之意:你不必再祈禱了。孔子並不相信向鬼神祈禱能治好病,所以婉言謝絕子路的請求。

【今譯】

孔子病重,子路請求祈禱。孔子說:“有這個道理嗎?”子路回答說:“有的。《誄》文上說:‘為您向天地上下的神靈祈禱。’”孔子說:“我在祈禱已經很久了。”

子曰:“奢則不孫①,儉則固②。與其不孫也,寧固。”

【注釋】

①孫:同“遜”。恭順,謙讓。

②固:固陋,鄙陋,小氣,寒酸。

【今譯】

孔子說:“奢侈了就會不遜,節儉了就[顯得]鄙陋。與其不遜,寧可鄙陋。”

子曰:“君子坦蕩蕩①,小人長戚戚②。”

【注釋】

①坦:安閑,開朗,直率。蕩蕩:寬廣,遼闊。

②長:經常,總是。戚戚:憂愁,哀傷,局促不安,患得患失。

【今譯】

孔子說:“君子心胸平坦寬廣,小人局促經常憂愁。”

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今譯】

孔子溫厚而又嚴肅,有威嚴而不凶猛,恭謹而又安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