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伯篇第八(1 / 3)

泰伯篇第八

【導語】

主要講孔子、曾子的言論.及對古人的評讚。

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①,三以天下讓②,民無得而稱焉。”

【注釋】

①泰伯:周朝姬氏的祖先有名叫古公亶(dǎn膽)父的,又稱“太王”。古公亶父共有三個兒子:長子泰伯(又稱“太伯”),次子仲雍,三子季曆(即周文王姬昌的父親)。傳說古公亶父見孫兒姬昌德才兼備,日後可成大業,便想把王位傳給季曆,以謀求後世能擴展基業,有所發展。泰伯體察到了父親的意願,就主動把王位的繼承權讓給三弟季曆;而季曆則認為,按照慣例,王位應當由長兄繼承,自己也不願接受。後來,泰伯和二弟仲雍密謀,以去衡山采藥為名,一起悄悄離開國都,避居於荊蠻地區的勾吳。泰伯後成為周代吳國的始祖。

②“三以”句:“天下”,代指王位。第一次讓,是泰伯離開國都,避而出走。第二次讓,是泰伯知悉父親古公亶父去世,故意不返回奔喪,以避免被眾臣擁立接受王位。第三次讓,是發喪之後,眾臣議立新國君時,泰伯在荊蠻地區,索性與當地黎民一樣,斷發紋身,表示永不返回。這樣,他的三弟季曆隻好繼承王位。有了泰伯的這“三讓”,才給後來姬昌(周文王)繼位統一天下創設了條件,奠定了基礎。因此,孔子高度稱讚泰伯。

【今譯】

孔子說:“泰伯可以稱得上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了,三次以天下相讓,人民真不知該怎樣稱讚他。”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①,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②。君子篤於親③,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④。”

【注釋】

①葸(xǐ洗):過分拘謹,膽怯懦弱。

②絞:說話尖酸刻薄,出口傷人;太急切而無容忍。

③篤(dū賭):誠實,厚待。

④偷:刻薄。

【今譯】

孔子說:“[隻是容貌態度]恭敬而沒有禮[來指導]就會勞擾不安;[隻是做事]謹慎而沒有禮[來指導]就會畏縮多懼;[隻是]剛強勇猛而沒有禮[來指導]就會作亂;[隻是]直率而沒有禮[來指導]就會說話刻薄尖酸。君子如果厚待親族,老百姓就會按仁德來行動;君子如果不遺忘故舊,老百姓也就厚道了。”

曾子有疾①,召門弟子曰:“啟予足②,啟予手!《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③。’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④!”

【注釋】

①曾子:曾參,孔子的弟子。《論語》成書時,後世門生記其言行,尊稱為“子”。

②啟:開。這裏指掀開被子看一看。一說,同“晵”,看。

③“戰戰兢兢”句:引自《詩經·小雅·小曼(mín民)》篇。曾參借用這句話,表明自己一生處處小心謹慎,避免身體受損傷,算是盡了孝道。據《孝經》載,孔子曾對曾參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履”,本義是單底鞋,也泛指鞋。這裏作動詞用,走,踩,步行。

④小子:稱弟子們。這裏說完一番話之後再呼弟子們,表示反複叮嚀。

【今譯】

曾子病危,召集他的弟子們來,說:“[掀開被子]看看我的腳,看看我的手[有無毀傷之處]。《詩經》中說:‘戰戰兢兢.就好像站在深淵旁邊,就好像踩在薄冰之上。’從今以後,我知道[我的身體]會免於毀傷了。弟子們!”

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①。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②;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③,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④,斯遠鄙倍矣⑤。籩豆之事⑥,則有司存⑦。”

【注釋】

①孟敬子:姓仲孫,名捷,武伯之子,魯國大夫。問:看望,探視,問候。

②也:句中語氣助詞。表示提頓,以起下文,兼有舒緩語氣的作用。

③動容貌:即“動容貌以禮”。指容貌謙和,恭敬,從容,嚴肅,禮貌等。

④出辭氣:即“出辭氣以禮”。“出”,是出言,發言。“辭氣”,指所用的詞句和語氣。

⑤鄙倍:“鄙”,粗野。“倍”,同“背”。指背理,不合理,錯誤。

⑥籩豆之事:“籩(biān邊)”,古代一種竹製的禮器,圓口,下麵有高腳,在祭祀宴享時用來盛果脯。“豆”,古代一種盛食物盛肉的器皿,木製,有蓋,形狀像高腳盤。籩和豆都是古代祭祀和典禮中的用具。籩豆之事,就是指祭祀或禮儀方麵的事務。

⑦有司:古代指主管某一方麵事務的官吏。這裏具體指管理祭祀或儀禮的小官吏。存:有,存在。

【今譯】

曾子病危,孟敬子去探望他。曾子說:“鳥將要死的時候,鳴叫的聲音是悲哀的;人將要死的時候,說的話是善意的。君子應當重視的道德有三方麵:使容貌謙和嚴肅,就可以避免粗暴急躁,放肆怠慢;使臉色正派莊重,就接近於誠實守信;說話注意言詞[得體]和口氣[聲調合宜],就可以避免粗野和背理。至於祭祀和禮節儀式,自有主管的官吏去辦。”

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①。昔者吾友嚐從事於斯矣②。”

【注釋】

①校(jiào叫):計較。

②吾友:我的朋友。有人認為:曾參指的是他的同學顏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