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達:了解,通達事理。
【今譯】
季康子贈藥,[孔子]拜謝而接受了。並說:“我對藥性不了解,不敢嚐。”
廄焚①。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注釋】
①廄(jiù舊):馬棚,馬房。後也泛指牲口房。
【今譯】
馬棚失火焚毀了。孔子從朝廷回來,問:“傷人了嗎?”卻不問馬。
君賜食,必正席先嚐之。君賜腥①,必熟而薦之②。君賜牛,必畜之。侍食於君,君祭,先飯。
【注釋】
①腥:生肉。
②薦:供奉,進獻。這裏指煮熟了肉先放在祖先靈位前上供,表示進奉。本章所述各種作法,都是表示敬意。
【今譯】
國君賜給食物,[孔子]一定擺正坐席,先嚐一嚐。國君賜給生肉,一定煮熟了先供奉祖先。國君賜給活的牲畜,一定把它飼養起來。陪同國君一起吃飯,當國君飯前行祭禮時,自己先吃飯[不吃菜]。
疾,君視之①,東首②,加朝服,拖紳③。
【注釋】
①視:探視,看望。
②東首:指頭朝東。
③紳(shēn身):朝服的束在腰間的大寬帶子。孔子因病臥床,不能穿朝服束腰,故把朝服加蓋在身上,把“紳”放在朝服上,拖下帶子去,表示對國君的尊敬與迎接。
【今譯】
[孔子]患病,國君來看望,他[躺在床上]頭朝東,把朝服加蓋在身上,拖著大束帶。
君命召,不俟駕行矣①。
【注釋】
①俟(sì四):等待。駕:套上馬拉車。
【今譯】
國君命令召見,[孔子]不等馬車駕好,就先步行走了。
入太廟,每事問①。
【注釋】
①此章與《八佾篇第三》第十五章文字相似,可參閱。
【今譯】
[孔子]進入太廟[助祭],對每件事都[向主事人仔細]詢問。
朋友死,無所歸①,曰:“於我殯。”
【注釋】
①歸:歸宿。這裏指後事的安排,如裝殮,發喪,埋葬等。
【今譯】
朋友死了,沒有人來料理後事。[孔子]說:“由我來負責安葬。”
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①,不拜。
【注釋】
①祭肉:指祭祀祖先用的胙肉。為了表示對朋友的祖先像對自己的祖先那樣尊敬,在接受祭肉時要拜。
【今譯】
接受朋友贈送的禮物,即使是車馬[那樣貴重的東西],如果不是祭肉,[孔子]也不躬身下拜。
寢不屍①,居不客②。
【注釋】
①屍:死屍。這裏指像死屍一樣展開手足仰臥。
②居:坐。客:賓客。這裏用作動詞,指像做客或接待客人那樣鄭重地坐著——兩膝平跪,挺直腰板。這是一種比較費力的姿勢。這一句,有的版本是“居不容”。意思則成為:平日居家可以隨便一點,不必像祭祀或接待賓客時那樣拘謹,使自己的容貌儀態十分鄭重嚴肅。
【今譯】
[孔子]睡覺時不是像死屍那樣直挺挺的躺著,平日在家坐著,也不像做客或接待客人那樣。
見齊衰者①,雖狎②,必變。見冕者與瞽者③,雖褻④,必以貌。凶服者⑤,式之⑥。式負版者⑦。有盛饌⑧,必變色而作⑨。迅雷風烈必變。
【注釋】
①齊衰(zī cuī茲崔):孝服。參見《子罕篇第九》第十章。
②狎(xiá俠):親近,親密。
③冕者:穿禮服、官服的人。瞽者:盲人。
④褻(xiè謝):親近。這裏指平日裏常見麵的、熟悉的人,或卑賤的人。
⑤凶服:喪服,也指死人的衣物。
⑥式:同“軾”,車前做扶手用的橫木。這裏指身子向前微俯,伏在橫木上,表示同情或尊敬。這是當時社會上的一種禮節。
⑦負:背負。版:指國家的圖籍(疆域地圖,田畝、戶口名冊等)。
⑧盛饌:指盛大豐足的筵席。“饌(zhuàn賺)”,飲食。
⑨作:起立,站起身來。
【今譯】
[孔子]見到穿孝服的人,即使是關係親密,也一定要把態度變得嚴肅起來。見到穿官服的和盲人,即使是平日常在一起的熟人或卑賤的人,也一定要對他很有禮貌。[乘車時途中]遇上穿喪服或送死人衣物的人,便俯下身去伏在車前的橫木上。遇上背著國家的戶籍冊疆域圖的人,也要伏在車前的橫木上。[做客時]遇有豐盛的筵席,一定把態度變得莊重,並且站起身來。遇上迅急的雷電和猛烈的大風,一定要把神態變得莊嚴。
升車,必正立,執綏①。車中,不內顧,不疾言,不親指②。
【注釋】
①綏(suí隨):古代車上設置的拉著上車的繩索。
②不親指:不舉起自己的手指指劃劃。這裏說的“不內顧,不疾言,不親指”,都是為了集中精力駕好車,防止自己的容態失禮或使別人產生疑惑。
【今譯】
[孔子]上車時,一定先站正了身子,拉住扶手上的索帶[然後登車]。在車上,不向車內回頭看,不急促地高聲說話,不舉起自己的手指指劃劃。
色斯舉矣①。翔而後集。曰:“山梁雌雉②,時哉時哉③!”子路共之④,三嗅而作⑤。
【注釋】
①色斯舉矣:“色”,臉色。“舉”,鳥飛起來。這句話的文字可能有錯漏之處。按後麵的文字來推測,可能是說:孔子在山穀中行走,看見一群山雞在自由飛翔,心有感觸,神色動了一下。
②雉(zhì至):野雞。
③時哉:猶言得其時,時運好。孔子見野雞能自由飛翔下落,自己反沒有實現政治抱負的自由,故有此歎。
④共:同“拱”。拱手,抱拳致敬、致意。
⑤三嗅:“嗅”,唐代石經《論語》作“戛(jiá頰)”。“戛”,是鳥的長叫聲。三嗅,指野雞長叫了幾聲。一說,“嗅”,當作“狊(jù巨)”,鳥類張開兩翅的樣子。作:飛起來。對這一章文字的理解詮釋,曆來眾說紛紜。有的理解為:幾隻野雞看到走過來的人臉色不善(以為要射獵它),而飛起來了;飛翔了一陣,而後集中落在樹上。孔子感慨地說:“山中的雌野雞能遇險而飛,識時務呀,識時務呀!”子路聽了這話,向野雞拱了拱手表示敬意,野雞又受了驚,拍打了幾下翅膀而飛走了。可參。
【今譯】
[孔子看到]一群野雞飛起來而神色動了一下。[這群野雞]飛翔了一陣之後,停落在樹上。[孔子]說:“山梁上的雌野雞,時運真好呀,時運真好呀!”子路[聽了這話]向野雞拱了拱手,野雞長叫了幾聲,飛走了。