⑤緇(zī茲):黑色。
⑥羔裘:黑色羊羔皮做的皮袍。
⑦素:白色。
⑧麑裘:指用小鹿皮做的皮袍。“麑(ní尼)”,白色幼鹿。
⑨短右袂:指右手的袖子做得短一些,便於做事。“袂(mèi妹)”,袖子。
⑩“狐貉”句:用厚毛的狐貉皮製做成坐墊。“以”,用。“居”,坐。
帷裳:朝拜和祭祀時穿的禮服。古時規定,要用整幅的布來做禮服,多餘的布不裁掉,而要折疊起來縫上。
殺:消除。這裏指剪裁掉。如果不是製做禮服,必須加以剪裁,去掉多餘的布。
玄冠:黑色的禮帽。
吉月:陰曆每月的初一。也稱作朔月。一說,隻指每年正月歲首。
【今譯】
君子不用深青透紅或黑中透紅的布做鑲邊,不用紅色或紫色的布做平日在家穿的便服。在夏天,穿粗麻或細麻布做的單衣,但一定要套在外麵。[冬天]黑色罩衣,配黑羊羔皮袍;白色罩衣,配白鹿皮袍;黃色罩衣,配狐狸皮袍。平常在家穿的皮袍,要做得長一些,右邊的袖子短一些。必須有睡衣,要一身半長。要用毛長的狐貉皮製作坐墊。[服喪期滿]脫去喪服,可以佩戴各種裝飾品。如果不是禮服,必須加以剪裁,去掉多餘的布。不要穿黑羊羔皮袍戴黑色禮帽去吊喪。每月的初一,一定要穿朝服去上朝。
齊①,必有明衣②,布。齊必變食③,居必遷坐④。
【注釋】
①齊:同“齋”。齋戒。
②明衣:指齋戒期間沐浴後所換穿的貼身衣服。
③變食:改變平常的飲食。特指不飲酒,不吃葷,不吃蔥蒜韭等有異味的東西。
④居必遷坐:指齋戒時的住處,要從內室(平時的臥室)遷到外室,不與妻妾同房。
【今譯】
齋戒時,一定要有洗澡後換穿的幹淨內衣,要用布做的。齋戒時,一定要改變飲食,住處一定要從臥室遷出。
食不厭精①,膾不厭細②。食而③,魚餒而肉敗④,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⑤,不食。不時⑥,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⑦。唯酒無量,不及亂⑧。沽酒市脯⑨,不食。不撤薑食。不多食⑩。
【注釋】
①不厭:不厭煩,不排斥,不以為不對。
②膾(kuài快):細切的魚肉。
③(yì義):食物長久存放,陳舊了,黴爛變質了。(ài艾):食物放久變了味,餿了。
④餒(něi內上聲):魚類不新鮮了,腐爛了。敗:肉類不新鮮了,腐爛了。
⑤飪(rèn任):烹調,煮熟。
⑥不時:不到該吃的時候。指吃飯要定時。一說,不吃過了時的、不新鮮的蔬菜。另說,不到成熟期的糧食、果、菜,不能吃,吃了會傷人。
⑦氣:同“餼(xì戲)”。糧食。
⑧不及亂:不到喝醉而神智昏亂的地步。
⑨脯(fǔ府):熟肉幹,幹肉。
⑩不多食:不多吃,不要吃得過飽而傷腸胃。另說,與“不撤薑食”相連,指每餐都要吃點薑,但也不要多吃薑。
【今譯】
飯食不嫌做得精,魚肉不嫌切得細。糧食陳舊變味了,魚不新鮮了,肉腐爛了,不吃。食物的顏色變壞了,不吃。氣味不好聞了,不吃。烹煮的不得當,不吃。不到該吃的時候,不吃。不按一定方法宰割的肉,不吃。醬、醋作料放得不適當,不吃。肉雖然多,[吃時]不要超過主食的數量。唯獨酒無限量,但不能喝到昏醉的程度。買來的酒和市上的熟肉幹,不吃。不去掉薑。不要多吃。
祭於公①,不宿肉②。祭肉不出三日③。出三日不食之矣。
【注釋】
①祭於公:指士大夫等參加國君舉行的祭祀典禮。
②不宿肉:“肉”,指“胙肉”,祭祀所用的肉。胙肉一般由祭祀當天清晨特意宰殺的牲畜肉充任,到第二天祭禮完全結束後再分賜給助祭者。故這種胙肉拿回家已是宰殺後的兩三天了,不宜再放過夜。
③祭肉:指自家祭祀所用的肉。
【今譯】
參加國君祭祀典禮分到的肉,不能過夜。[平常]祭祀用過的肉不能超過三天。超過了三天就不吃它了。
食不語,寢不言。
【今譯】
吃飯時不交談,睡覺時不說話。
雖疏食菜羹①,必祭②,必齊如也。
【注釋】
①疏食:粗食,吃蔬菜和穀米類。羹(gēng庚):濃湯。
②必:底本作“瓜”,據《魯論語》改。祭:指吃飯前把席上的各種飯菜分別拿出一點,另擺在食器之間,以祭祀遠古發明飲食的祖先,表示不忘本。一說,即指一般的祭祖先或祭鬼神。
【今譯】
雖然是吃粗米飯蔬菜湯,也一定先要祭一祭,一定要像齋戒時那樣恭敬嚴肅。
席不正①,不坐。
【注釋】
①席:坐席。古代沒有椅子凳子,在地上鋪上席子以為坐具。
【今譯】
席子擺放不端正,不要坐。
鄉人飲酒①,杖者出②,斯出矣。
【注釋】
①鄉人飲酒:指舉行鄉飲酒禮。鄉飲酒禮是周代儀禮的一種,可參看《儀禮·鄉飲酒禮》及《禮記·鄉飲酒義》。
②杖者:拄拐杖的人,即老年人。我國古代素有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周禮講:“五十杖於家,六十杖於鄉,七十杖於國,八十杖於朝。九十者,天子欲有問焉,則就於其家。”對九十歲的老人,連天子有事要問,也要到老人的家裏去。
【今譯】
在舉行鄉飲酒禮後,要等老年人先走出去,自己才出去。
鄉人儺①,朝服而立於阼階②。
【注釋】
①儺(nuó挪):古代在臘月裏舉行的迎神賽會、驅疫逐鬼的一種儀式。主持者頭戴麵具,蒙熊皮,穿黑衣,執戈,揚盾,率百隸及童子,敲著鼓,跳著舞,表演驅疫捉鬼的內容。
②阼(zuò作):大堂前麵靠東麵的台階。這裏是主人站立以歡迎客人的地方。
【今譯】
本鄉的人們舉行迎神賽會驅疫逐鬼儀式時,[孔子]總是穿著朝服站立在東麵的台階上。
問人於他邦①,再拜而送之。
【注釋】
①問:問候,問好。這裏指托別人代為致意。
【今譯】
[孔子]托別人代為問候在其他諸侯國的朋友時,要躬身下拜,拜兩次,送走所托的人。
康子饋藥①,拜而受之。曰:“丘未達②。不敢嚐。”
【注釋】
①康子:即季康子。參閱《為政篇第二》第二十章。饋(kuì愧):贈送。按當時的禮節,接受別人送的藥,要當麵嚐一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