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伯篇第八(2 / 3)

【今譯】

曾子說:“有才能卻向沒有才能的人詢問,知識多的卻向知識少的人詢問;有[本事]卻好像沒有,[知識學問]很充實卻好像很空虛;被人冒犯也不去計較。從前我的朋友曾經這樣做過。”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①,可以寄百裏之命②,臨大節而不可奪也③。君子人與④?君子人也!”

【注釋】

①六尺之孤:孩子死去父親,叫“孤”。六尺之孤,指尚未成年而登基接位的年幼君主。古代的“尺”短,一尺合現代市尺六寸九分。身長“六尺”,其實隻合現在四尺一寸四分(約138公分),一般指未成年的小孩(十五歲以下)。

②寄百裏之命:“寄”,寄托,委托。“百裏”,指方圓百裏的一個諸侯國。“命”,指國家的政權與命運。

③不可奪:指其誌不可奪,不能使他動搖屈服。

④與:同“歟”。語氣詞。

【今譯】

曾子說:“可以把年幼的孤兒托付給他,可以把國家的命運委托給他,麵臨重大考驗有氣節而不動搖屈服。這是君子一類的人嗎?是君子一類的人啊!”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①,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②,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注釋】

①弘毅:“弘”,廣大,開闊,寬廣。“毅”,堅強,果敢,剛毅。宋代儒學家程顥解說:“弘而不毅,則無規矩而難立;毅而不弘,則隘陋而無以居之。”“弘大剛毅,然後能勝重任而遠到。”

②“仁以”句:“以仁為己任”的倒裝句。把實現“仁”看作是自己的仟務。

【今譯】

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心胸開闊、意誌堅強,[因為]責任重大,道路遙遠。把實現‘仁’看作是自己的任務,不也是很重大嗎?[要終生為之奮鬥]到死才停止,不也是很遙遠嗎?”

子曰:“興於《詩》①,立於禮②,成於樂③。”

【注釋】

①興:興起,勃發,激勵;受到《詩經》的感染,而熱愛真善美,憎恨假惡醜。

②立:立足於社會,樹立道德。

③成:完成,達到。這裏指以音樂來陶冶性情,涵養高尚的人格,完成學業,最終達到全社會“禮樂之治”的最高境界。

【今譯】

孔子說:“用《詩經》激勵誌氣,用禮作為行為規範的立足點,用樂完成人格修養社會之治。”

子曰:“民可使由之①,不可使知之。”

【注釋】

①由:從,順從,聽從,經由什麼道路。孔子認為下層百姓的才智能力、認識水平、覺悟程度各不一樣,當政者在施行政策法令時,隻能要求他們遵照著去做,而不可以使人人都知道這樣做的道理。

【今譯】

孔子說:“對老百姓,可以使他們順著當政者所指點的路線去走,而不可以使他們都知道為什麼這樣走。”

子曰:“好勇疾貧①,亂也。人而不仁②,疾之已甚③,亂也。”

【注釋】

①疾:厭惡,憎恨。

②人而不仁:不仁的人。

③已甚:太過分,很厲害。

【今譯】

孔子說:“愛勇敢而恨貧窮,會闖亂子。對不仁的人,恨得太厲害,也會激出禍亂。”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①,其餘不足觀也已。”

【注釋】

①吝(lìn賃):吝嗇,小氣,過分愛惜,應當用而不用。

【今譯】

孔子說:“[一個人]假如有周公那樣美好的才能,隻要驕傲自大而且吝嗇小氣,餘下的也就不值得一看了。”

子曰:“三年學,不至於穀①,不易得也。”

【注釋】

①穀:穀子,小米。古代官吏以穀子來計算俸祿,這裏以“穀”代指做官及其俸祿。

【今譯】

孔子說:“學了三年,並不轉到要官做求俸祿的念頭上去,是難得的啊。”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①,危邦不入,亂邦不居②。天下有道則見③,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注釋】

①道:這裏指治國作人的原則與方法。下文“邦有道”“邦無道”則指社會政治局麵的好與壞,國家政治是否走上正道。

②危邦,亂邦:東漢儒學家包鹹解說:“臣弑君,子弑父,亂也;危者,將亂之兆(征兆,預兆)也。”

③見:同“現”。表現,出現,出來。

【今譯】

孔子說:“堅定信念,努力學習,誓死保全並愛好[治國作人之]道,有危險的國家,不要進入;有禍亂的國家,不要在那兒居住。天下有道,就出來從政;天下無道,就隱居起來。國家有道,而自己貧賤,是恥唇;國家無道,而自己富貴,也是恥辱。”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①。”

【注釋】

①謀:參與,考慮,謀劃。

【今譯】

孔子說:“不在那個職位上,就不要過問那方麵的政事。”

子曰:“師摯之始①,《關雎》之亂②,洋洋乎盈耳哉!”

【注釋】

①師摯之始:“師”,指太師,樂師。魯國的樂師名摯(zhì誌),一名“乙”。因他擅長彈琴,又稱“琴摯”。“始”,樂曲的開端,即序曲。古代奏樂,開端叫“升歌”,一般由太師演奏,故說“師摯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