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伯篇第八(3 / 3)

②關雎:《詩經》的第一篇。參見前《八佾篇第三》第二十章。亂:樂曲結尾的一段,由多種樂器合奏。這裏指演奏到結尾時所奏的《關雎》樂章。

【今譯】

孔子說:“從太師摯演奏開始,到結尾演奏《關雎》,多麼美盛啊,那充滿在我耳朵中的樂曲!”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願①,悾悾而不信②,吾不知之矣。”

【注釋】

①侗(tóng同):幼稚無知。願:謹慎,老實,厚道。

②倥倥(kōng空):誠懇。這裏指表麵上裝出誠懇的樣子。

【今譯】

孔子說:“[有的人]狂妄而不正直,幼稚無知還不謹慎,表麵上誠懇卻不守信用,我不知道這種人怎麼會這樣。”

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今譯】

孔子說:“學習就像追趕[什麼]而追不上那樣,[追上了]還恐怕再失去它。”

子曰:“巍巍乎①,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②。”

【注釋】

①巍巍:本是形容高大雄偉的山,在這裏用,是讚美舜和禹的崇高偉大。

②而不與焉:曆來學者有四種解釋:一、“與”,讚許。意思是:舜、禹,難道不值得讚許嗎?二、“與”,同“舉”。拔取,奪取。意思是:舜、禹得到天下,不是靠奪取而來的。三、“與”,參與政事。意思是:舜、禹得到天下,重視選賢任能,發揮大臣們的作用,自己並不親自幹預具體的政事。四、“與”,同“預”。參與,含有私自占有和享受的意思。意思是:堯把天下禪讓給舜,舜後來又禪讓給禹,他們不是孜孜以求王位,不以得到王位為樂;雖然得了天下,卻好像同自己不相關一樣,不以國君的地位去謀取個人的私利、貪圖個人的享受。本書取此說。

【今譯】

孔子說:“多麼崇高偉大啊,舜、禹得到了天下,卻不去謀取個人的私利呀。”

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①。蕩蕩乎②,民無能名焉③。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④,其有文章⑤。”

【注釋】

①則:效法,取法。

②蕩蕩:廣大,廣遠,廣博無邊。

③名:用言語去形容,讚美。

④煥:光輝,光明。

⑤文章:指禮樂典章製度。

【今譯】

孔子說:“偉大呀,堯做為這樣的君主!多麼崇高啊,隻有天是最高大的,隻有堯才能效法天。他的恩德功績多麼廣大啊,人民不知該怎樣稱讚他。多麼崇高啊,他成就的功業。多麼光輝啊,他製定的禮樂典章製度。”

舜有臣五人①,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②。”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③,於斯為盛④,有婦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⑤,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

【注釋】

①“舜有”句:傳說舜有五位賢臣,分別是:禹,稷(jì記),契(xiè謝),皋陶(gāoyáo高搖),伯益。

②亂臣十人:“亂”,在這裏是治理的意思。“亂臣”,指能治理國家的大臣。十人是:周公旦,召公奭(shì式),太公望,畢公,榮公,太顛,閎夭,散宜生,南宮適(武王曾命他“散鹿台之財,發钜橋之粟,以賑貧弱”。與孔子弟子南宮適不是一人),另有一名婦女是邑薑(南宮適夫人,專管內務)。

③唐虞之際:堯舜之時。“唐”,堯的國號。“虞”,舜的國號。“際”,時期,時候。

④斯:代詞。指周武王時代。

⑤“三分”句:傳說商紂時天下分為九州,歸附文王的已有六個州(荊,梁,雍,豫,徐,揚),隻有青、兗、冀三州屬商紂王。

【今譯】

舜有賢臣五人,就能把天下治理好。周武王說:“我有能治理國家的大臣十人。”孔子[因此]說:“人才難得。難道不是這樣麼?在唐堯、虞舜時代[之後],周武王時期人才最盛,然而[十位治國大臣中]有一人是婦女,實際上隻有九人而已。[周文王]已經占有了三分之二的天下,他卻仍然向殷紂王稱臣。周朝的道德,可以說是最高的了。”

子曰:“禹,吾無間然矣①!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②;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③;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④。禹,吾無間然矣!”

【注釋】

①間(jiàn見):本意指空隙。這裏用作動詞,含有挑剔、批評、非議等意思。

②菲(fěi匪):菲薄,不豐厚。致:致力,努力去做。

③黻冕(fǔmiǎn府免):祭祀時穿的禮服,叫黻;官職在大夫以上的人戴的禮帽,叫冕。

④卑:低矮狹小,簡陋。洫(xù序):田間的水道,起著正疆界、備旱澇的作用。

【今譯】

孔子說:“對於禹,我沒有可批評的地方啊。他的飲食菲薄,卻盡量[以豐潔的祭品]孝敬鬼神;他平時穿衣服很簡樸,而祭祀時卻盡量穿華美的禮服;他住的宮室低矮狹小,卻盡力興修水利,挖溝開田間水道。對於禹,我沒有可批評的地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